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跨國藥企去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


15家跨國藥企去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

文 | AI財經社健識局 陳廣晶

編 | AI財經社健識局 嚴冬雪

在關注抗擊疫情的進展之餘,陸續發佈的跨國藥企成績單也是讓業界關心的大事兒。

據健識局統計,2月10日以來,已有至少15家跨國藥企發佈了2019年財報。輝瑞、羅氏、諾華名列前三,其中輝瑞的銷售額518億美元,羅氏495.9億美元,諾華474.5億美元。

15家跨國藥企去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

根據上述數據,羅氏、默沙東、GSK、BMS、阿斯利康的銷售額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中,百時美施貴寶增速最快,達到16%。

從業績增長情況看,至少默沙東、羅氏、阿斯利康等企業在華市場表現仍然可圈可點,甚至可以說,中國市場是跨國藥企業績增長的重要貢獻者。

受到新冠肺炎,以及醫改持續推進帶來的影響,分析人士認為,跨國藥企2020年業績增長恐怕會受到影響。這些企業要想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還需要做出更多改變。

事實上,在跨國藥企耀眼的收入背後,來自政策和市場的影響已經發生作用。

2019年中國的醫藥衛生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帶量採購、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倒逼之下,過專利期原研藥不是價格大跳水,就是市場萎縮,甚至二者同時到來。至此“專利懸崖”正式成為常態。跨國藥企在中國“躺著賺錢”的日子宣告結束。

為了適應發展需要,減少原研藥受衝擊給業績造成的影響,巨頭們的戰略調整越來越頻繁了。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輝瑞普強與邁藍合併,默沙東、GSK做業務拆分,拜耳重組研發中心、裁員,以及多名高管集中辭職等,都在輪番上演。

業內人士指出,所有這些改革實際上都指向瘦身業務,聚焦專利創新藥。

毫無疑問,挑戰也會帶來了機遇,在醫保談判、帶量採購動態進行之下,跨國藥企的創新藥、質優價廉的過專利期藥品,也將實現大放量。在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中,中國市場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大品種進醫保

多家企業中國市場增速較快

2019年,在醫改持續推進中,儘管帶量採購讓跨國巨頭們不得不面對“專利懸崖”,但是藥品神評審批速度加快和醫保動態談判准入,也為其創新產品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從結果看,15家跨國藥企中,有7家在華業績實現增長,且幅度高於整體業績增速,成為驅動力量。默沙東在華業務增幅甚至達到58%。羅氏和阿斯利康的增幅也超過了30%,分別是36%、35%。

根據默沙東首席商務官Frank Clyburn所說,該公司在華業務增長的“基礎很廣泛”,很大程度上來自創新產品組合。除了PD-1(可瑞達)、HPV疫苗(佳達修),納入醫保的艾爾巴韋/格拉瑞韋等也都起到了主要的驅動作用。

15家跨國藥企去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

可以看到,默沙東的丙肝治療藥物艾爾巴韋/格拉瑞韋已經進入了醫保目錄,未來將實現更大放量。

羅氏和阿斯利康也都是醫保談判的大贏家。

羅氏早在2017年已經有利妥昔單抗、厄洛替尼、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等王牌進入醫保。其中曲妥珠單抗還曾因需求量忽然增加造成斷供。2019年其銷售額13.9億瑞士法郎,同比增長45%,中國市場功不可沒。

在2019年的醫保談判中,羅氏的阿來替尼、帕託珠單抗、奧瑪珠單抗也進入了醫保,市場可期。

基於喹硫平、替格瑞洛等藥物,阿斯利康2019年在中國的收入達到49億美元,增長35%,貢獻全球業績的21%,挽回了在歐洲市場失利,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而在奧希替尼、奧拉帕利、羅沙司他、達格列淨等新一批核心產品納入醫保基礎上,阿斯利康確實有理由認為2020年又一個將取得不少重大進展的年景。

15家跨國藥企去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

圖/ 視覺中國

還有一家值得一提的企業是輝瑞,雖然其2019年營收較上年縮水約4%,但是中國市場卻增長了7%。輝瑞核心醫療集團總裁黃瑋明(Angela Hwang)在Q4財報電話會議上曾表示,該公司的13價肺炎疫苗沛兒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且還有市場潛力。

作為新興市場業務驅動因素之一,輝瑞的自體免疫疾病藥物託法替尼也通過於去年年底通過談判納入醫保,2020年預計將給輝瑞的業績帶來更多促進。

窮則思變

跨國藥企戰略調整頻繁

2020年1月以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了最受關注的問題。而在春節假期結束後,各行各業全面復產復工卻仍然有待時日。

儘管對中國的發展有信心,當談及2020年中國市場銷售目標時,對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視的跨國藥企,還是表達了業績會受到不利影響的預判。

而在這種影響下,跨國藥企更大規模的戰略調整已經開始了。

15家跨國藥企去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

圖/ 視覺中國

2月12日,賽諾菲宣佈改組公司管理層,4位高管將離職,其中包括醫療和數字官Ameet Nathwani、基礎保健業務負責人Dieter Weinand、業務轉型負責人Dominique Carouge和對外事務負責人Kathleen Tregoning。

在此基礎上,賽諾菲向Hudson彙報的執行委員會,將從14名成員縮減至10名成員,並將圍繞特藥(免疫、罕見病、血液、神經、腫瘤)和疫苗業務任命更具針對性的管理人員。通過業務精簡和管理層重組,賽諾菲承諾,到2022年運營成本或將降低20億歐元。

同一天,拜耳宣佈將旗下400名研發員工轉移到一個“成熟的研究中心”就任。而這個中心將由德國CRO 企業Nuvisan在柏林建立,將專注於跨越藥物發現週期的小分子研究。

2月6日,默沙東已經宣佈將剝離其女性健康產品,成熟產品和生物仿製藥產品,併成立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新公司暫被成為“NewCo”,其業務範圍涵蓋皮膚,疼痛,呼吸,優選過的心血管產品,及其餘默沙東涉及領域的產品。

幾乎同時,GSK也宣佈在未來兩年內該公司將分為兩個實體,將分別專注於藥品和藥物開發和消費者醫療保健產品。

通過此次拆分,到2022年,預計GSK每年可節省7億英鎊,並從2022年起改善運營績效。同時,GSK也啟動了比利時疫苗業務的重組計劃,預計裁員720名。此外,GSK也為大規模的消費者醫療保健業務分拆做好了準備。

當然,即便不是疫情影響,無論跨國藥企還是本土藥企,在中國醫改進入深水區,非專利藥進入微利時代,創新藥大利好的政策、市場導向下,要想承接利好,實現快速發展,梳理現有產品線,提升運營效率,重組架構,都必須是重頭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