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倔、不講理”?瞭解他們成長中的三個特徵,培養機靈的孩子

這個寒假,由於疫情,時間被拉長,很多媽媽吐槽,孩子天天宅在家,每天就是想辦法帶孩子各種“造,”比如,讓他們做家務,陪他們玩各種遊戲,盡最大可能消耗他們的體力,可還是會免不了被氣得跳腳,特別是對於家有一個

“倔強、不講理”的孩子而言。

孩子“倔、不講理”?瞭解他們成長中的三個特徵,培養機靈的孩子


小寶今年4歲半了,在我們家是頭號“倔強、不講理”的孩子。如何“倔強、不講理”呢?

前幾天的一個下午,我躲進書房看書,才進去沒多久,就聽到客廳裡傳來小寶慘烈的哭喊聲,我沒有第一時間出去,而是隔著房間的門問:“你們幹嘛?有事情好好說。”

沒回應,兩個人的聲音並沒有停止,小寶一邊哭一邊聲嘶力竭地喊:“我要在這裡畫畫,”一邊隱約夾雜著其他的聲音。

一分鐘之後,見哭聲還沒有停止,我便走了出去,原來,正坐在書桌上畫畫小寶一直用手肘在推掉大寶的數學練習冊,大寶就使勁地掐他、打他、推他的手臂,一下,兩下,三下,雨點般落在小寶的手臂上,應該很疼。

我既心疼又生氣,趕緊走上前去,把他們兩個人拉開,問清事情的原因。

原來,小寶在畫畫,大寶要將自己的數學練習本放上去,小寶死活不讓,大寶就打他。

晚間洗澡的時候,先生看到他的手臂已經是紫一塊、青一塊了。皺著眉頭說了一句:“真是倔,不講理,被捏成這樣,也不回擊,也不退步。”

真的是孩子倔、不講理嗎?《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根據孩子成長過程,為其做了更深的研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會呈現這幾個特徵:

單維注意決定孩子聽不進其他的聲音

什麼是單維注意?《0-12歲社會性發展》解釋:兒童小的時候傾向於只關注事情的某個主要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大多數方面,這種現象被稱為單維注意。

也就是說,孩子在幼年時期,他們只會關注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會去顧及身邊其他的人。

孩子“倔、不講理”?瞭解他們成長中的三個特徵,培養機靈的孩子


比如說,有時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孩子很想去得到某樣東西,父母怎麼勸說都沒有用,他們就是一個勁得想要得到。

單維注意會限制孩子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心裡只有當下那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會有其他任何解決方案,越是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如此。

孩子年齡小,經歷有限,在他們面對這種處境的時候,如果父母經常為孩子提供選擇,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在孩子平靜下來時一起想辦法,孩子就會逐漸適應這種應對方式,遇到問題的時,思維也會變得更活躍,會努力去思考其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年幼孩子思維的不可逆性

孩子在年幼和學齡前階段,思維具有不可逆性的一面。比如,當孩子手中正拿著一個危險物刀子在切割水果,父母看到害怕孩子傷害到自己,如果對孩子說:“別玩刀子,危險。”孩子一定是不會放下手中的刀子的。

思維決定了孩子無法馬上中斷手中的行為,這時,除非大人親手從他手中拿過刀子,或者用手拉住孩子的小手。

孩子“倔、不講理”?瞭解他們成長中的三個特徵,培養機靈的孩子


理解能力未達到

理解能力的不同,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夠聽得清楚大人的指令。同樣是一句話,有的孩子可能聽得懂意思,有的孩子可能會迷糊。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年齡越小的孩子理解能力越弱,通常有閱讀習慣的孩子,理解能力會更強。

父母發現孩子理解不了自己說話的時候,應該告訴孩子,聽不明白時就說;“媽媽,我聽不懂你說什麼。”

孩子“倔、不講理”?瞭解他們成長中的三個特徵,培養機靈的孩子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孩子成為一個“倔孩子、不講道理的孩子”的原因。

人人都愛與靈活、懂得變通、溝通起來順暢的孩子交往,英國著名教育家郝.斯賓塞說:每一個生命都具有與生俱來的靈性和稟賦,關鍵在於怎樣去訓練和開發。

如何把孩子養成靈活、懂得變通的孩子呢?

  • 用“南風效應”法教育孩子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故事。

北風和南風誰也不服誰,於是商量比威力,看誰能將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吹得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將大衣裹得更緊。

輪到南風時,南風和北風的做法截然相反,只徐徐吹動,行人覺得春暖上身,於是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最終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規律,稱“南風效應”,也稱之為“溫暖法則”。南風之所以順利讓人脫下外衣,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

當孩子倔強的時候,如果大人用恐嚇、斥責或懲罰,孩子可能會暫時降低那份士氣,但也折損了內心的傲氣。

孩子“倔、不講理”?瞭解他們成長中的三個特徵,培養機靈的孩子


如果父母能溫情地理解孩子當下的內心感受,TA的恐懼、害怕、著急、擔心、生氣都在你眼裡,這樣反而更能激發孩子的自我反省的心理,放棄對峙,變得順從。

  • 當孩子“不講理”的時候,儘量瞭解TA上一時間段所經歷的事情及情緒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的孩子上一刻還好好的,下一刻突然就倔了起來,變得寸步不讓。在父母眼裡的“不講理,”可能是孩子在上一時間段經歷了委屈,內心的情緒沒有被釋放出來。

到後面遇到事情時,就會爆發,如果瞭解孩子上一時間段的經歷和情緒反應,會更有助於父母理解孩子。

  • 理解孩子的行為,保持耐心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作者海姆.G.吉諾特說: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感情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希望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希望我們明白在那個特別的時刻他們的心情。

年幼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當他們的心情和行為被理解了,也可以避免遭受到父母的懲罰。

更重要的是,當父母理解孩子的行為時,自己內心的憤怒感也會消失,不會因為孩子的“不當行為”而生氣,大人內心沒有了情緒,就能公平、公正地處理好孩子之間的問題。

孩子“倔、不講理”?瞭解他們成長中的三個特徵,培養機靈的孩子


  •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給孩子下達指令

當孩子情緒處於非常激烈的時候,大人的語言表達很重要,下達的指令要清晰、簡潔,儘量讓孩子能聽得懂,並且容易做到。

一次小寶在客廳找一本書,他找了一圈沒有找到,便急躁地跑過來找我幫忙,第一次我說:“你到客廳的茶几、餐桌、沙發、學習桌上去找找看。”

結果他出去轉一圈,不到一分鐘就進來了,氣呼呼地說找不到,按推算,他應該是沒有仔細找,而只是用眼睛將這四個位置掃了一眼而已。

孩子“倔、不講理”?瞭解他們成長中的三個特徵,培養機靈的孩子


這次我換另一種方式對他說:“你去沙發上找找,把每個沙發的座位、沙發四周的邊緣,沙發底下都看一遍。”

因為講得很清晰,孩子翻一翻就找到了。如果沒有改變表達方式,仍是強迫孩子去找,孩子可能會情緒崩潰,很有挫敗感。這也是減少孩子犯“倔”的一種方式。

看到過一句話:“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有時,倔強的孩子就如同那狡猾的狐狸,父母如同獵手,獵手方式得當,狐狸一定束手就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