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帶情緒教育孩子,可能變為“隱形攻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親子關係也是如此,可是不論怎樣,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永遠的牽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就像風箏與線: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小心翼翼的拉著線,讓風箏在自己看得見的天空飛翔,在正確的方向飛翔;而孩子長大後,想要飛到更高、更遠的天空,這個時候,父母不能一味的束縛,也不能直接放手,父母可以通過線來感知孩子是否健康快樂,幫助孩子認識世界,讓孩子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天空。但是父母應該怎樣拉著線,怎樣引導,什麼時候放手,卻又有著大學問。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太多,甚至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缺乏了平等,而家長常常站在強勢的一方,以害怕孩子受到傷害為由,讓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事,甚至在孩子提出反抗之時,嚴厲的責怪孩子,在孩子與自己越來越遠後,茫然無措,其實父母的出發點本來也沒有錯,那麼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隱情呢?


不平等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帶情緒教育孩子,可能變為“隱形攻擊”


父母的經驗之談

小音有一個很愛自己的媽媽,可是,“你怎麼連筷子都拿不好?”飯桌上,媽媽的聲音再次響起,小音看了看自己有些紅腫的手,說到“媽媽,這樣我才拿的穩。”“你不看看這樣多醜,在外面是要被人笑話的,媽媽是為了你好,媽媽是過來人,不會害了你的。”,在母親強烈的要求下,小音只好把握筷子的方式換成母親要求的,這個姿勢讓小音的手十分難受,甚至菜都不好夾,可是看著母親嚴肅的神情,小音只好堅持下去。隨著年齡增長,媽媽對小音越來越嚴格,管的也越來越多,後來不管做什麼,小音都要先詢問母親,媽媽卻又覺得小音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點都不像自己。

小音的媽媽認為自己有經驗,幾乎成為了小音的生活主導者,這其實是一種極度不平等的關係,我們不能否認媽媽很愛小音,希望小音能避免遭受自己受過的苦,為此產生的焦慮,在她自己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強行讓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

作為弱勢一方的孩子,不敢反抗家長,但是,孩子的行為和潛意識會出現分歧,導致他們犯下一些簡單的錯誤,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叫做隱型攻擊。由於家長的強勢,處於弱勢的孩子只能用這種方式對父母進行情感控制,對他們來說,惹怒父母也是傷害父母的一種方式。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大多數家長都會用更強烈的方式,讓孩子認錯,更聽自己的話。眾所周知,堵不如疏,這種方式只會加劇矛盾,根本就不能解決問題。


不平等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帶情緒教育孩子,可能變為“隱形攻擊”


隱型攻擊有哪些?

1、故意拖延

家長有沒有發現,越是催促孩子去做一件事,有時候孩子表現的越慢。實際上,這可能是他們故意為之。孩子對父母懷有不滿、埋怨,但他們又無法直接表現出自己的情緒,所以他們只能用故意拖延的方式,來讓父母暴跳如雷。也許孩子在潛意識裡想:讓我做事我反抗不了,我慢慢做你能拿我怎麼樣?

2、撒謊哭鬧

孩子撒謊可能是他們意識發展的結果,也是他們博得同情和關注的一種方式。甚至由於孩子年紀小,撒出來的謊,父母往往都會相信,而

用這種方式,孩子可以掩蓋或引起父母的關注,把自己扮成受害者,讓父母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安撫自己的情緒,父母會十分容易就踩進“陷阱”。如果在公共場合,孩子的哭鬧會更有威懾力,因為他們的哭鬧會吸引路人的關注,由於路人施壓,父母會答應孩子的一些要求,種種這般可能都是孩子巧妙的報復。

3、不配合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他們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屢教不改。這可能是孩子選擇性的忽略,就像有時候,一件事情家長已經說了很多遍,孩子也知道怎麼做,但他們做事就是要違背父母的意原,比如父母問孩子今天在學校裡學到了什麼,他們可能會避開這個問題,轉而說其他事情。

如果孩子經常出現隱型攻擊,父母可能就會漸漸失去理智,在某一件事或某一個瞬間,帶著情緒面對孩子,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不平等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帶情緒教育孩子,可能變為“隱形攻擊”


帶著情緒教育孩子的危害

一、會讓孩子失去快樂:因為長期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可能會認為生活沒有滋味,而家長的不理解將成為孩子最大的痛苦;

二、讓孩子沒有探索精神:大多數孩子對新奇的事物都會有好奇心,當父母強制要求孩子,要他們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時,孩子可能因為好奇心得不到滿足,而認為自己做的都是不會被認可的,產生不如什麼都不做的心理,從而對周圍事物漸漸地失去探索之心;

三、孩子不想和父母交心:因為父母單方面的強勢,沒有和孩子進行及時的溝通,甚至讓孩子對自己產生畏懼,讓孩子漸漸疏遠自己,而由於孩子和父母沒有共同的內心世界、共同的想法,孩子會與父母保持距離,父母也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


不平等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帶情緒教育孩子,可能變為“隱形攻擊”


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家長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這句話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家長能做到。家長要知道一件事,總有一天孩子會獨自出去闖一闖,家長能做的是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單獨面對困難的人。而且,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強不息的人,而不是父母手中的木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來是沒有錯的,但家長不可以把過度的愛和期望化作枷鎖,讓其束縛孩子,擺正自己的位置,才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關鍵。

其次,家長要平等地對待孩子,紀伯倫在《先知》裡曾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不平等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帶情緒教育孩子,可能變為“隱形攻擊”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精神體,作為父母則應該尊重他們,以平等的姿態對待他們,家長就可以傾聽到他們的心聲,感受到他們的快樂,這樣家長才能理解他們的愛好,走進他們的內心,與他們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