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抗疫”12日覆盤:超半數A股收復失地 半導體ETF基金“被動”奪魁

2月18日,A股節後交易的第12個交易日,依然是科技股主導的行情,當天電子、計算機、通信“三駕馬車”漲幅均列前五位。

而在前一日,反彈速率相對“滯後”的滬指,也已收復了開盤首日暴跌後的所有失地,與之相伴的是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趨於平穩。至此,疫情所帶來的偶發性因素逐步消退,A股運行重歸正軌。

據統計,2月3日至18日,並剔除節後上市新股,納入樣本的3774家A股公司中,有1917家期間取得上漲,佔比超過50%。

在這12個交易日中,整個A股市場熱點不斷切換,從最初的醫藥生物到中期的農林牧漁,再到後期的鋼鐵、有色行業,但只有科技股成為了貫穿始終的市場焦點。

押注於此的基金,更是不乏年初至今取得了超過40%收益的案例,如萬家經濟新動能A、華潤元大信息傳媒科技等。無一例外,都是將通信、半導體作為了重倉股。

A股“抗疫”12日复盘:超半数A股收复失地 半导体ETF基金“被动”夺魁

科技股“三駕馬車”齊飆

事實證明,醫藥股的持久性並不算強。

雖然在2月3日開盤首個交易日後,該板塊僅僅下跌了2.43%,並於隨後的三個交易日連續拉漲。但是,當行情演繹到18日時,醫藥生物板塊平均6%的漲幅,並不能排到前五位。

通過比較歷史數據可以看出,因疫情而受到追捧的醫藥生物板塊,熱度僅僅維持了節後開盤後的四個交易日。

2月7日是個比較重要的時間點,當日醫藥生物領跌滬深兩市,而以計算機、通信為代表的科技股轉為領漲品種。

實際上,對此部分機構已有預期。

國泰君安面向60多家機構投資者的調研結果顯示,對於未來一個季度傾向於持有哪些行業的問題,有64%的機構投票給了科技股,醫藥股的投票佔比則為19%,僅僅稍高於消費、金融和週期。

此後數日,二級市場領漲板塊雖然先後切換到了農林牧漁、鋼鐵建材和非銀金融行業,但是“發揮”最為穩定的仍然是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科技股。

截至18日,漲幅榜排名前三的行業依次為計算機(12.34%)、電子(10.15%)、通信(7.52%)。

進一步細分,通信運營、半導體兩個行業期間漲幅達到28.16%和22.87%,處於A股絕對領漲位置。相比之下,2月上旬表現異常抗跌的醫藥生物和紡織服裝,期間累計漲幅則為6%和0.64%。

究其原因,便在於科技股本身便是對2019年熱點的延續,只是受到新冠疫情的突然衝擊,暫時打亂了A股原有運行節奏,這才使得開盤首日電子板塊出現10%的下跌。

近期隨著鍾南山院士“2月中下旬全國病例數應該會達到峰值或者平臺期”,以及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真正的疫情拐點已經來到”等表態,加上各地新增確診病例數量的連續下降,疫情發展趨於穩定,對A股的影響隨之減弱。

實際上,通過上述期間科技股受到追捧可以看出,二級市場運行節奏已於2月10日前後重歸原有軌跡。

不出意料的是,這期間誕生的牛股同樣集中在上述科技股標的中。

剔除今年2月上市的4只新股外,節後漲幅排名前十位的個股中,有半數來自電子、軟件和集成電路行業,如期間大漲106%的方直科技(300235.SZ)和漲幅超過80%的優刻得(688158.SH)。

其他傳統行業能夠入圍的個股,也僅有細分領域中的汽車零部件、家電零部件表現較為突出。

內資追科技、外資抄消費

科技股的整體上行,直接帶動了相關基金淨值的抬升。

Wind數據顯示,截至18日,近一月基金淨值增長最高的前三名,被國聯安基金旗下的三隻中證半導體ETF產品包攬。

其中,國聯安中證全指半導體ETF,近一月漲幅達到22.75%,漲幅排名同樣靠前的還包括國泰CES半導體ETF。

上述產品作為緊盯半導體行業指數的ETF基金,漲幅排名能夠殺入前十便是得益於上述半導體行業節後出現22.87%的上漲。

其餘排名靠前的基金情況類似,重倉股多集中在科技股身上。

以萬家基金旗下的兩隻產品為例,萬家經濟新動能A基金2019年底前十大重倉股中,有8只來自半導體、軟件等行業公司,僅有比亞迪(002594.SZ)、寧德時代(300750.SZ)兩隻新能源汽車類標的。幸運的是,寧德時代節後累計漲幅也接近20%,僅有比亞迪表現一般。

剔除二級市場投資風格切換的因素外,半導體板塊的上漲亦與向好行業和公司基本面有關。

“去年12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持續好轉,中國地區半導體銷售額同比變動率先轉正,其餘主要國家和地區銷售額同比跌幅收窄。”招商證券策略團隊指出。

反映到企業經營層面,聯發科、臺積電等製造企業應收已經出現明顯改善,A股相關公司無疑同樣適用。

不過,與內資機構相比,以北向資金為代表的外資機構自節後首日大舉抄底182億元后,買入節奏明顯放緩。

據統計,2月3日至18日,北向累計淨買入294億元,2月中旬以來再無單日買入百億的情況發生。

就買入標的來看,也不同於內資機構追逐科技股,北向資金的選購名單上仍然以金融、白酒、家電和旅遊等行業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買入排名靠前的個股除貴州茅臺(600519.SH)等老面孔外,上海機場(600009.SH)、中國國旅(601888.SH)兩家因疫情衝擊較大的公司,節後北向資金流入十分明顯。

此外,北向資金還較為青睞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寧德時代,以及上游鋰礦供應商天齊鋰業(002466.SZ),雖然後者當前債務問題尚未得到明顯緩解。

對於部分內資機構重倉的海康威視(002415.SZ)、立訊精密(002475.SZ),北向資金則處於減倉狀態。

顯然,內資、外資機構對今年市場熱點判斷上,存在著一定分歧。就像國泰君安的調研結果一樣,60家買方機構觀點各異,對於未來市場的風格如何切換同樣吃不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