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聽眾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而非《歌手2020》

這幾天網上關於《歌手2020》《天賜的聲音》等音樂綜藝吵得不可開交

,所有人都把矛頭指向了節目組以及評審團,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很大原因出在現如今的綜藝方向上。

我們都知道一檔節目播出是需要大量收視率來保障的,這是對資本方、廣告商的一個交代,也是一檔節目的品牌證明,然而正是因為這些條條框框限制住了節目的手腳,從而出現即便刻意製造話題,也要讓節目出圈的情況,包括毛不易淘汰、薩頂頂落淚等局面,無疑都是節目組推波助瀾的結果。

對於聽眾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而非《歌手2020》

而當初《中國有嘻哈》能夠爆紅,成為行業內的一匹黑馬,最大原因除了選材新穎之外,剪輯佔了很大功勞,激化選手矛盾故意抹黑等等,都製造出了大量話題,讓場外的吃瓜群眾非常上心,比其節目本身這些題外話更加吸引觀眾,最後《中國有嘻哈》成功了,並且是超出預期的成功。

對於聽眾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而非《歌手2020》

但如果從聽眾的角度而言,我們真的需要這些話題嗎?為什麼華語樂壇總是飽受詬病?當下的歌壇是否真的存在斷層?

我認為首先可以看看當代歌手,在今年的“當打之年”主題下,《歌手2020》邀請來了一眾年輕的優質歌手,拋開現場情況不談,這些嘉賓每一位的實力都很強,從華晨宇到徐佳瑩再到毛不易等等,均屬於能唱又能寫的歌手,說是神仙打架也不為過,所以並不存在說新生代沒有好歌手的情況。

對於聽眾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而非《歌手2020》

其次再來看看觀眾,老編其實想問對於《歌手2020》這檔節目,您觀看最大的初衷是什麼,究竟是去聽歌還是看人?這一點很關鍵。

因為我無法確定單純衝著歌手去的粉絲數量究竟有多大,但是從毛不易淘汰質疑聲這麼大來看,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觀眾,都希望能夠看到一個風格迥異,彼此各有亮點的表演,而非清一色的高音炫技。

而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切入,那麼《歌手2020》將是非常糟糕的一檔節目,因為它放棄了初衷,將音樂的碰撞演變成了嘉賓人氣的碰撞,這會直接導致節目變質。

對於聽眾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而非《歌手2020》

當然,這並不是《歌手2020》一家的情況,在《天賜的聲音》裡同樣也有相似的問題,反而是一檔名不見經傳,甚至沒有上星的節目《我是唱作人》在這方面做到了迴歸本心。

在《我是唱作人》中幾乎沒有幾位純飆高音的歌手,梁博、毛不易、周筆暢、白舉綱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往往兩者相互PK時評審的選擇往往會非常艱難,因為不能單純從某一個角度去評判輸贏,而是要綜合受眾、衝擊力、觸動等等多方面的感受,而這才是真正的音樂比賽,用音樂去交流。

對於聽眾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而非《歌手2020》

另一方面《我是唱作人》這檔節目不參與歌手的選曲過程,用總導演老車的話來說就是“歌你們自己選,最後的輸贏也自己扛”,看似不負責任,但實際上卻是將自主權全部給到歌手本人,讓他們大膽做出嘗試,所以與其說《我是唱作人》是一檔音樂競技節目,倒不如將其稱為“音樂的實驗室”更加貼切。

對於聽眾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而非《歌手2020》

而正是因為這樣,《我是唱作人》僅僅憑藉一檔網綜就收穫了大量好評,觀眾均表示很久沒有看到這麼良心的音樂節目了,只可惜因為嘉賓咖位不夠等原因,《我是唱作人》至今仍無法達到《歌手2020》這樣的高度,否則今天的華語樂壇或許會有所不同。

對於聽眾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而非《歌手2020》

最後老編再強調一下,並不是說《我是唱作人》就一定比《歌手2020》好

,因為從節目製作以及嘉賓檔次來看,前者顯然還欠缺火候,但如果從聽眾角度來看,或者說從華語樂壇發展的角度來看,很顯然我們需要更多的《我是唱作人》這種能夠迴歸音樂本身的節目,而非《歌手2020》這種把熱度看得過高的節目,不知道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