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文丨福林媽咪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孩子犯錯後會知道自己犯錯了嗎?隨著孩子的成長,自尊心和羞恥心開始出現,他就可以在做錯事時意識到,從而產生內疚感和羞愧感。

但是很多時候父母急於責罵,就會讓孩子的這種內疚感和羞愧感轉瞬即逝。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羞恥感”,指的是人們對於與道德標準相違背的行為所生出的一種羞愧、恥辱的一種感受,這是一種自我意識。

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內心同樣會生出羞恥感,當這種羞恥感有利於構建孩子行為的時候,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成為“健康恥感”。

“知恥”是好事,羞恥心建立在自尊心之上,是孩子成長進步的表現。當孩子自己有羞恥心,才會去主動規範自己的行為,所以說,這種在正常範圍內的“恥感”很健康,也很有用。

在《去情緒化管教》這本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提到:有些科學家認為,能夠營造“健康恥感”的行為限制會在人的內心鑄就一個指南針給他在未來生活中的行為以指導。

對孩子來說,“健康恥感”可以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進行自我反省和約束

比如說,媽媽在廚房做飯,讓5歲的哥哥照顧一下一歲的妹妹,哥哥只顧著自己玩兒,妹妹從床上不小心摔了下來。

聽到妹妹的哭聲,哥哥會產生很強烈的內疚感。當媽媽從廚房跑出來抱起妹妹,哥哥就會在一邊愣愣的站著,他會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沒有聽媽媽的話,沒有好好照顧妹妹。

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這時候不需要媽媽罵,哥哥自己就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陷入深深的自責。此時哥哥的內心是非常複雜的,他會自己開始反省,為什麼會這樣,自己錯在哪裡,並且自己告訴自己,以後應該怎麼辦。


認識到這一點,對父母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啟發,有時候教育孩子,不需要疾言厲色,當孩子成長到有了愧疚感羞恥感的階段,他做錯事時,不必對孩子太過責備,因為他已經在進行自責了。

那如何正確利用孩子的健康恥感引導孩子的行為呢?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究竟該用怎樣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他呢?

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1、給孩子自責的時間

就像前面說的,孩子做錯事,不必急著指責,場面緊張時可以儘量緩和局面,給孩子思考和反省的時間,如果是偶然發現孩子的錯誤,可以稍作提示,給孩子一個做決定的時間。

很多人都聽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

陶校長有天在校園裡走,看見一個男生正準備打另一個男生,他及時制止,把打人的男同學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陶行知先是去了解了事情的具體情況,然後回到辦公室找這個學生談話。他並沒有一上來就批評這個孩子,而是掏出一塊糖來對他說:“這是獎勵你的一塊糖,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

然後又掏出一顆糖說:“這是獎勵給你的第二塊糖,因為當我喊停手的時候你停止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

緊接著又掏出第三塊糖:“據瞭解,你打他是因為他欺負女同學,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

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男生聽到此處已經忍不住哭泣,對陶行知認錯:“校長,對不起,不管怎樣我都不應該拿磚頭打人,我錯了。”

此時,陶行知掏出第四顆糖給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結束了。”

陶行知的第四顆糖,正是對學生“知錯”的獎勵。

整個談話,校長並沒有提到一句指責,也沒有一上來就跟學生講道理,當時隨著他一點點肯定學生的優點,並且看到學生做錯事的原因,孩子就明白了校長想說的話,也真切的認識到了自己錯在哪裡。

這就是自我反思的力量,相信在辦公室等待的時間裡,在校長一次次給糖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把自己的委屈和失誤一一想明白,而老師維護他自尊的行為,徹底讓孩子放下心防,真心悔過。

2、相信孩子已經感到羞愧,並告訴孩子“認錯”的珍貴

第二個關鍵點,正是給孩子尊嚴和信心。

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願意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反思,釋放的正是信任孩子的信號,代表你相信孩子已經感到內疚和羞愧,代表你相信孩子能夠認識到應該怎麼做,不需要再去揭開他的傷痕。

其實這正是成年人之間相處的一種方式,一般情況下,當對方出現失誤,並且已經認識到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再去過分的苛責,而是會相信對方會記住此次的經驗教訓,以後改善自己的做事方式,為他人留尊嚴,也是一種善意。

對孩子也是如此。相信他可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約束,他一定不會辜負父母的這份信任。

同時,父母還可以對孩子認錯的行為進行鼓勵和表揚。

以前小學二年級教材中有一篇叫做《勇於認錯的華盛頓》,講的是華盛頓小時候砍了父親喜愛的櫻桃樹,最後主動向父親承認錯誤的故事。

看到孩子羞愧又勇敢的樣子,父親對他說 :“孩子,我為你的誠實而高興。雖然我很喜歡這棵櫻桃樹,但我更喜歡有了錯誤能夠承認的孩子”。

孩子做錯事後複雜的內心活動中,能做到勇敢承認錯誤,而不是逃避甚至撒謊,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而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才能給孩子更大的力量。

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合理利用孩子的健康恥感,不僅是可以的,更是必須的。而過度指責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剛出現的健康恥感消失。

試想,如果孩子已經感到自責,父母還要一直批評,容易讓孩子走向叛逆,我都知道錯了,你為什麼還要一直說我?更不好的是,難以承受的孩子只能走向為自己開脫的另一面,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導致品行出現問題。

健康恥感,強調的是合理範圍內的恥感,如果孩子陷入過度恥感的情節中,也會出現問題。

在一部韓劇中,一個富有的家庭有兩個孩子,弟弟因為非常聰明,連跳兩級和哥哥同班,經常被父母誇讚。看不慣弟弟的哥哥有一天就把弟弟騙到一個荒無人煙的衚衕,自己跑開了。沒想到弟弟遇到一個因為被拋棄而精神失常的女人,他誘拐了弟弟,把他關在一個廢棄工廠。

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女人把弟弟當成自己的孩子,還要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死去,聰明的弟弟勸開女人得以倖免,但依然看到了女人在自己面前上吊自殺的一幕,從此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

逃出去的弟弟跑到警察院昏倒,爸爸和哥哥來到弟弟被關的地方,哥哥陷入深深的自責。

是啊,看到弟弟受了這麼大的罪,差一點就死掉,都是因為自己小小的捉弄,這對一個孩子來說也是一件難以承受的傷痛。

於是哥哥出現了心理問題,他把自己當成了被綁架者,把弟弟當成了捉弄自己的人,開始責怪弟弟。

最後,看到家中僵持不下的局面,弟弟選擇假裝失憶,爸爸媽媽共同默認,是哥哥被綁架。就這樣,哥哥在對弟弟的怨恨中度過了很多年,直到長大後才明白當時的真相。

孩子出現羞恥感這是件好事,抓住“健康恥感”,孩子做錯事不用罵

生活中,有的孩子也會陷入過度的恥感中,這會讓孩子出現太大的負罪感,可能一件小事對他來說就會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也需要父母來進行開解和引導。

比如,合理的規勸孩子,幫孩子分析事情,讓他看到事情沒有那麼嚴重,看到其他人對他的寬容,看到父母對他的愛。

還可以讓孩子發現時間的力量。很多失誤,在孩子自己眼裡會一直揮之不去,但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而對別人並沒有那麼關心,我們的失誤會在世間的沖刷下逐漸變淡,別人不會一直記得,五年前某某摔壞了我的鉛筆盒,六年前在課堂上某某沒能回答上老師的一個簡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