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尷尬與解決途徑

漢字是中國特色科學智慧文化興國的根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漢字命名為“表意圖形文字”,非常科學地說明漢字兩個重要的特點:來自圖畫的字形是它的外觀,豐富的聯想表意是它的內核;漢字是最科學的、智慧的、規律有序的視覺信息符號;

世界四大文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惟獨中華文明,因作為文明標誌的漢字的古今傳承,四方通達而仍然熠熠生輝。

漢字的尷尬與解決途徑

漢字源本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先賢偉大發明,祖先在生活和生產中,憑思維和智慧,尤其是想象、聯想思維,創造六書造字法,發明了集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靈感思維於一體的,富含多維信息的方塊形視覺文字,為我們後人通過看圖識字、聯想解義、內涵外延,傳承先人的文化、文明和智慧 ,傳情、益智、育人、養性,培養具有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可是傳承千年的漢字文化,到了近代卻命運多舛,人們“數典忘祖”地人為製造了三座大山:一是從信息學理論上,丟棄漢字是拼形文字視覺符號特色,誤入西方拼音文字“文字是語言的符號”理論歧途,使豐富多彩的漢字信息功能,受到“拼音化”“符號化”干擾和異化;二是從教育學上,籍口推擴普通話,將漢字拼音作為漢字識字教育的入門,違背了漢字是表意圖形文字,是拼形文字的屬性,先入為主拼音入門,背離漢字書畫同源、會意聯想智慧特性,造成對兒童的偏面心理誤導,三是千年文化傳承的漢字,從民國以後人們迷信西方拼音文字,丟失了對漢字的敬畏,任意對漢字進行顛覆性的“改革”,加上後來標準管理混亂,致使目前繁體字、簡體字、異體字、錯別字、網絡字混雜一起,應該是書同文的漢字,已經沒有了規矩和規範。

當務之急是應反思、醒悟漢字的科學、藝術、哲理、智慧,接手傳承自己祖先的偉大創造,與時俱進地追隨信息時代的新思維,重新審視漢字文化研究和創新成效,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來慎重審定漢字文化的發展方向,做到“以字為本,尋覓本源,以人為本,探明方向”,終止漢字無序混亂局面,重顯漢字智慧光芒,讓漢字成為文化興國的根脈,服務於實現強國富民偉大的中國夢!

漢字無規範尷尬局面的解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層的明白和決心,“老大難、老大難,老大明白就不難”,應在調研漢字文化現狀的基礎上,為漢字的管理和使用立下三條規矩:一是改變國家標準管理局、國家語委、公安部等多頭參與漢字規範制定的無序狀態,明確國家標準管理局專職制定漢字規範;二是從現行已世界公認的ISO/IEC-10646 CJK即國標GB13000.1制定的20902個簡繁中日韓漢字為通用標準規範漢字;三是制定一個《標準漢字使用法》,明確漢字為“表意圖形文字”科學屬性,應按拼形文字的特性和規範,提出正確使用併發揮好漢字的科學、智慧、規律有序視覺信息符號特性,制定漢字教學、出版、傳媒、名號等相應規則和措施,立下科學而正確使用漢字的規矩,通過糾偏、匡正、拓展漢字文化的正能量,創造對漢字的敬畏和感悟漢字文化的威力,建立起以漢字文化和中華文明為根基的文化自信。

漢字的尷尬與解決途徑

事實上,只要明白漢字文化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完全可以利用現有潛在的各種條件,通過做一些有效的實事,達到重塑漢字文化發展的輝煌前程。在1983年國家標準管理局已經制訂簡化字電腦用字標準GB2312(含簡化字6763字),在1993年又制訂了簡繁中日韓電腦用字標準GB13000.1(含中日韓繁簡漢字20902字),接著在2000年制訂了GB18030-2000(含27484字),在2005年制訂了GB18030-2005(含701958字)。當時針對電腦配置的6763簡化字出現了多種電腦輸入法,對電腦配置的20902簡繁漢字就可用文字學家鄭易里先生髮明的《字根通用碼》(簡稱鄭碼)輸入簡繁漢字,並可用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國際標準漢字大字典》配套查字。對後來的七萬字超大字庫也可用《鄭碼輸入法》輸入稀有古籍漢字。最近華語教學出版社出版的《漢字海》已用《鄭碼》收入十萬漢字。商務印書館現正用《鄭碼》著手編印《四庫全書》。當年科學家王大衍先生一見《鄭碼》就稱它為“國寶”,並親自寫信給當時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請求重視推廣應用。可惜在當時漢字教學以拼音入手的誤導下,《鄭碼》被束之高閣,“國寶”成了“廢物”。鄭易里先生在發明《鄭碼》中,對漢字文化教育進行了大膽創新:用統計學將十萬漢字只用170個字根作個構字部件;用系統字根檢索將漢字按起筆筆形歸為五大族轉化成電腦鍵盤26個代碼;用漢字首根(多是偏旁部首)為主,字尾字根(多為衍生字特徵)為輔來描寫漢字形體特徵,科學地僅用每字4碼即可解決10萬漢字的輸入而很少重碼。這是科學而正確理解漢字是拼形會意圖形文字,從而發明適於教學應用的輸入法。可見將通用標準漢字設定在一定範圍內,並選定適用的輸入法和字典,就可使中日韓等國漢字文化圈包括海峽兩岸,達到書同文地進行溝通和交流,是漢字可持續發展進而走向世界十分明智的決策。

漢字的尷尬與解決途徑

對於目前簡繁漢字使用中的爭論,可以通過專家依據漢字科學屬性,書畫同源、會意解義、系列聯想、字理明晰等字形表述特性,從中優選出適量漢字為推薦使用的常用漢字,將那些造字不科學的糩粕逐漸淘汰出去,達到經多次糾偏匡正,融簡繁漢字精華為一體,重塑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脈絡,是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根基,是海峽兩岸書同文統一歸宿的引橋。漢字是智慧的文字,每個漢字均俱形、義、聲、理,整體漢字是一部教書育人的百庫全書、道德經、華夏哲理的教材。如“道德”兩字,“道”字源是為首的主要大道,加個“寸”衍生出“導”意為用手指引出正道,兩字都形聲相近引導走正道到達理想的彼岸;“德”由“行、直、一、心”組成,意為做人要有一貫正直的心態和行為;“導“簡化成“導”字就違背漢字造字規範;“義”字中“我”源自軍隊儀仗隊中為首一種㦸戈,所以義的字意就是敢於擔當的領頭羊,就比符號字“義”字要深刻清晰;“災”字表述了水火無情正確的災害觀,告誡要疏理江河和森林防護,就比“災”字字理明晰全面……。

漢字文化的創新驅動,不是無規矩地無亂造字、任意變革,而是要讀懂漢字,深挖漢字科學智慧特質,在當前小學已不再先從學拼音入手的正確教育方法下,可以充分開闢現代文圖並茂聲相教具和電腦手段,推廣遠程教育,快樂地看圖識字、推廣標準漢字普通話發音、動手上機將電腦作為活字典,利用電腦提示生字熟詞地提高識字效率,走出漢字常期尷尬的局面,讓漢字為培養創造型一代新人,為強國富民,為國際交流,正本清源地重新傳承先人創造漢字的初心,實施文化興國的偉大使命。

(作者:張泰昌,中國科技館原館長。)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古汀大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

2月份內,免費領取《一字一視頻》,可以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