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萬億短期流動性已基本收回?超常規舉措將告一段落

在完成了特殊時期穩定市場信心的使命後,春節後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投放漸歸常態。


2月19日,根據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公告,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合理充裕水平,當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當天亦無公開市場操作到期,所以流動性淨投放為零。

近3萬億短期流動性已基本收回?超常規舉措將告一段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19日的公告中,央行新增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表述,“隨著央行逆回購不斷到期,春節後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短期流動性已基本收回。”這或表明,為穩定受疫情影響的市場情緒而採取的短暫超常規流動性舉措將告一段落。

不少分析指出,隨著近日股市企穩反彈、貨幣市場資金利率持續走低,央行通過逆回購的方式大規模投放短期流動性的必要性在增加,其貨幣政策操作重心將從短期穩定金融市場信心重歸投放中長期資金,修復實體經濟。

節後投放2.8萬億逆回購已到期回籠2.5萬億


▲▲▲

自2月3日開市以來,為穩定金融市場情緒,防範股市、匯市等出現非理性的大幅波動,央行對資金面“照顧”有加。從往年的操作慣例看,春節假期後因資金迴流銀行體系,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本來就較為充裕,央行一般會暫停逆回購操作,節前開展的逆回購也會自然到期回籠流動性。但今年受春節期間突發疫情的影響,海外市場先行大跌,國內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節後開市的金融市場維穩尤為必要。

在此背景下,央行春節假期期間頻吹暖風,多次釋放“節後開市將提供充足流動性”的政策信號。從節後央行一系列流動性投放的操作看,市場資金面呈現“錢管夠但有節制”的特點。觀察節後近三週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流動性投放多集中在每週的前兩天,操作頻率並不高,但投放量較為充足。節後第一週前兩日,央行共計通過逆回購投放流動性高達1.7萬億;第二週前兩日投放流動性高達1萬億。


二是由於逆回購期限較短,節後兩週央行投放的流動性基本都已自動到期回籠,目前只有2月10日投放的2000億14天期逆回購尚未到期。此外,本週一央行除新作2000億MLF(中期借貸便利)外,還投放了1000億7天期逆回購。

2月3日開市至今,央行已投放流動性達3萬億元左右,其中,逆回購投放達2.8萬億元,逆回購自然到期回籠達2.5萬億元,也就是央行今日公告所說的“隨著央行逆回購不斷到期,春節後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短期流動性已基本收回”。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事實上,在月初投放流動時,央行強調是在“維護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很顯然,央行當前對資金利率的“照顧”並非主要源於對宏觀經濟的擔憂。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因此,在持續兩週的流動性“照顧”之後,央行本週開始通過公開市場縮量的方式引導資金利率的迴歸常態。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貨幣政策思路正從短期維穩轉為中長期恢復經濟,這意味著逆回購投放量可能會有所收縮,但中長期流動性會逐步增加。

貨幣政策“兩難”下結構性寬鬆仍可期


▲▲▲

有了短期流動性的充足供給,節後一段時間以來,貨幣市場資金利率整體下移,DR007(銀行間存款類機構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和R007(銀行間市場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分別下行至過去半年來的最低水平。

近3萬億短期流動性已基本收回?超常規舉措將告一段落

在短端資金利率大幅下行的同時,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逼近歷史低值。2月7日1年期國有銀行、股份制行、農商行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均逼近2016年的歷史低值。

近3萬億短期流動性已基本收回?超常規舉措將告一段落

短期內市場短期利率的持續走低有助於金融市場企穩,但若長期如此實則容易積累風險。隨著當前股市、匯市等預期穩定,短期流動性投放超常規操作也到了迴歸常態的時候。張旭就表示,持續讓資金利率保持於低位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宏觀槓桿率的變動與R001的波動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如果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下行過快,則不利於宏觀槓桿率的穩定。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近日發佈的2019年度宏觀槓桿率數據顯示,2019年實體經濟槓桿率245.4%,比上年上升了6.1個百分點,宏觀槓桿率整體呈前高後低態勢。分部門看,居民槓桿率仍是總體槓桿率攀升的主要驅動力,政府部門槓桿率相對於前些年也算是增幅明顯。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全年僅上升了0.3個百分點,仍處於去槓桿進程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經濟增長面臨更大壓力,宏觀槓桿率上升幅度大概率會高於2019年,預計全年上升10個百分點。

“近期看,政策重點顯然是把握好疫情防控與恢復生產間的平衡,中期看仍是把握好穩增長與穩槓桿間的平衡,需要容忍槓桿率的進一步上升(主要源於增長率的下滑)。”NIFD副主任張曉晶稱。

在適當提高對槓桿率上升的容忍度確保穩增長的背景下,結構性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就還有空間。張旭認為,貨幣政策正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需要貨幣政策加強逆週期調節;另一方面,宏觀槓桿率仍處在高位,放鬆貨幣政策會放大金融風險和固化結構扭曲。但是,單靠傳統的貨幣政策不容易協調好上述這兩方面的關係,總量工具不容易控制資金的流向,金融體系的資金會首先被大型國企、融資平臺等“優勢部門”所攫取,此時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等“薄弱環節”不容易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因此,結構性工具正是應對上述“兩難”的良藥,可以在不明顯增加流動性總量的前提下,實現流動性的精準滴灌,將金融資源直接輸送至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如小微企業。

顏色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產生衝擊的形勢面前,建議短期內貨幣政策採取精準干預措施,以防止市場流動性不足和超預期波動等風險。對小微、民營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企業,實行定向降息、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構建“三定支持”。待2月下旬企業逐步復工後,定向降準、降息等政策都可期待。

不過,即便貨幣政策是結構性寬鬆,在市場流動性供給充裕的大環境下,對大類資產來說也是利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