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請給予你所有的專注去聽,就好像你的生命就寄託在這些內容上那樣。”

“Listen attentively, as if your whole life depends on it. ”

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晚上,家長一邊陪孩子做作業,一邊翻看孩子的課堂筆記。看著看著,怒從心頭起,“啪”的一聲將筆記本扔到孩子的面前,吼道:“你上課又開小差了吧?”

孩子嚇了一跳,怎麼剛才還好好的,忽然就翻了臉,發這麼大火?等孩子從害怕中反應過來,就覺得很委屈:“我上課沒有開小差啊!”

家長火更大了,“還敢狡辯,你自己看看,你都記了些什麼?”

家長翻開筆記來,一頁頁地點給孩子看,“你記的不是雞毛蒜皮,就是東拉西扯,哪有一個是重點?要不然就連著好幾頁只記一兩句話,你這不是思想開小差,上課不專心?”

孩子扁扁嘴,心裡說:可老師上課真的只講了這些啊。

家長朋友,你可能真的錯怪了孩子。

老師上課當然是講了重點的,孩子呢?也是集中注意力去聽的<strong>,但是很遺憾,孩子不會聽講,聽不出老師講話的重點。

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孩子聽課

在探討怎麼聽講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種學習理論:感知學習風格理論。

心理學研究者 Joy Reid 通過研究發現,人的感官在學習上具有不同優勢,比如說,有的人喜歡自己一個人看書,而有的人喜歡跟人討論,還有的人喜歡聽別人講,他們在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感官後,明顯提高了學習效率。

於是,經過大量研究,Joy Reid掌握了許多案例,並據此提出了感知學習風格理論。根據該理論,學習者具有6種學習風格:

1,視覺型(visual):這種學習者,喜歡用“眼”學習,習慣並讓他們感到舒適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閱讀,他們遇到需要學習的內容首先選擇看書。

2,聽覺型(auditory):這種學習者,喜歡用“耳”學習,聽課是他們的首要選擇。那些經常戴著耳機聽網課、到處蹭講座的學習者屬於這一型。

3,觸覺型(tactile):這種學習者,相信行動,喜歡在動手做中感受。但這種學習者更擅長實踐,而對理論缺乏興趣。他們去學駕駛之類的操作會很快上手,但讓他們去攻讀哲學原理,那就比較困難。

4,小組型(group ):這種學習者不喜歡單打獨鬥,和別人討論是他們最愛的一種學習方式,但如果遇不到同類型的學習者,他們協同學習的目標便很難達成。

5,個人型(individual ):許多人都習慣的一種類型,當獨行俠,自己一個人學習,效率最高。他們享受獨處,安於寧靜。不過,這其中也有一些本來是小組型的,但找不到隊友,只能孤獨地學習。

6,動覺型(kinesthetic):這一類學習者停不下來,喜歡運用身體動作,比如說讓他坐著學習會渾身不自在,背個書什麼的也要不停地走動。他們更加擅長舞蹈、體育等。

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Joy Reid 感知學習風格理論

但是,這個理論並不對幾種風格進行排名,也就是說這6種風格並無高下之分。而且也並非涇渭分明。

比如說視覺型的學習者可以同時是小組型,甚至兼及動覺型。我教過的學生當中就有一個過目不忘的孩子,他擅長畫面記憶,看到的東西能自行腦補成細節生動的畫面,像是刻到腦子裡一樣。顯然他的視覺感官十分強大,但同時他又喜歡與同學討論,並且很難坐下來,靜靜地學習,總是動彈不休,就算沉思時,他也會轉動手裡的鉛筆,在椅子上扭來扭去。

所以,如果孩子只是不擅長聽記,但成績並不差,那麼很可能是孩子不擅長聽覺學習。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孩子已經通過熟知、擅長的學習方式掌握了應該學會的內容。

當然,現代學習方式理論更鼓勵個體在充分發揮自己感官偏好的風格優勢的同時,讓更多感官更多渠道都參與到信息獲取和知識轉化上來,因為這樣更高效。

比如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的學習金字塔。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

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

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愛德加·戴爾 學習金字塔

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這個發現的意義,是告訴學習者要將被動學習裡的方式與主動學習結合起來,沒有之前被動學習的基礎部分,後面的討論、實踐、講授這些所謂的主動學習便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聽講的內容在兩週後便只剩下了5%,就此否定聽講的重要性。事實上,就算不是聽覺型學習者,聽懂並記住學習內容仍然是學習的重要輸入方式。而在聽講的當時,能記住的也遠不止兩週後的5%。而這個實驗數據揭示的是聽講後兩週內什麼也不做的情況,實際上,任何學習者,用任何方式來學習,都不可能在此後整整兩週什麼也不做。

所以,探究起來,愛德加·戴爾提出的被動學習的四種方式其實是學習的第一過程,信息輸入階段;主動學習則屬於第二和第三過程,信息的處理和輸出階段。第一階段是為第二階段服務的。

這就是說<strong>孩子上課聽講並非不重要,實際上聽講仍然是孩子們學習的基礎方式。所以,能聽懂,能聽到重點,仍然是必備的學習技能。

這裡,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掌握“聽”的能力,提供一份問題清單,供家長和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訓練。

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學會聆聽問題清單

問題1,老師說話的目的是什麼?

