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銀行業資產質量穩定 可較好應對疫情衝擊

疫情之下,銀行業風險防控水平以及下一步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備受關注。

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2019年四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到去年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且利潤基本穩定,風險抵補能力較為充足。《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行業專家普遍認為,經濟的長期向好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健康肌體,雖然疫情可能導致銀行業不良率的小幅上升,但整體影響可控。興業研究宏觀分析師陳昊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穩定,有利於開展疫情防控相關工作。他同時提醒,需關注個別中小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警惕潛在風險。

在此次疫情中,小微企業,特別是住宿、旅遊、餐飲等行業的小微企業由於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較弱,更容易受到疫情的衝擊。總的來看,隨著小微企業等實體企業經營效益的下滑,短期內或將對銀行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不良率的上升、盈利水平的下降,但影響整體可控。

2019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41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6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與上季末持平,信貸資產質量保持穩定。另外,從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等角度來看,銀行業風險抵補能力較為充足,可以應對當前疫情所帶來的風險。

從受疫情影響行業的信貸資產佔比來看,對全盤數據的連帶效應也有限。對此,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近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解釋,2019年普惠性小微企業的貸款不良率為3.22%,比2018年下降近1個百分點。疫情對小微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總量不會太大,嚴重的疫區,如湖北武漢可能受到的影響更嚴重一點,其他地區受春節因素和防控措施的影響,預判不良率會有所上升。另外,從金融體系運行情況來看,去年化解2.3萬億元不良資產,小微企業的不良資產佔比較小。與此同時,銀行的撥備覆蓋率達到了180%以上,有充足的資源來應對不良率的上升。周亮表示,從長遠來看,應該說疫情是暫時的,從中國經濟的韌性和迴旋餘地來看,影響很快就會過去,不會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大的影響。

那麼,在疫情這一突發事件下,今年小微企業貸款“量增價減”的目標將如何實現?

2019年四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36.9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1.7萬億元,較2019年年初增24.6%。

另外,此前的數據顯示,小微貸款企業的戶數增加了389萬戶,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比2018年下降了0.69個百分點,加上其他融資成本的降低,合計整個小微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

陳昊認為,小微和普惠領域去年的各項數據指標都表現良好,整體體現出對於小微企業信貸支持的政策導向。但他強調,隨著1月份疫情的影響,部分(特別是重點地區的)小微企業可能存在經營困難,還需要銀行用好政策,針對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審慎加大落實銀保監會適當靈活延長還款期限的要求,這樣既能夠幫助小微企業走出困境,還避免了貿然斷貸、收貸可能形成的不良資產。

政策方面已有所安排。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近日表示,將加大對受困小微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第一,圍繞增量、擴面、降價、提質的總體要求,確保小微企業的整體信貸增長不受疫情衝擊。第二,力爭今年的普惠型小微企業的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在2019年的基礎上繼續下降。第三,聚焦小微企業應對疫情的融資需求變化,合理地優化簡化業務流程。第四,更加精準地做好續貸,緩解受困小微企業的流動資金壓力。第五,結合防控疫情需要,進一步落實風險管理和盡職免責的相關制度,提高基層敢貸、願貸的積極性,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分支機構推動銀行總行適度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提出,要做好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服務對接和需求調查,對受疫情影響暫時遇到困難、仍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小微客戶,積極通過調整還款付息安排、適度降低貸款利率、完善展期續貸銜接等措施進行紓困幫扶。加大對普惠金融領域的內部資源傾斜,提高小微企業“首貸率”和信用貸款佔比,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加大企業財產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等業務拓展力度,為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更多保障。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