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農民,春節在家裡一直編“絕活”,疫情後,就到集上賣


我叫龍天壽,今年77歲,是個老農民,家住江西省永新縣煙閣鄉水尾村。過年時,疫情也來了,村裡的廣播喇叭喊得不停,讓大家都不要拜年,不要串門,據說這個病毒很厲害,會人傳人,我雖然知道自己沒啥危險,但也要服從號召宅在家裡,不給別人添麻煩。

人老了也沒啥想法,更不愛湊熱鬧,一輩子沒打過牌,也不懂麻將,光知道幹活,年輕時家裡孩子多,負擔重,除了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外,自己學了編織手藝補貼家用,編織菜籃子、揹簍、團箕、簸箕、雞籠、掃帚等都是自己的“絕活”。

大年初一吃過餃子後,我就開始編織了。先是把去年留下了的高粱糜子綁成笤帚,一天能綁成5把,幹了初六,一共綁了快30把。沒有笤帚原料了,就在家裡搜尋些塑料捆紮皮帶,編些菜籃子,也算是廢物再利用。

過年時天氣不算太冷,我就在沒有生火的空房子裡幹活,一天下來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打擾,靜靜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編,還弄出了一些新花樣,圓的、扁的、長的、寬的,啥樣子的籃子、筐子都有,也算是創新自己幹了多年的手藝。

編篩子沒有筋骨不行,又不能到外面尋找,我就把以前家裡的竹竿找來劈開,劈細,將就著使用。

我從19歲開始跟父親學篾匠,到現在已經58年了,編過的東西已經數不清有多少了,上世紀80年代賣的最好,那時土地剛下放到農戶,大家都忙著添置農具,那時在廟會上賣,最好時能賣500元,要知道那時錢很頂錢,日子過得很順當。

兒子說媳婦、蓋房子,花了不少錢,我這手藝在當時也頂了大事。後來到了90年代後期,農村都實行機械化了,傳統的農具慢慢不行了,我編的的籃子、筐子就賣的少了,比如雞籠子,過去家家戶戶都養雞,現在都嫌棄養雞麻煩,還不衛生,就幾乎沒人在家裡養了,所以就沒有了市場,一度我這手藝都停了下來。


後來塑料包紮繩子應用越來越普遍,大家用過後都扔掉了,我感覺這塑料包紮繩子不錯,軟硬正合適搞編織,見了就收集,有時還到附近鎮上的批發部去尋撿,家裡積攢了一屋子,用它來編籃子、篩子,不怕風吹和雨淋,拿著還輕快,大家都喜歡,我又開始用塑料繩子編東西了。

看,這就是我用廢棄塑料包紮繩子編出的篩子,用來晾曬辣椒、八角、豆角等農作物,很實用,編的這些東西,自家用用,用不了送給親戚朋友和街坊鄰居,因為是廢舊原料,不能用它來賣錢,對自己來說是個幹哩,佔佔心,有個事情幹,還能獲得大家認可。

從大年初一到現在,我每天就沒有閒過,不像年輕人那樣抱怨無聊和寂寞,我過得很充實、很快樂,也很有效益,這30把掃帚一把能賣30元,算下來能賣小一千元,等疫情過後,我拿到集會上去出售,因為我的東西質量好,相信很快就會賣出去,是不是我這個老農民這個春節過得有意思吧。【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