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我經常和讀者們接觸。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想法讓我覺得不知該從何說起。


比如最近,一位讀者和我聊起“行業瓶頸”。


他說,還是你們搞互聯網好,我在船業幹到30來歲,年薪才20萬。


我說,年薪20萬挺不錯的了。


他發來個嘆氣的表情:“和你們沒法比啊,互聯網的人動不動就是年薪50萬、100萬。挺後悔選錯行的,不然混到30歲,估計至少有個三四十萬吧?”


我:。。。


突然想起朋友曾提過她表妹,在銀行當櫃員,工資不到6千。


同學聚會時大家都起鬨讓表妹買單,理由是:你做金融的,肯定收入很高啊,請客也是應該的嘛。


我在網絡上見到不少帖子,類似:


  • 30歲沒有存100萬,是不是就得打一輩子光棍?
  • 35歲,年薪沒有50萬,是不是很失敗?
  • 40歲沒有財務自由,是不是loser?


有數據統計,應屆畢業生平均年齡23歲,工作0-5年平均收入8000左右,就算不吃不喝,也要10年後才能攢下100萬。


再看“年薪50萬”。


這種收入情結經常出現在網絡上,甚至被人以為是某種“標配”。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瀏覽量超過千萬的熱門問題:


“女友認為畢業以後年薪五十萬是正常水平,但我個人對此懷疑,認為錢不是這麼好賺。發生矛盾,該如何解決?”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對上班族來說,這絕對是金字塔頂尖了,就算是在互聯網行業,如果你不是高管,也只有大廠or有潛力的創業公司才有可能。


哪兒來的“畢業以後年薪50萬是正常水平”?


缺乏判斷力,只會讓一個人迷失在虛幻的臆想世界中。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統計學上有個說法,叫“選擇偏倚”。是指我們在統計時容易用局部樣本代替了總體的隨機樣本,導致對總體描述出現偏倚。


我先問個問題:你認為國內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數,目前佔比多少?


答案是:不到4%。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當時美團王興說出這個數字,眾人一片譁然。有較真的人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上下載了1998年以來本科以上畢業生數據,核實後發現,確實沒超過4%。


再問個問題:你猜中國有多少人沒坐過飛機?


答案是:10億。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為什麼許多人都覺得“本科多如狗,碩士滿地走”?


因為它完全由你所在環境決定的。


假設你本科畢業,意味著你同學肯定也是本科生;假設你公司把本科以上作為錄用標準之一,意味著你同事也都是本科以上學歷。


不好理解的話,我再放個問題上來你就明白了: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你想啊,回覆這問題的人,能有不後悔的嘛?


“倖存者偏差”的老話題了。


人麼,習慣將看到的誤認為是真相,哪怕只是站在牆角一隅,又總覺得圍城外的風景更迷人,於是加了不少主觀臆想。


就像開篇說的,年薪50萬到底算什麼水平?


不誇張地說,幾乎碾壓了99%的上班族。


給你們看幾組數據。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有數據顯示,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齡達到48.59歲,平均薪酬為44.72萬元,20萬至50萬的佔比接近31%(順便說下,有近半女性高管薪酬不足20萬元)。


只是,這些案例首先被過度放大,變成形形色色的網絡裝X談資,然後又有太多人匿名編故事,於是成為了一個格外魔幻的新世界。


嚇得你啥也不敢說、啥也不敢問,躲在角落瑟瑟發抖。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我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習慣用數據論證。數據這東西不帶感情,雖可能有所偏差,但比憑感覺要靠譜得多。


人們對主觀的東西,有時會產生莫名其妙的自信與篤定。


  • 你看到朋友圈幾張海島遊照片,以為大家都這麼輕鬆;
  • 你看到幾位朋友聊起創業,以為人人都在創業;
  • 你看到幾個畢業才1,2年的年輕人買房,以為買房很容易。


想要擺脫這種“管窺濾鏡”,有3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1、就事論事


2018年5月,小米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根據小米招股書,5500員工分得500億股權,人均近1000萬美元。


“一夜誕生1000個千萬土豪”之類的新聞,頓時橫掃全網。


有個製造業的朋友說,還是互聯網最有錢途,雖然996,但熬幾年就上千萬了,值!


哎,大兄弟:


多年996,一夜1000人化身千萬富翁的有小米;多年996,年薪不到20萬甚至不到10萬的,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默默無聞的,永遠是大多數。


很多時候,就事論事就好,因為特例它成不了普遍。


“王總給員工發了5000塊年終獎”、“張總給大家包了200塊紅包”,這類事情根本上不了新聞吶。


2、動動手,找數據


前幾天我看到一條女司機交通事故的新聞,嘖嘖,評論區滿屏都是對女司機的冷嘲熱諷。


可你知道麼,男司機比女司機出事故的概率,要高得多。


據《新華網》整理報道的數據顯示,7成交通事故由男司機引起。100名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的駕駛員男女佔比為——99:1。


為什麼人們總認為女司機開車很恐怖?


問題出在,新聞報道中。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媒體整天都愛寫“女司機出車禍”的新聞,哪怕男性司機出交通事故,也愛用女司機這3個字關鍵詞蹭蹭熱度。


我想說的是:這種數據,其實網絡上隨便搜索下就能找到。


但多數人寧可跟著起鬨,也懶得花幾秒鐘解鎖真相。久而久之,無論大事小事,他們都習慣地聽風便是雨,自然離真相越來越遠。


3、多從幾個角度看問題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說:“任憑怎麼解釋,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

許多人哪怕只看一眼,就忙不迭地下結論。


然而,一件事是多面體,你看到的那一面未必就是事實啊。


別急著下結論,多從幾個視角看,方可還原真相。


知乎高贊:女友認為年薪50萬是平均水平,怎麼辦?

互聯網是個集市,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幻想亦層出不窮。


有人估計說,我認識的某某某真的就是輕鬆年入百萬,我沒說謊啊。


OK,就算這是真的,可你知道麼——


越是表面看到的直觀事物,越是“你以為”;



越是你看不到的水面下的冰山,越是“實際上”。


我學姐創業做電商,不太熟的人閒聊說,

“那誰誰月入20多萬啊,真有錢”。


事實是怎樣的呢?


她公司有7,8個人,每月要發工資、墊付貨款、還有不少五花八門的支出。“月入20萬”是有個月公司賬面收入超過20萬而已,刨掉開支只能算勉強維持。


還有人說,人與人之間最大壁壘,是認知偏差。


我覺得,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偏差從何而來?從面對直觀感受的態度而來。


每個人都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解釋,喜歡證明判斷,而不是去驗證判斷。

時間久了,眼前的現實就彷彿被刷上磨砂,愈發模糊。


所以說啊,看到的不重要、聽到的不重要、感受到的也不重要,只有冷靜分析+邏輯自洽,才可能腳踏實地地看清你所在的環境。


真相固然可貴,而懂得看清真相的能力,更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