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士,該如何構建學習模式,才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六個技巧

我們都知道,進入社會工作之後,想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保持學習的習慣是唯一的方法。

但工作情況下的學習,跟在學校裡的學習,很難相提並論,畢竟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花在學習上。

怎麼培養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給自己充電,提高競爭力,就需要針對性去學習了。畢竟我們就不能按照學生時代的方式去強迫自己,一定要講求方法。

怎麼做呢?


職場人士,該如何構建學習模式,才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六個技巧


讓學習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

出來社會工作之後,我們很難有一種為了學習而學習的思想,我們多了一些“功利性”,一切學習,都需要為實際需要而服務。

某程度上,這並不是壞事,因為懂得學以致用,才能夠發揮出知識的最大價值。同時由於知識具有適應性的關係,我們可以從實踐中獲得有效地反饋,從而給予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一般來說,學習分為兩種:

1,休閒性學習;

2,目的性學習;

第一種學習是比較隨意的,突然想去看書,就拿起書本來閱讀,不想看了,就去做其他事,平時無聊打發時間,或想通過書籍瞭解某些資訊,我們通常都會這樣做。

但這種學習方式,是很難有一個突出的學習效率的,這頭看完,說不定那頭就忘記了,很難學以致用。

而第二種,就是帶著某些特定的目的去學習的,這種學習方式,就具有實用性了。例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口才,那麼專門抽時間閱讀相關的口才書籍,投入特定的時間去練習,這樣做就確實能夠讓自己學到東西了。

也就是說,你需要給自己的學習制定一個清晰的目標或計劃,然後用一些比較容易接受的趣味形式,讓自己更好地沉浸其中。

這才會讓我們的學習更有效率。


職場人士,該如何構建學習模式,才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六個技巧


提前做好學習計劃

想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那麼首先就要明確自己要學什麼,而列清單就是最好的方式。

很多人在開始行動之前,往往都是自己在腦子裡面隨便想一下,然後像無頭蒼蠅一樣,想到什麼做什麼,這樣其實沒有目的性,很容易導致效率低下。

最好的方式,就是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分解學習任務。無論你要完成的任務多麼繁重,只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就能做好。

對於學習而言,嘗試把大目標劃分為多個小任務或小專題,每個小部分有一個單獨的主題,這樣在完成的時候大腦更容易記憶和消化,

慢慢的,一塊塊的小任務不斷累積,再大的項目也可以輕鬆完成。有清晰的目標作為指引,你才能夠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事,學了多少東西。

看到那些被自己完成任務,你就會感到自己在不斷積累知識,充滿成就感,你的學習效率就會因此而提高了。

而做學習計劃時,千萬不要忽略一點,就是給工作和學習安排特定的行動時間。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一個人每天大概只有4的小時,是工作最有效率的。不管你一天工作多少個小時,你只有在這四小時裡面,讓工作效率達到最高的狀態。

而其餘時間,我們可能會過得渾渾噩噩、不緊不慢,很難投入足夠的注意力去工作。

換言之,既然人每天的注意力有限,怎麼有效運用這些注意力,幫助自己更好工作,提高效率,你就需要懂得給要做的事情安排好時間了。

換言之,你要懂得把你的學習,放在你認為可行且有足夠精力應對的時間段裡去做。你就需要這樣去做:

1,認識自己每天的精力情況;

2,安排特定時間進行學習;

3,排除身邊所有干擾源;

4,構建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5,拆解任務,集中注意力逐個擊破;

這樣,你就很容易集中注意力,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了。


職場人士,該如何構建學習模式,才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六個技巧


利用十五分鐘進入學習狀態

當你有了相應的學習計劃,你就需要做到每天去堅持。

問題是,很多出來社會工作的人,都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一旦手頭上沒事了,寧願“葛優躺”,什麼事都不想做。

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行為,是無助於讓我們從學習中掌握到實用的知識的。但自身對於堅持的動力又不夠強大,怎麼辦呢?

其實,每次當你在糾結應該是休息還是去學習時,你可以先給自己一個“十五分鐘”,嘗試培養進去學習的狀態。

研究表明,一個人要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最開始的15分鐘至關重要,通常我們進入狀態需要15分鐘。

所以當你決定學習的時候,一定運用15分鐘的時間,讓自己稍微進入學習的狀態。諸如拿出要學習的書本,或者暫時放下手機,甚至安靜做個十五分鐘也可以。

這十五分鐘,是屬於一種由A行為度過B行為的“緩衝區”,也算是一種準備學習的儀式感。否則,一下子讓你從A行為去到B行為,你的大腦是不樂意的。而有了這個緩衝區,自然進入狀態就容易很多了。

當你進入學習狀態之後,你也不要一下子強迫自己學習一兩個小時這麼久,可以把學習的時段,按照“番茄時間工作法”去切分。

如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按照番茄時間把這個任務切分為二十分鐘作為一個學習時段,然後在這二十分鐘內,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鬧鐘響起。

完成之後,你還可以在紙上畫一個X打卡,短暫休息一下,好比休息個5分鐘就行,而如果完成4個番茄時段就多休息一會兒。

番茄工作法極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當然,這裡有一個注意事項:

學習的時候最怕被外界事物打擾,尤其是有些人因為注意力很難集中,總是被周遭的環境影響。

想要提高學習效率,一定要找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沒有外物來打擾。如果桌面上有很多與學習無關的事物,請一併清除,比如零食、手機,甚至如果你要學習英語,那麼只留下跟英語有關的,其他的都暫時收起來。

記住,提高自己獲得“干擾物”的困難度,越是難以獲得,大腦就越排斥,對比之下,這樣就會讓學習顯得更容易投入精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當中,大概是什麼事物會對你產生干擾?在學習的時候,儘量遠離它們吧!


