“敲鑼打鼓”不如“緊鑼密鼓”

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少數幹部把戰場當“秀場”,以刷存在感代替真抓實幹,總是盤算著如何“抓眼球”“出成績”,光有“敲鑼打鼓”的轟轟烈烈,卻沒有挺身而出的“硬核”行動。比如,《新華社》刊發文章指出,一位醫生在朋友圈吐槽,武漢一家醫院急診科主任在一個會議現場憤然離席,原因是各級領導到醫院開了三撥會,每次都長篇大論讀最新文件、政策,為醫護人員加油鼓勁,花去大量時間……諸如此類動不動就“敲鑼打鼓”造聲勢,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做法,只會貽誤戰機、影響戰果,實在不可取。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幹部的工作狀態,不僅事關疫情防控工作大局,更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敲鑼打鼓”只務虛功不求實效,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必須引起警惕。不可否認,與衝一線站前沿的艱苦卓絕相比,“敲鑼打鼓”的確省心省力、輕鬆愜意,而且往往能造出不小聲勢,引發各方關注。如果碰上一個察事察人不深入、走馬觀花看熱鬧的領導,還會被高看一眼、記上一功,甚至因此得到提拔重用。但是,“刷金的菩薩不經擦”,或許“敲鑼打鼓”能敲得一時“響”、獲得一時“利”、嘗得一時“甜”,終究經不住實踐和時間的檢驗,被揭穿刺破是遲早的事情。

清代學者唐甄說:“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這裡所說的“實”,就是實幹,即踏踏實實做事;“文”,就是文飾、虛矯,即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需要的是務實、紮實、落實,絕不能如同“水葫蘆”一樣,始終浮在上面、實不起來。這意味著,輕輕鬆鬆是行不通的,含辛茹苦才是硬支撐;敲鑼打鼓是沒有出路的,緊鑼密鼓才是硬道理。因為,成績都是緊鑼密鼓幹出來的,而不是敲鑼打鼓“吹”出來的。只有幹字當頭、實字託底,在位一分鐘、戰鬥六十秒,同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才能做到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向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與其敲鑼打鼓造勢,不如緊鑼密鼓幹事。當前,疫情防控正處於膠著對壘狀態,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複雜,不能有絲毫懈怠的情緒和僥倖的念頭。同時,黨中央決策部署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特別是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更不能有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面對“雙線作戰”的局面,如果大家都想敲鑼打鼓、升堂坐帳,沒有人願意掛印出徵、衝鋒陷陣,沒有人願意當急先鋒、當敢死隊,那仗是打不贏的。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當官,該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幹,該負的責冒著風險也要擔,千萬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用勇於擔當、苦幹實幹的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要不懼挑戰、迎難而上,發揚鬥爭精神、堅定必勝信心,嚴格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把職責扛在肩上,把任務抓在手上,切實把各項工作任務抓實、抓細、抓落地,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