任何人說話都有目的,老師講課也不例外。

粗分起來,說話的目的就是兩種,一種是說明,還有一種是說服。

所謂說明,就是老師在講課時要讓學生明白什麼,這裡著重的是知識點的傳授。

所謂說明,就是老師要讓學生去做什麼,同時還會告訴學生,為什麼應該去做?

而有的時候,老師會直接下達指令要求學生去做什麼以及怎麼去做,而有的時候,老師會讓學生自己去悟。

<strong>聽懂說話人的目的是會聽的第一要素,若是聽不出來這一點,交流就完全不在一條軌道上。

2,老師說話的主題是什麼?

每個人說話都會圍繞一箇中心來展開,如果總是東拉西扯,說八竿子也打不著的話,那就會讓聽話人摸不著頭腦。

要告訴孩子,要注意聽說話人一直強調、反覆重申、緊抓不放的那些東西。這就是聽重點,不重要的東西老師不會再三提及。

當然,不排除有的老師講話顛三倒四,沒有重點。所以,學生在聽課時還要思考,老師說的東西值不值得用心,需不需要記憶甚至記錄?

可以帶著這幾個問題來聽:老師說的東西自己感興趣嗎?哪些地方有趣呢?哪些地方一點也勾不起自己的興趣呢?

<strong>為了聽清楚老師上課的主題,事先的預習是必要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一種概覽式閱讀,說的方法可以作為怎麼預習的參考。在聽課之前,應該先主動了解課程的大致內容,會涉及到的知識點和概念。事先搞清楚這些,就是建立了聽課的背景知識,這樣聽起來,才不會對學習內容毫無感知。

當腦子裡事先有某些基礎概念時,會在聽講時格外留神到老師講到的這些東西。這樣,聽的過程中,即使偶爾分心,也會因為“雞尾酒會效應”,很快恢復專注,把心神集中到老師所講解的內容上來,跟上老師的思路。

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認真聽課

3,老師說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這裡,以語文為例。

首先,要能聽出要素來。比如聽故事要聽出人物有哪些,誰是主人公?故事是怎麼發生的、怎麼發展的、怎麼結束的?主人公跟誰有衝突,採用什麼行動解決了問題?故事是什麼時間、在哪裡、因為什麼發生的?主人公的過去怎麼樣?現在、將來呢?

其次,要聽出觀點來。老師對某件事、某個人下了一個什麼結論?老師有什麼理由和證據?

還有,要能聽出老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老師說的話是不是隻有字面上的意思,還有沒有什麼隱含的意思?

此外,還要注意聽出老師的情感態度。在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一篇文章發表評論時,老師是贊成還是反對,是歌頌還是嘲諷,是喜歡還是討厭?

4,老師說話的方式是什麼?

一般來說,老師上課講課的內容不外乎闡述原理、講解知識、作出推理,文科類的老師還喜歡描述場面,敘述故事。

<strong>每一種方式都有不同的聽話重點。

比如老師講原理,學生就要注意聽來龍去脈,聽起因經過,聽發展歷程,聽原理的運用和實踐,同時產生聯繫,多多思考自己怎麼運用這個原理。

聽老師作推理,學生就要注意老師用的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如果是演繹推理,那麼大小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係怎麼樣,如果老師用的是歸納法,那麼樣本夠不夠豐富,能不能歸納出結論,有沒有明顯的反例?

聽老師描述場面,學生就應該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在腦海裡形成畫面,這樣才能記憶深刻。

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勤做筆記

5,老師說的對不對?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也不如無師。

<strong>對老師不能盲從,要帶著批判性思維去聽課。

老師說的並不一定全對,如果聽到了跟自己想法相左的地方,要及時地問一問為什麼會這樣?

老師講的內容是部分對還是全部對或是全不對?自己能不能證偽老師說的不對的地方?

《學會提問》這本書當中反覆提到,具有淘金式思維的學習者,並不輕信他們看到、聽到的東西,在接收之前,他們一定會多問幾個為什麼。

看書的時候,試著跟作者辯論,同樣,聽課的時候,也試著跟老師辯論。

當然,並不主張學生在每一次聽到有疑惑的地方就立刻向老師發問,這樣會製造許多麻煩,包括打斷老師的思路,佔用其他學生的時間,以及讓老師當場難堪,等等。

可以先記錄下來,課下找合適的機會去向老師求證,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好辦法。

6,老師說的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

要告訴孩子,這一點特別重要。

<strong>不管是讀書還是聽人說話,都要有意識地與自己聯繫起來,看別人說的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對自己有什麼壞處。

怎麼抓住和運用這些有用的東西,怎麼迴避或改掉這些不好的毛病?

孔子說過的一句話,其實也可以用在這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方法,可以終身行之。

一份問題清單,教會孩子怎麼聽清老師的講課重點

通過複述檢測聽講效果

那麼,怎麼知道孩子聽懂了呢?

只需要一個方法來檢驗,就是看孩子能否做到完整複述。

老師或許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一個一個孩子來做針對訓練,但家長完全可以把這件事做起來。比如,每天只要跟孩子說話,就有意識按照問題清單,讓孩子逐條複述。及時分析孩子複述時出現偏差的原因,再一起尋找解決的可靠辦法。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孩子進行文本閱讀、觀看電影電視、收聽新聞時,以上述的6個問題來進行訓練。

這事一開始做起來比較困難,但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會看到效果。

<strong>相信為了孩子,家長可以堅持下來。而且,這不單單對孩子有利,家長同樣也受益匪淺。

怎麼樣,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