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今天要談的話題是印刷術,毫不誇張的說,印刷術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我們人類與其他所有的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動物們只有一種能把信息傳承下去的方式,就是基因,而我們人類還擁有一個平行於生物基因,能夠不斷往下傳遞的信息系統,這個就是我們的文明。而印刷術,則是傳承人類文明,讓其快速發展的最最重要手段。


蔡倫與造紙術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在講印刷術之前,先簡單的說兩句造紙術。我們中國在公元1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這門技術。而歐洲人掌握造紙術那可是一千年以後的事情了。所以,歐洲還在中世紀陷入文化黑暗的時候,我們東方的科技和文化就已經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其中造紙術和印刷術是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的。


發明造紙術的是蔡倫,他是東漢時期的一名宦官,在中國他可謂是無人不知,我們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上就有。在日本人所寫的一本專門介紹中國宦官的書當中。蔡倫被認為是排名第一的人物,就連鄭和都要排在他的後面。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而今天出現了一些對蔡倫的質疑聲,是因為考古學家發現了西漢時期的紙張,時間上顯然比蔡倫更早。所以說他不是發明紙張的第一人,證據似乎很是相當的確鑿。但是,這其中存在很大的一個問題,發明紙張和發明造紙術完全不是一回事。蔡倫所發明的是一套採用便宜原料大量製作紙張的工藝,並不是說在他之前就沒有紙張。造出一張紙和能夠形成一個造紙產業是兩回事。而且蔡倫之前出現的紙張是用來墊油燈的,作用和抹布一樣,並不是用來書寫的,所以不在我們討論的文字載體之列。


我們簡單幾句話,為蔡倫正正名。他所代表的中國造紙術,歷史作用在於把紙張變得便宜、輕便且易於使用。後來傳到西方,造紙業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文明進程都有著很強的相關性。這自然很好理解,文明的進程都是和知識的啟蒙和普及有關。


當然了,光靠有紙張還是不夠的。紙上還要有信息,要把紙變成書才能傳播知識啊。當時,書的生產全靠手工抄寫。抄書就需要大量識字的人,但是培養識字的人又需要書,這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這個時候,印刷術就應運而生了。


雕版印刷術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最先發明實用的印刷術的是我們中國的唐代,甚至是更早的隋代工匠,他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就是把文稿翻轉過來,攤在大木板上,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然後直接刷上墨,再把紙張壓上去,就形成了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出現使得知識快速在中國開始普及,這也是讓我們的文化和經濟長期處於世界前列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宋代一直到清代之前,我們的出版業相當的發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出版業同樣發達的古羅馬有一點非常的不一樣。就是他們有出版審核制度,而我們在清代之前從來就沒有。


我們當時出書有點像是今天的自費出版,並且不需要出版執照或者書號,只要掏錢就行。


寬容的環境,是文化繁榮的土壤。雖然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改朝換代,很多建築都被焚燬了,但是書籍還是大量的流傳了下來。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直到清朝,清政府大興文字獄,並且藉著編寫《四庫全書》之名,大肆刪改毀壞了大量圖書,才讓中國的圖書產業停滯不前。


這是雕版印刷的貢獻,而後來流傳更廣的,對人類文明貢獻更大是的活字印刷術。也是我們今天重點想說的。


畢昇與膠泥活字印刷術


提到活字印刷術,我們都知道兩個人名。一個是我們宋代的畢昇,另一個是德國人古騰堡。他們兩個是各自獨立的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雖然說,畢昇的膠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要比古騰堡早了400年。但是在發明了之後,基本上就沒怎麼用。因為,當時還沒法燒製出大小相同的膠泥活字,排版出來字都對不齊,完全沒有雕版美觀。而且,膠泥活字的強度也不夠,很容易損壞,從效率上來說,相比於雕版也沒有太大的提升。因此,直到明清的時候,中國依然採用雕版印刷。


那畢昇為什麼會這麼出名呢?這裡插一句,是後來為了和西方人比比貢獻,才在《夢溪筆談》這本書的記錄中找到了畢昇的名字,而且就連“四大發明”的這個概念,也是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為了鼓舞士氣,把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請到重慶之後,才提出來的。這其中更多的只是宣傳的目的。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雖說畢昇的膠泥活字很不實用,但是一項新發明的才出現的時候其實就是這樣的,比方說最開始的蒸汽船,也比不上成熟的帆船;最早的汽車,也不如馬車;最早的計算機,是幾十噸重的龐然大物。所以,如果沒有後面的不斷升級迭代的話,新的技術是無法發展成熟,並最終改變人們的生活的。


