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中國人歷來對名川大山比較推崇和敬重,山川裡首推“五嶽”,人們早已耳熟能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而提起北嶽,人們則通常會聯想起那座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以懸空寺和步雲路而聞名於世的恆山。

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自古以來至明清的“北嶽恆山”並不在山西,而是今天河北淶源、唐縣和阜平三縣交界的大茂山(又名神仙山)。現今的山西恆山真正成為北嶽只有300多年的時間。相比五嶽之中的其他四嶽,它是名副其實的小弟。如今的山西恆山也被稱為“今北嶽”,而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大茂山則被稱為“古北嶽”,至今山上還存留有宋代重修的古北嶽廟,而相鄰的曲陽縣裡,則存有歷朝歷代祭祀用的“北嶽廟”。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北嶽”名號變更史》

一、北嶽的起源:

五嶽的起源在於中國人對山嶽的一種祭祀。清朝順治年間以前,北嶽恆山一直指的是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的大茂山。大茂山,古稱恆山,漢朝和宋朝時,因避漢文帝和宋真宗的名諱,曾改名常山。《漢書》的“郊祀志”記載北嶽常山在曲陽(歷史上曲陽包含如今的唐縣),歷代史書也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為大茂山(今屬唐縣),建有宗教建築及恆嶽“上祠”等。

傳統的禮法講究“祭山不登巔”,加上大茂山地勢險要,攀登不便,便在百里之外的曲陽縣城建成了北嶽廟,歷代朝廷的歷臣奉使祭祀北嶽,只到北嶽廟而不登恆山。

公元前98年,即漢武帝天漢三年,曲陽縣始建北嶽祠,北魏宣武帝年間(公元500~512年),北嶽祠改建為北嶽廟。

二、 第一次變遷:改嶽不改祀

為什麼後來“北嶽名號”從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的大茂山搬遷到山西渾源縣恆山呢?

傳統觀點是這樣的:《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四嶽各如其方”。可見嵩山之所以為中嶽,是因為華夏文明起源起源於河洛,其他四嶽是按以中原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來確立的。

但是到了明朝,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朝廷內部開始興起一陣將北嶽從河北曲陽移到山西渾源的爭論。主張遷移的一派主要理由便是北嶽恆山和祭祀北嶽的地點應該在都城的北方,但是河北恆山卻位於北京的南方,於方位不符,而山西渾源正好位於北京的西北方。反對派的主張也很有力,五嶽的名分自古有之,不應隨意更改,況且歷史的朝代都有“改都不改嶽”的先例,比如秦的都城在咸陽,唐的都城在長安,都位於西嶽華山以西,但並沒有因此而移西嶽。

主張派和反對派各執一詞,在明朝內部爭論了幾十年,最終明朝萬曆年間朝廷同意改封山西渾源的玄武峰為北嶽,但只是改封了北嶽恆山的主峰,國家祭祀北嶽的活動仍在河北曲陽的北嶽廟中舉行。

其實這裡還有一個原因,是河北“古北嶽”由於處於北方要地,南北朝、五代十國、宋元時期歷經戰火,古蹟毀失殆盡,長期處於漢族政權的掌握之外,加上多次更名,導致人們對古北嶽的認知淡薄,這也是明朝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峰為北嶽恆山的背景原因。此外,山西省渾源縣恆山腳下懸空寺讓人歎為觀止的奇景,也間接提高了渾源縣恆山的名望,無數文人墨客的推崇,名氣鵲起。

三、徹底的變遷:改祀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就沒有這樣的文化負擔了。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又有大臣上奏,再次要求改祀北嶽,這次順治皇帝御批“移祀北嶽於渾源”。無論歷史上曾經有過怎樣的爭議,這七個字也確切無疑地表明瞭北嶽恆山地理位置的變遷。從此,山西恆山就作為北嶽聞名於世,而“古北嶽”河北唐縣的大茂山歷經一千多年戰亂,終於失去了北嶽的名分,遺憾地被人淡忘了。

筆者故鄉是唐縣,妻子祖籍是曲陽,因此對於故鄉和臨近的曲陽特別有深厚的感情,對於從幼小時代起,就雋刻在記憶裡的“大茂山”和“北嶽廟”,也印象頗深。

如今,已然失去了北嶽的名號的兩位,在歷代故鄉人的保護和推崇下,也逐漸發展成了4A景區,成為喜好歷史和喜歡旅行人的一個去處。有時候,我也在想,如果“北嶽”名號還在,故鄉也許會發展的更好。

《“古北嶽”—唐縣大茂山》

如今的古北嶽,稱之為:古北嶽森林公園。位於河北省唐縣境內。由唐縣大茂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倒馬關省級森林公園組建而成,總面積4873.33公頃,山脈海拔1898.8米,由20多座山峰組成。大茂山森林公園原為國有林場,山高林密,自然景觀遍佈其中。

