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同類,泛指同一類人,亦指志同道合,興趣愛好相似,脾氣秉性相同,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追求等等。

易【系詞】有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很顯然,宇宙萬物,同類的聚合,異類的離分,這是大自然不變的規則。

孔子亦云,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書中亦有文記載,東漢時期,管仲後人管寧乃當地名士,一世不羨名利,曾婉拒多次朝廷官聘,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

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裡有一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糞土,不去理會,依然揮鋤挖地。而華歆撿而視之,復擲於地,雖心生慾望,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怕管寧笑話愛財。

又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一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依舊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廢書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管寧自認為與之不是同類人,厭惡華歆為人處事的態度,才有了管寧割席之典範。

千年之後,我們也孤單來到這個世間,一生中也會這樣尋找一個同類,也可能是一輩子的尋找,也是最難的尋找了。

尋一個同類人亦不是朝夕之間的事情,路遙知馬力,日久才見人心。

杜甫有詩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當今社會,酒肉朋友多如牛毛,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盛行,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也是說明了社會的普遍詬病。

阿諛奉承之人的同類多數為勢力之眼,領導在位時,狐假虎威,搖尾乞憐奴才相;領導撤職或不在位,把前任領導棄之一旁,無人問津,甚至惡狗咬人,露出真面目,凡此類人一般都是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自古萬事都是相對的,有遺臭萬年的同類,亦有千古流芳的佳例。

馬克思和恩格斯二位革命巨人的友誼就是這樣的佳話,他們之間互相欣賞才能。

恩格斯在馬克思著作(資本論)的道路上盡了最大的物質支持,儘管身處二地,互相通信,交流心得體會,交流學問。

從而二人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密不可分的,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朋友。

在馬克思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後病逝,恩格斯繼續完成了第二卷,第三卷的出版,偉大的友誼就是這樣誕生的。

愛情同類的尋找亦是基於友情之上。凡貪圖美色,貪圖金錢的基本不屬於愛情範疇內,利益驅使的情大多都是畸形的,亦不會長長久久。

真正的愛情在於一見鍾情,心心相印,互諒互讓,恩恩愛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期盼,牛郎織女相隔萬里亦繾綣。

自襁褓伊始,行人生路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停的尋找,相遇一個知己,尋一個同類,直至悄然離開人世。

生命無時無刻不在輪迴,如日月星辰之朝升暮落。在浩瀚的輪迴中,春日裡尋一方嫩綠,夏日裡尋一處清涼,秋日裡尋一處蒼穹,冬日裡尋一片白雪,旅途中尋一處怡人。

清風尋到了明月,紅花尋到了綠葉。我無時不在尋那麼一個人,與我同行人生,與我共飲一盞茶,即使一路無語,也不會尷尬。應有著相同的靈犀,語未出便知其意,懂得彼此之間的欲言又止,而後又默契的懂得對方的心情。

此刻,即使世間的所有把你或我拋棄,只要你我同在,便是安心,便尋到了世間最美的相遇。

漫漫人生路上,一個人無法承擔諸多的艱難困苦,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另一個靈魂的知音,另一個靈魂的陪伴,讓生活不再孤單,讓生命更加燦爛。

我始終相信你就在某個花開滿徑處,和我同樣的苦苦尋覓。即便我們相隔高山險阻,海闊急流。我仍然相信,必有一天,終會相遇。那一天,彩霞滿天,彩蝶飛舞,鮮花滿地。

如你也在尋我,我情願踏過荊棘遍佈的沙漠戈壁,越過困難重重,與你相會。

只為尋找你這個世界上的唯一同類人,另一個同類的自己。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