那在畢昇之後,我們中國再也沒有人改進活字印刷術,直到後來,鉛活字印刷術從西方傳回到我們中國。


古騰堡與鉛活字印刷術


早在宋代的中國,我們在享受閱讀各種圖書的時候,歐洲人還在拿手抄書呢。後來,一直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改寫歐洲歷史的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在2005年,德國評選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德國國人,古騰堡排名第八,他的排名竟然在愛因斯坦和鐵血宰相俾斯麥之前。可以說,古騰堡的印刷術,開啟了歐洲走上文明的道路,並且最終摧毀了一個在文化上封閉,技術上停滯不前的舊世界。


古騰堡的貢獻主要有這些:


首先,他發明了“古騰堡字母庫”,那是一種能夠大量鑄造一模一樣的金屬活字的技術,畢竟拉丁文字母在加上一些數字和標點符號也就這麼幾十個。並且這些活字還都是同一套“古騰堡字體”,這就讓印製品的頁面非常的美觀整潔。


其次,他發明了一種手搖的印刷機,據說是來自於古羅馬人榨橄欖油機器的靈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制定出了從排字、校對、裝版這一整套的印刷工藝流程。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古騰堡在歐洲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讓整個歐洲跳過了雕版印刷階段,歐洲人出版業從一開始勞動生產率就大大超過了中國的雕版印刷。當時使用古騰堡的印刷工藝流程,一小時能夠印刷出240張。這可比我們的雕版印刷快多了。


古騰堡在從1450年開始,花了四年多的時間,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印製版的《聖經》,一共有大概180本。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不算排版,單單印刷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但這已經比之前拿手抄要快太多了。手抄聖經的話,光抄一本都要抄兩年的時間。


古騰堡印製的這批《聖經》,每一頁有42行,所以稱作四十二行本《聖經》,非常的華美精緻。傳世到今天的還有48本,每一本都是價值連城。像是劍橋、牛津、哈弗、耶魯這樣的世界名校,都以能收藏這樣一部《聖經》而感到自豪。


那在古騰堡的活字印刷技術出現之後,圍繞這項技術就出現了更加細密的分工,就有三種職業群體迅速的崛起了。


第一、印書商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其實,古騰堡本人就是個印書商,他發明印刷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與此同時呢?古騰堡培養了一大批徒弟,也都成為了印書商。這些徒弟就帶著他們技術和印刷機,走向歐洲的各個城市。活字印刷術只用了不到20年,就在歐洲迅速傳播開來。歷史上很多新技術的普及,都離不開大批人的共同努力,而並不是單單靠一兩個發明家就能夠完成的。


話說古騰堡的一個徒弟,帶著幾十本印好的《聖經》跑到法國的巴黎去賣,結果被巴黎的警察給抓了,為啥?因為他穿的不像有錢人啊。當時的書很貴的,因為都是手抄的,你怎麼可能有幾十本《聖經》?一定是偷的。所以,可見當時的印刷業,把書籍的價格降低了多少,又創造了多大的財富效應。


第二、排字工人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這些工人與過去的工匠可是大不相同,因為他們不光得識字,還需要做事認真仔細。在當時看來,這份工作的技術含量那可是很高了,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也正因為如此,排字工人的收入很高,吸引了很多有知識的年輕人去學排字,只要當上排字工人基本上就衣食無憂了。


大要知道,這可是十五、十六世紀啊,距離工業革命還早著呢。可以說是印刷廠第一次培養了這種,有文化、講紀律、重協作的現代化的產業工人。


第三、作家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歐洲早期印刷的圖書除了《聖經》和宗教讀物,就是古代賢哲們的著作了。可是隨著印書商越來越多,這個市場很快就飽和了。印書商們就得尋找那些,有創作能力的作家寫新書,然後先墊付給他們一些報酬,“約稿”這種商業模式就這樣誕生了,在這個過程中,職業作家也就隨之慢慢興起。


我們從畢昇和古騰堡兩個人分別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之後的不同情況,我們發現,古騰堡,除了和畢昇一樣是一個發明家之外,他還是一個系統的整合者。他是在已經做好準備的一個系統之中,完成了關鍵的技術突破。他的這個技術突破推動了一個專業化的分工。更多的人在這個專業化的分工系統之中,找到了他們自己的位置和生計,這些人又一起推動整個系統向前發展。

穿越千年改變世界的印刷術

這時候再反觀我們中國的畢昇,他個人的創造力未必輸給古騰堡。但是因為沒有周邊系統支持他的發明,畢昇就像是一支單兵突進的孤軍,得不到大部隊的支持,雖然有短暫的閃光,但最後還是熄滅在歷史的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