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調研:交通阻斷,人貨不通

截至目前,除湖北以外,其他省份均逐步開始復工復產,但各地復工復產率各有不同,受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影響,部分地方復工復產率尚不足50%,甚至低於30%。近日,賽迪研究院對部分地方工業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做了一些電話和網絡調查,對當前工業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歸類梳理,並提出了幾點建議。

當前工業企業復工復產面臨四大類問題:

第一類:當地主管部門對企業復工復產審核“過嚴”,疫情防控要求“過高”的問題。

以山東某市為例,該地對企業復工復產設置了前置審批條件,通過“審查”的多為當地大型企業,很多中小企業無法達到相關要求。當地符合轉產防護服生產條件的企業前往外地採購生產設備,也需要得到主管部門的許可才行。另據山東一家紡織服裝企業反映,外地返工人員必須返廠後自行隔離14天,期間費用均由企業自行承擔,包括防疫用品的口罩、住宿等費用。因此,企業考慮到復工成本太高,只能延期復產。

第二類:上下游企業復工復產不同時,生產能力不能有效釋放。儘管有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復工復產的意願都很強,但由於域外配套企業沒有恢復生產,或復工復產時間不同,產業鏈上下游不通,企業只能依靠庫存進行小規模復工復產,這也是我們調查省市所普遍反映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統計的復工復產企業比例存在“水分”,產能恢復嚴重不足。

第三類:原材料及輔助設備、相關產品物流運輸嚴重受限。

當前各地對企業生產所需的貨物運輸,尤其是公路運輸,採取了“寧嚴勿松”的措施,嚴格檢查,甚至對醫用緊缺物資物流運輸也很難做到區域間的協調。江西一家生產醫用消毒液的企業反饋,該企業所需承裝的瓶子和外包裝紙殼大部分是鄰省生產供應,由於公路交通管控措施趨嚴,不能跨省運輸,該企業只能在兩省交界處裝卸,嚴重影響生產效率。

第四類:企業員工返工困難重重。

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後,全國各地陸續採取了“封路”“封村”“封社區”等措施減少人員流動。仍以山東某市為例,儘管當地60%以上的工業企業無外省員工,復工復產風險不大,但本地農村要求村民出村後不得返回。而由於有些村子不發通行證,或本村發了通行證,其他村不認,使得尚在外地的員工返工困難重重。

綜上,當前疫情已處在最緊要的時刻,各地政府要本著“科學防控,有序復工”的原則,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產,才能在疫情期間和疫情過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努力實現黨中央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針對當前復工復產中的一些問題,我們建議:

樹立全國一盤棋思維,制止各種形式的“自我”保護。疫情防控全國一盤棋,經濟秩序恢復更要加強全國統籌,產業鏈協同要儘快恢復。對湖北以外地區人員流動較大省份做好復工復產監測、防護措施的同時,可嘗試統籌交通運輸部門為復工人員開闢專用通道,防止病毒傳染再擴散。鼓勵到崗職工在企業內部集中觀察封閉,並嚴格按照各地發佈的“復工復產安全指南”組織生產,相關部門為企業職工提供必要的應急和生活物資保障,杜絕復工復產帶來的聚集性傳染。儘快恢復公路貨物運輸能力,慎用行政手段,不斷優化公路貨物在疫情期間的保障功能。此外,國家層面和各地主管部門可通過督導督查等“硬性”做法,對各地各類形式“限制”復工復產行為進行通報。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中的應用。疫情確實給經濟發展增添了一些困難,但也給行業、企業以及政府自身帶來很大改變,我們要藉助此次機會加快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一是推廣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加強對傳染源的篩查和控制,為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提供決策依據。二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託,統籌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可在疫情或其他特情背景下增強統籌、監控、管理等方面的治理能力。三是繼續加快推進新型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工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的相關政策,加快企業智能化進程,提高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

統籌要素保障,為疫期疫後經濟平穩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企業復工復產,人、能源、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缺一不可。工人短缺、材料短缺等將成為疫期乃至疫後一段時間內企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疫情期間,運用互聯網平臺,為用工企業與就業人員提供線上服務。疫情結束後大量企業集中開工生產,企業用工、用能迅速增加,相關部門需提前謀劃,做好用工宣傳引導,鼓勵工業企業加班趕工。水電氣等供應也要優先保障工業生產,鼓勵支持上游原材料企業全面恢復生產,相關部門可對金屬、化工、紡織、建築等領域量大、面廣的原材料實施臨時性政府儲備,待疫情結束後平抑由於集中開工帶來的原材料價格上漲。

科學謀劃配置,以“產能儲備”代替“物資儲備”。當前醫藥、醫療器械等行業企業多數已經復工生產,一些其他行業企業也轉產或準備轉產口罩、防護服等急缺物資生產。疫情終將結束,醫療行業原有產能與新增產能將帶來後續相關行業產品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建議國家層面進一步完善應急物資的保障機制,一方面建議國家和地方層面應增列儲備物資目錄,對企業多生產的重點醫療防護物資,全部由政府兜底採購收儲;另一方面根據儲備物品的種類、需求量、可保存的性能特點,分為實物、生產能力等多種形式進行儲備。口罩、防護服等有效期短、儲備數量大、市場供應充足的應急物資,以“產能儲備”代替“物資儲備”。

(作者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