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Bee 3.0 能帶來智能家居的大一統體驗嗎?

如果你曾組建過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統,或者體驗過一些智能家居產品,應該會發現組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實際上,組網的不辯解確實成了很多人選擇時的一個“勸退”因素。

而為了推動智能家居領域的進步,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技術體驗。組網需要的各種通訊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並且也帶來了可以感知的體驗上的變化。今天想聊一聊作為三大智能家居場景 IoT 通訊技術之一的 ZigBee。

ZigBee 3.0 有何不同

ZigBee 3.0 能带来智能家居的大一统体验吗?

2019 年 7 月,綠米高調推出了 ZigBee 3.0 的系列產品,基本覆蓋了其已有的主要產品。這是一件很積極的事,因為ZigBee 3.0 將有機會打破不同產品類型,不同品牌甚至不同應用場景之間的組網壁壘,簡單說就是可以讓智能家居或者其它 IoT 網絡組建和控制變得更便捷。綠米並不是唯一也不是第一家支持 ZigBee 3.0 的品牌,而越多的品牌和產品支持 ZigBee 3.0,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智能家居體驗。

ZigBee 3.0 能带来智能家居的大一统体验吗?
ZigBee 3.0 能带来智能家居的大一统体验吗?

目前,智能家居產品的組網和連接主要用的是三種傳輸技術——Wi-Fi、藍牙和 ZigBee,三者有各自的特點。ZigBee 有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特點,在智能家居場景下,通常用在傳感器、控制開關以及窗簾電機一類的單一功能設備上。

應該說相比起 Wi-Fi 和藍牙,ZigBee 一開始就是為 IoT 而生的。但是最初 ZigBee 聯盟為了給特定市場提供最優的標準,所以基於不同應用場景對於硬件、性能和成本的需要,設計了多種不同的 ZigBee 協議,包括家居場景(ZigBee HA)、照明(ZigBee LL)、建築(ZigBee BA)、零售服務(ZigBee RS)、健康護理(ZigBee HC)以及通訊服務(ZigBee TS)等,而這些協議之間是沒法通訊的。

這在之前一段時間裡或許是沒什麼問題的,但隨著 IoT 市場的發展,這種割裂就成了阻礙,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產品體驗。比如採用 ZigBee HA 協議的開關就沒法控制使用 ZigBee LL 的燈泡。甚至同樣是採用 ZigBee HA 的設備也有可能沒法鏈接,因為 ZigBee 以前會給廠商在這些協議基礎上再做定製。總而言之,就是一直以來大家所體驗到的那樣——選擇了 M 家的生態,就別想用 H 家的產品了。

隨時 IoT 在智能家居市場的率先擴張,ZigBee 後來也曾在 ZigBee HA 的基礎上進行過優化,推出過所謂的 ZigBee HA 1.2,以試圖改善這種割裂感,但顯然這也只是箇中間方案。於是終於在 2016 年正式推出了 ZigBee 3.0,將原有的不同協議進行統一,使用相同的發現、加入和組網方式,併發布了認證標準以確保 ZigBee3.0 的規範使用。

ZigBee 3.0 是一統江湖的方案嗎?

ZigBee 3.0 聽起來確實很美好,出身正統(為 IoT 而生),積極上進(推陳出新),而且在 2016 年正式推出時,就有眾多上下游廠商宣佈及時跟進。到了三年之後的 2019 年,有報告顯示有包括上游芯片廠商和下游解決方案商在內的眾多企業都有實際的產品推進。比如離我們最近的,大家比較熟悉的綠米、歐瑞博等企業,也有數據稱現在市場上有超過 3000 款的產品可供選擇。

針對 ZigBee 3.0 所能創造的體驗,我在淘寶和京東也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諮詢了部分有 ZigBee 3.0 產品的廠商,對方也確認只要是支持 ZigBee 3.0 的產品,不管自家還是他家均可以實現鏈接控制。當然,因為還沒最近疫情的原因,暫時沒有條件進行實際的測試,等工作恢復以後,我再找時間做一些實際的組網體驗。

ZigBee 3.0 能带来智能家居的大一统体验吗?ZigBee 3.0 能带来智能家居的大一统体验吗?

不過,對於 ZigBee 3.0 可能還是要冷靜一點看,僅憑 ZigBee 3.0 就大談 IoT 或者只是智能家居的大一統有點早。畢竟如今的智能家居組網除了 ZigBee,Wi-Fi 和藍牙佔比並不小。暫且不說 Wi-Fi,藍牙也在不斷針對 IoT 進行一些改進,現在也不少智能家居設備在可 ZigBee 可藍牙的情況下選擇了藍牙,比如 Yeelight 一個系列的燈具就選擇了藍牙 Mesh,組網和控制體驗也很不錯。而有關藍牙 Mesh 對 ZigBee 的挑戰也是一個時常被提及的話題。

再者,在智能家居市場還處在一個“混戰”的階段,ZigBee 3.0 跨品牌的特性有可能會一定程度削弱各家品牌的壁壘,智能家居廠商們應該也都有一些各自的考量。

你使用過支持 ZigBee 或者 ZigBee 3.0 的產品嗎?有什麼樣的使用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