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市宜秀區“三管齊下”,打造教育強區

安徽安慶市宜秀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不動搖,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學校資源配置、打造特色品牌三方面入手,全面推進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宜秀區始終堅持打造一支為人師表、甘於奉獻、理念先進、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一是抓師資力量建設。教師隊伍逐步壯大,每年通過招錄補充中小學教師約20名,通過返聘方式簽約教師20餘人,有效緩解師資不足壓力;教師輪崗力度逐步加大,五年來400餘名校長和教師進行交流,每年交流比例均達10%以上,中學教師跨學段到小學交流任教更是開創全市先河,增強教師隊伍流動性;教師待遇逐步提高,確保鄉鎮工作補貼、年終績效獎金足額及時發放,全區在編在崗教師平均工資收入不低於公務員水平,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二是抓教師能力建設。實施“青藍工程”、舉辦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優質課大賽等,加強教師在職培養培訓。率先“走出去”,近兩年,先後選派28名中小學校長到上海、蘇州名校跟崗學習、30餘名督學到成都研修、40餘名幼兒教師到南京及合肥學習,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來區作教師專業成長專題報告,組織開展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業務培訓100餘場次,中青年教師受訓面達100%。三是抓教師師德建設。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和師德考核辦法,形成常管常抓長效機制。

宜秀區堅持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學生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一是學校佈局再優化。宜秀區根據人口密度和發展趨勢,兼顧城區和農村“兩個面”,對學校佈局進行全面調整,做好“加減法”。城區學校做“加法”。三年來,東部新城5所小學共增加18個班級、補充900個學位,有效解決棚改徵遷及企業職工子女就學問題。大龍山中心小學遷建工程主體工程完工,附屬設施建設進入尾聲,五橫中心學校教學樓新建項目有序推進。農村學校做“減法”。穩妥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撤併,2019年暑假期間共撤併8所村小釋放出40餘名教師,緩解師資不足矛盾。二是學校品質再提升。瞄準全市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與安慶師範大學合作籌建安慶師大附幼、附小、附中等示範性基地學校,與黃梅戲職業藝術學院共建黃梅戲藝術教育特色實驗學校,合作協議已經形成;堅持質量中心,設立教學質量獎,自2017年開始,每年發放獎金20餘萬元。三是學校設施再加強。投入近千萬元購置先進教學設備1800餘臺套,建成3個“在線課堂”,2個高標準錄播室,1個視頻會議系統,全區近千名教師“一師一機”全覆蓋;實現學校光纖寬帶接入率、班班通裝備率、多媒體教室建設率3個100%,教育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

宜秀區重視培樹教學品牌,品牌打造初顯成效。持續開展武術、戲曲、書畫和文學、稼先精神等校園活動,編印地方和校本教材4000餘冊,車津小學特色武術參加“武進北京”展演,2所學校獲評市級黃梅戲進校園特色學校,文學進校園首期創作作品輯刊完成,通過開展活動弘揚稼先精神,傳承愛國主義思想,“五進校園”已成全區教育品牌,在全市產生廣泛影響。同時,“彩虹橋”品牌越擦越亮,羅嶺中心學校龍鵬飛老師的“彩虹橋”案例榮膺2018年教育部“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典型應用示範案例”。宜秀區通過促進內涵發展,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沈偉 方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