職場人士,該如何構建學習模式,才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六個技巧


無法集中注意力怎麼辦

很多人就算遠離干擾物,但也也未必能夠集中精力在手頭上的事情,很容易思想就遊離到其他地方去,想其他的事情。

這個時候,你需要採取一些“人為”的措施去鞭策自己了。這裡的“人為”方式,有兩種:

一,適當逼迫一下自己;

有時候自己情緒受到干擾,經常覺得沒有思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這個時候一定要強勢一點,逼自己一把,比較煩躁的時候不能太由著自己性子,適當的逼迫一下,學著學著就進入狀態了。

當然如果真的是極度煩躁,那麼就不要強迫自己,適當的調整情緒還是必要的。如果只是單純的牴觸情緒,那麼逼迫一下自己也是無妨的。

怎麼逼迫呢?可以用錨點刺激法?一旦自己無法集中精力,就立刻捏自己,或者拍打一下自己,以此提醒自己,你是真浪費時間。

這些行為,可以讓你更好地進入狀態,避免浪費時間。

二,利用自我覺察拉回自己的思緒;

一旦察覺到自己走神,而忽略手頭上的任務時,你就需要有意識地自我發問:

1,我當下在做什麼事情?

2,是什麼原因讓我這樣做?

3,我可以將其中止嗎?

4,需要怎麼做?

例如我寫作時,突然被手機中的推送奪取我的注意,我意識到自己正在浪費時間,我就會問自己三個問題,找到問題所在。

1,我正在回想以前的事情。

2,某些知識勾起了我的回憶。

3,可以中止。

4,重新閱讀當前的文章。

通過這種“自我覺察”,你能夠有效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將其重新拉回到當前的任務上。


職場人士,該如何構建學習模式,才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六個技巧


構建和追蹤實踐知識的渠道

我們不能只顧著學習,還需要懂得如何把知識運用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去構建和追蹤知識的實踐渠道了。想要提高效率,一個重要的黃金法則就是關注自己的輸出,而不是輸入。

例如我以前學習一些就經濟和商業方面知識,以便自己日後創業的時候,不會一無所知。問題是,當時的我,壓根沒有相應的渠道去實踐這些知識,怎麼辦呢?

這時我就想到了通過遊戲的方式去消化自己學到的這些知識。我當時在網上搜索,發現果然有一個遊戲,可以幫助我實踐這些商業方面的知識,就是《金融帝國》。

對於這個遊戲的“實踐能力”,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的高士力教授 (Professor Thomas Kosnik),曾在CNBC有線電視節目Technology Today中說道:

“我常引用的實際營商個案及經驗,都在《金融帝國》裡唾手可得,無論是領導材能或組織團隊的經驗都跟現實的真實例證一樣。“

說明這個遊戲,確實可以幫助我去實踐相關的商業知識。我當時也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沉浸在這個遊戲裡面,我從書本中學到的部分知識,也從中得到深化和連通。

這就是寓教於樂,也是讓我學習知識不會感到枯燥的方式之一。

當然,遊戲畢竟是遊戲,不可能取代現實生活的實踐方式。但作為實踐所學習知識的渠道,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好比你想提高你的邏輯思維,你就可以去玩一些與邏輯思維的有關遊戲。如果真想做成什麼事情,就需要讓自己達到一定的輸出量。

我們經常聽到的“建立知識體系”,其實就是知識達到特定輸出量的結果。你可以把輸出想作自己的“完成品”、“成果”,考慮成果和系統之間的關係。

通過構建和追蹤實踐的渠道,就是為了讓你的輸出量能夠去到一定的峰值。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職場人士,該如何構建學習模式,才能夠真正學以致用?六個技巧


懂得建立知識體系

學完之後,我們還需要把學到的知識關聯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也就是“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夠真正掌握到那門知識。

一般來說,知識是以金字塔結構的形式呈現出來,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繫。我們想要掌握到知識點A,可能要先去知識點B。

有時候我們覺得要掌握或理解某個知識點很困難,很可能是因為理解這個知識點的那些“前提知識”還沒有學到或者沒有掌握好。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就需要有意識對這門知識的知識架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清楚知道這門知識的不同知識點之間的依存關係。

例如我們想提高口才,除了學習表達這個技能,我們還要懂得思維跟表達的關係,語言跟表達的關係,語音語調跟表達的關係。

這種整體的知識架構,才能夠完整地構成“口才”這個技能。

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專業性和廣泛性的結合,在保證專業性學習的基礎上,同樣要花足夠的時間到廣泛性學習上面。

閱讀任何一本書,最好的方式是第一遍一定要快速整體閱讀一遍,就算有些細節沒搞懂都沒關係。

這一遍通讀不是要你搞懂全部,而是讓你先建立整體觀,瞭解這本書裡面知識點的依存關係和整體結構。後面再有所側重去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當你做到這樣,你的學習自然就會更有效率,也能夠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