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63.4%的糧食應急加工企業復工復產“米袋子”市場供應有保障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19日訊 記者劉慧近日從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獲悉:全國各地全力推進糧食應急加工企業復工復產。截至2月16日,37家保供協助機制國家重點企業已復工36家,佔97.3%;全國糧食應急加工企業共計5388家,已開工3415家,佔63.4%。其中,小麥日加工能力68.5萬噸,已恢復到36.4萬噸,產能利用率53.1%;稻穀日加工能力53.2萬噸,已恢復到37.3萬噸,產能利用率70.1%。

糧食企業早日復工復產,對保障“米袋子”市場供應、打贏新冠肺炎防控阻擊戰意義重大。國有糧食企業堅持把講政治擺在重要位置,帶頭履行社會責任。北京是特大型糧食主銷區,保障糧食市場供應至關重要。京糧集團已經全面復工,1月27日至2月14日,京糧集團累計生產麵粉12324.99噸、大米3253噸、食用油1232.7噸,銷售麵粉7084.96噸、大米518.87噸、食用油1112.05噸(含55.89噸香油)。廣州市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糧油加工車間1月28日起復工復產,目前已加工大米2427噸、麵粉2271噸、面製品424噸、食用油61噸;旗下8字便利店糧油貨源充足、配送及時,全面履行“不停業、不漲價、糧油米麵產品供應不斷檔”承諾。深圳市糧食集團有限公司1月26日起已啟動糧油加工和配送工作,1月24日(除夕)至2月16日,累計向市場供應糧油產品1.12萬噸,旗下儲備、貝格、多喜米、麵粉、購銷等公司累計服務超過35萬個家庭用戶、100家機關和企業客戶。

針對糧食企業復工復產中遭遇的物流不暢、原料供應緊張、用工不足、防疫物資短缺、包裝袋緊缺等問題困難。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要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機制要求,加大協調力度,協助企業解決物流運輸、用工不足、港口通關等問題,全力推進糧食應急加工企業復工復產。

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精準施策,積極協調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遇到的困難,支持其儘快復工復產、恢復產能,全力保障糧油市場供應。廣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採取清單制逐一幫助協調解決,先後幫助企業解決辦理運輸車輛通行證、採購防護用品、採購大米包裝袋等一系列困難。同時,積極協商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等產區省糧食和儲備部門促進當地糧食加工企業儘快復工,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做好政策性稻穀和玉米投放工作,滿足企業糧源採購需求。山東東營市發改部門針對特殊時期外來小麥臨時輸送困難的實際,協調市糧食儲備庫,按照春節前拍賣價格足量優先保障應急加工企業使用,確保企業加工需求。江蘇常州市申新米業有限公司、萬綏糧油有限公司、豐澤糧食加工有限公司、克儉米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面對春節期間人手少的難題,動員家人幫忙搬貨裝車,配送大米,同時高薪聘請周邊人員返廠復工,恢復產能,並承諾大米出廠不漲價。截至2月11日,江蘇省常州市糧食應急加工企業日加工能力已超過1000噸,產能恢復率接近70%,全市糧油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穩定。

糧食安,天下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全力做好防疫期間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確保不脫銷、不斷檔,確保市場運行平穩,全力服務疫情防控大局。

為了做好湖北等重點地區糧油保障工作,建立湖北與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周邊四省糧油供應聯動保障機制,聯繫98家重點企業,每日調度五省聯保協作重點企業保障能力,協調解決問題困難。突出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與中糧、益海嘉裡等12家骨幹龍頭企業建立聯繫制度,重點保湖北省和武漢市供應。同時,要求各地發揮地方儲備特別是成品糧油儲備作用,保障市場供應。

為緩解前期南方少數地區飼料供應偏緊問題,通過公開競價掛牌銷售方式投放296萬噸玉米,來自19個省份的351家加工企業參與競買,累計成交132萬噸,成交率44.6%;其中湖北省23家企業合計競買7.7萬噸。跟蹤督促“北糧南運”合同抓緊履約,有效促進產銷銜接,保障南方玉米需求。

加強糧油市場監測預警,實行日報告制度。目前各地糧油供應正常、價格平穩。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嚴格督促各地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要求,切實承擔糧食保供穩價主體責任;強化糧油市場分析和監測預警,及時發現並妥善處置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做好糧油投放後續工作,有效滿足企業用糧需要;加強糧油市場供應,把握好糧食競價銷售節奏和力度,既滿足市場供應又維護市場穩定。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