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產品如何定位?文中詳細介紹了小米品牌的做法

互聯網時代,產品如何定位?文中詳細介紹了小米品牌的做法

不是劈開腦海,而是潛入大腦

我是誰?

這是做品牌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關乎定位。

經典定位理論是指開創並主導一個新品類,如何在潛在用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小米品牌的勝利,首先是“互聯網手機”這個新品類的勝利。

這個新品類的創新在哪裡?大家看到的就是通過互聯網來研發,通過互聯網來發行,以電商為主。實際上背後首先是產品形態發生變化了,手機系統是“活”的,根據用戶的意見每週更新;其次還有商業模式的改變,我們堅信未來的硬件肯定是成本定價。那麼與之配套的商業模式呢?是以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為主,而不是以現在的手機硬件利潤為主,所以這個“互聯網手機”新的品類,從產品形態到發行,到整個商業模式都不一樣。

小米做所有產品,會先考慮它的品類邏輯。因為用戶做選擇時,他的內心是先選品類,再選品牌。小米做手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品類:互聯網手機。小米做電視,也是開創了一個新品類: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

我們做紅米手機,也是主打一個核心品類:千元神器。我們在戰略上對紅米有明確界定,它對2000元的小米手機是個補充,打的是千元機的市場。在中國這個市場,做智能手機不外乎就這幾個檔,千元以下和千元以上的,千元機本身已經是一個既定概念,是一個品類。1999元是小米從市場撕裂開來的獨特價位。

看看在其他領域的品類殺手,把它們曾主打的廣告語仔細研究下,都不是做簡單的營銷而是強化品類的教育。比如:紅牛功能飲料,“渴了喝紅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紅牛”;加多寶涼茶,“怕上火,就喝加多寶”;雲南白藥創可貼,“有藥好得更快些”等。

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定位在操作方法中,還是和以前一樣講究用戶群聚焦和傳播信息簡化,但我認為有兩個重要變化:

1.以前是競品思維,現在是產品思維;

2.以前是劈開腦海,現在是潛入大腦。

競品思維在前期分析可以使用,但在做產品過程中是很忌諱的,變成只關注對手而不是用戶。互聯網思維講的“專注、極致、口碑、快”就是產品思維,關注的是產品所創造的價值,把產品做到極致。劈開腦海的典型做法,試圖洗腦式教育用戶,長期狠砸廣告;潛入腦海則是口碑推薦,讓用戶參與進來。

劈開腦海做品牌,做得最極端的例子,是做保健品的方式,在見不著產品影子在哪的時候,就不斷“教育”你,說它怎麼怎麼樣對你多好。潛入用戶大腦做品牌,不是廣告式的,而是口碑滲透式的,在用戶使用過程中不斷做產品和服務創新。現在市值300億美元的京東(JD.com),創始人劉強東創業初期,從櫃檯做起,曾經是中關村第一個明碼標價的商家,初期差點沒法生存,因為沒有錢,沒有渠道,也沒有客戶。但是,3個月後,客戶的口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威力,他從1個櫃檯,發展到4個櫃檯……這種潛入用戶大腦的方式,雖然慢,但威力更大。

什麼是小米品牌的潛入路線?小米做MIUI也好,做手機也好,用戶群是從最核心不斷地擴散,先滲透專業發燒友用戶,再不斷擴散,一層層迭代過去。在產品功能方面,也是滲透潛入式,比如MIUI用戶的感知先是系統流暢速度快,接著是好看,接著有很多類似自動識別服務號、免費WiFi熱點接入等有特點的生活功能植入,用戶覺得越來越人性化,很好用。無數微創新的功能和服務帶來用戶的愉悅感,不斷潛入用戶大腦,用了MIUI系統很長時間的用戶覺得“上癮”,再用其他系統一比較就覺得難受。潛入式這種威力絕不是劈開大腦可以比擬的。

我們今天傳播上很多打法的創新,是因為沒有後路,“逼上梁山”了。在2010年創業剛啟動時,我們專門分析了當時兩個大熱的品牌。

一個是做快時尚的凡客(vancl.com):

1.媒介投放資源上很聚焦,只投放路牌廣告,而且一投就打透。用有限的錢,花出最大的效果。

2.作為互聯網的新生品牌,在找代言人的時候,找當下最熱的新生代偶像,同時在大眾層面又是勵志正能量的,比如超女冠軍李宇春。

3.凡客是少有的在廣告上直接標價格的,實際上是拿了29元的T恤和69元的帆布鞋做廣告商品。

另一個是主打音樂手機的國產手機品牌:

1.媒介資源的整合非常彪悍,幾乎把所有衛視與音樂、娛樂相關的節目都冠名了。

2.明星策略,找巨星不找偶像,比如國際巨星萊昂納多的代言很成功。

3.品牌包裝很取巧,很多人都以為是個韓國品牌、法國品牌,它從品牌的名字到品牌的設計都偏日韓範、國際範。但它銷售的主流市場是二三線城市,這點是它很高明的地方。

2011年6月,我們開始找小米手機的營銷負責人,我跟雷總見了若干人,來的人總愛跟我們說,“你去打廣告”、“你去開實體店”……我們很失望,小米要找的並不僅是銷售,而是一個真正理解互聯網手機理念的人。

兩個月過去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雷總說:阿黎你上吧。

一開始,我們做了一個3000萬的營銷計劃,想借用凡客已有的媒介資源計劃做一個月的全國核心路牌推廣,結果當面被雷總“拍死了”。他說:“阿黎,你做MIUI的時候沒花一分錢,做手機是不是也能這樣?我們能不能繼續不花一分錢去打開市場?”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做MIUI系統,用戶是不花錢就可以使用的,做手機,用戶是要花錢購買的。那時候,我心裡也會打個問號:手機是2000塊的東西,如果你最後不花一點廣告費,讓用戶來買單,是不是真的可行?

小米是全新的品牌,沒有錢,沒有媒介,沒有廣告投放。沒辦法,我們只能死磕新媒體。

於是我們拼命在論壇和微博上想辦法。一開始,我們選擇熟悉的論壇進行操作,論壇的最大特點是能沉澱老用戶,但它在用戶群擴散方面速度比較慢。當時微博剛剛興起,微博是論壇的一個很好的補充。我們開始好好研究微博的玩法,找到了一條以互聯網方式做品牌的路徑。

每個人都有調性,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調性。今天在互聯網上,用戶對品牌的真實感很在意。

很多品牌在傳播上不著道,不外乎:

1.講“我是誰”時不敢講真話,整天拿一些高大上的詞來概括自己。

2.用戶數沒達到一定規模,在沒有講明白“我是誰”的基礎上,整天要去“傍大款”,莫名其妙搞所謂的跨品牌合作,所謂的明星策略,這都是假大空,是歪門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