在群山之中,隱藏著很多極具觀賞價值的天然洞穴。在雲遮霧障的西坡絕壁上,有神秘莫測的黃龍洞和黑龍洞,洞穴幽深彎曲,洞內有洞,洞內碧水常年不斷。這裡還隱藏著被稱為無底洞的幾十座洞穴,都是天然形成的,深不見底。還有那些奇峰異石和附會著美麗傳說的石景,如石人溝,長壽石,老佛石堂,菩薩堂,棒槌山等。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景區入口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大茂山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山頂小廟


只是歷代的戰火和自然荒廢,文化古蹟早已蕩然無存,更多的是自然景觀。

《文化瑰寶——曲陽縣北嶽廟》

一、北嶽廟概述:

相比大茂山,北嶽廟的文化色彩,更濃厚些。畢竟是在縣城人口密集區,歷朝歷代的維修也一直在持續,基本保持完整。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北嶽廟,全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從漢代至清代,歷代帝王都在此遙祀北嶽。現存北嶽廟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永平年間(500-512年),而後,唐、宋、元、明、清諸代屢加修葺。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自神門以內有牌坊、朝獻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鐘樓、飛石殿、德寧之殿、後宅門。南北長542米,東西寬321米,面積173,982平方米,現今保留南北面積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39米。兩側還有一些碑亭。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廟內建築精巧,雕樑畫棟,氣勢雄偉,蔚為壯觀,並建有碑廊、石刻館、博物館等,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建築格局,採用的是以中軸線為主,西廂對稱的與古典建築形式。

廟內主體建築“德寧之殿”在中軸線北端,該殿坐北朝南,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外帶回廊環繞,重簷廡殿式,琉璃瓦脊,青瓦頂,高30米,佔地面積2009.8平方米,為宮殿式建築,雙簷高琢,以青瓦鋪頂,黃色琉璃瓦為殿脊。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整個大殿建在石砌的臺基之上,殿內柱子的配列採用誠柱法,樑架為中柱式;殿簷斗拱為一朵、二朵式。全殿面寬9間,進深6間,下層四周為走廊,地面均以方磚、條磚墁地。

殿前有月臺,四周有石欄板望柱,柱頭裝飾有石雕獅像,殿四角有螭頭。

二、壁畫之謎———是“吳道子真跡”嗎?

恢弘的德寧之殿內,還有另一處滄桑而神秘的藝術瑰寶,那就是繪製在殿內東、西壁與北山牆上,傳說為唐代“畫聖”吳道子真跡的古壁畫。這是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開元年間因畫功精湛而進入宮廷,擅長佛道、神鬼、人物題材,尤精於壁畫創作,被譽為“畫聖”。吳道子畫中人物的衣帶如被風吹拂,飄逸瀟灑,因而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存於北嶽廟德寧之殿的壁畫面積達504平方米,北壁為《北嶽恆山神出巡圖》,畫中嶽神被隨從左右簇擁,煞是莊嚴。東側壁畫《雲行雨施》,呈現了眾多天神行雲施雨、普降甘霖的場景,畫中長達6.4米的“蒼莽巨龍”蜿蜒盤旋,極顯氣勢,為全壁畫的精華。西側壁畫《萬國咸寧》則展示了天神們興雲佈雨、為民造福之後返回時的情狀,最高處的“飛天神”為其精華。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兩壁畫共有人物73人,眾多任務形象無一雷同,個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北嶽廟中的“飛天神”面貌威嚴,四肢雄勁。“飛天神”在當地俗稱“曲陽鬼”,民間流傳有“曲陽鬼,趙州水”的說法,就是指北嶽廟中的“曲陽鬼”與趙縣柏林寺壁畫上的水,傳說都是由吳道子親手繪出。

傳說的吳道子真跡雖然存在疑問,但“吳帶當風”的氣韻,卻實實在在地被北嶽廟中的壁畫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北嶽廟與偉人的故事

北嶽廟裡,有一塊板子寫道:毛主席49年率中央去 北京 的途中路過 曲陽 參觀德寧之殿壁畫時讚歎不已,在50年時撥款4000斤小米(摺合款)修建了德寧之殿的壁畫護欄。

當然壁畫之所以留存下來,護欄是一方面,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持續維修,才能讓德寧之殿的壁畫並未遭到毀滅性破壞。這一文化瑰寶,才能流傳至今。


失去“北嶽名號”的隱匿名勝——“唐縣大茂山”和“曲陽北嶽廟”

《結束語》

失去了北嶽名號,對於大茂山和北嶽廟,無疑是一種深切的遺憾,否則這兩處自然景點、文化瑰寶,也許會以更燦爛的形象來回報世間。

謹此推薦給小眾旅行者或歷史研究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