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傑昆.菲尼克斯憑藉在《小丑》中扭動“靈魂”的表演,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這項“殊榮”對於菲尼克斯而言實至名歸,為了扮演好這個角色,他自虐式的減肥了47斤,為了演好小丑的笑聲,他還做了許多病態笑容背後的心理分析。當這個被全新打造的小丑形象,被重新定義的小丑起源被搬上銀幕後,影迷們並沒有因為之前的小丑故事而感到有絲毫的違和感。“小丑”作為蝙蝠俠系列中的經典反派,曾被多次搬上大銀幕。在1989年,好萊塢傳奇巨星傑克.尼克爾森在蒂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中飾演了“小丑”這一角色,當時小丑的形象雖然已經初具雛形,但是還非常的臉譜化,舞臺化。到了2008年,天才演員希斯.萊傑在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對小丑這一角色進行了顛覆性的再塑造,並獲得了次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這部影片,一度被稱為漫改電影藝術造詣上的天花板。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而如今《小丑》這部影片的上映,無意將天花板的高度又進一步提升了。託德.菲利普斯創作的這部影片,看似選擇的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反派視角,其實那隻他對觀眾釋放的煙霧彈。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部完全被創新的故事中,小丑是沒有明確對手的。這和以往的漫改電影中正邪對立的故事設定,有著極大的背景不同。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刻意模糊了正義和邪惡,榮耀和恥辱的界限,整部影片的故事氛圍,就像影片開頭時交代的那樣,發生在一個毫無秩序和價值體系錯亂的社會環境中。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和《蝙蝠俠:黑暗騎士》正義難以伸張的故事主題明顯不同的是,在《小丑》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小丑被所謂的正義無情的斥責時,卻無法感受到那份正義的真誠與合理。這才是整部影片主要體現的核心話題,每個人都看似在真誠的和小丑對話,那些社會工作者、同事、甚至脫口秀大明星。但是沒有一個人,用一份真誠的態度,去傾聽小丑的內心聲音。而這種無效的溝通,將小丑孤立為一個掙扎在社會角落裡的精神病患者,在這樣的氛圍中,他承受著靈魂孤獨和社會冷漠的雙重摺磨。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小丑拼盡全力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和夾縫裡找尋屬於自己的榮耀和價值,他渴望著有絲毫機會能夠重新確立自我的生命價值。他甚至強烈的希望自己是托馬斯.韋恩的私生子,他渴望找尋到到自己被社會遺棄的悲慘命運。然而現實無情地證明了他的人生不是一場悲劇,而是一場充滿了被世人嘲諷的“喜劇”。這種極致的命運反差和靈魂扭曲,被傑昆.菲尼克斯富有張力的肢體語言演繹得淋漓盡致,在他癲狂的妝容中,銀幕前的觀眾倒吸一口來自人性深處的涼氣,我們終於看到了那個不被認可靈魂的釋放,釋放出了一朵“邪惡之花”。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造成這個結局的核心動力,並不僅僅來自於成為“小丑”之前的亞瑟本人。作為一個富有夢想的平凡人,滑稽演員亞瑟最大的渴望無非是通過自己的表演博得觀眾會心一笑。作為精神病患者的亞瑟,他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表現得小心翼翼。一方面他顧及自己的形象,一方面他在乎周遭人群的眼光。然而他一再的退讓、容忍、謙卑並沒有換來他所期待的善意,身邊的人對待亞瑟是冷嘲熱諷,社會人士對待亞瑟是一種偽善應付,而另有一群人更是將戲弄亞瑟當作是生活中的消遣。即便是這樣,亞瑟依然渴求著,找到一個對自己現狀合乎邏輯的解釋。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不幸的是,亞瑟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的養母因為精神錯亂,而把亞瑟幻想成是她和托馬斯韋恩的私生子,亞瑟看似找到了一個能夠敵視這個世界最好的理由,這個世界上最有名望,最值得尊重的大人物,竟然有如此不堪的過往。而更有趣的是,自己這個社會底層,從不被人關注的小人物,竟然也可以和社會上流扯上血緣關係。這次機緣看似可以解開亞瑟的心病,而充滿不幸和可悲的是,這些僅僅是來自他精神病養母的一廂情願。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而這些輪番的打擊之下,掩藏的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世界。亞瑟試圖通過周邊人找到和整個社會的共鳴,然而在光影中那個瘋狂的哥譚市,早已經沒有了基於尊重溝通的契機。上流人物看似文質彬彬,卻冷若冰霜,下層人物更是已經變成了一群無序的狂徒。整個銀幕上的世界裡,各種層級的群體之間,均封閉在自我的世界裡,上流人物文質彬彬,道貌岸然的拒人千里之外,下層群體自我麻痺,狂躁的不可一世。更有趣的是,那些所謂的慈善工作者,只顧著例行公事,卻絲毫無法聆聽到亞瑟的內在渴求。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當一個個社會中的個體,都陷入到自我封閉中的狀態時,社會中的矛盾得不到有效的疏導,而亞瑟這樣原本的無害者,因為得不到最基本的關懷,看不到絲毫的希望,甚至他不能以一個最恰當的方式,得到一個告誡,認識一個真相。最終亞瑟逐漸在一個自我封閉的環境裡,被醞釀為一個情緒的奴隸。

亞瑟的異變,來自於整個社會並不恰如其分地表達。回顧整部影片,我們會發現,亞瑟一直在得到真相,關於他不是一個搞笑天才的真相,關於他不是托馬斯.韋恩私生子的真相,關於他並沒有和同一樓棟中的單身媽媽戀愛的真相,關於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的真相。然而正是這些真相,最終無情地將亞瑟推向了社會的另一端。這源於亞瑟獲取真相時,沒有任何人考慮過亞瑟的處境,認真傾聽過亞瑟內心深處的聲音。人們只是自顧自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用一個固有的視角,審視著眼前的“小丑”和“精神病患者”亞瑟。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在這些眼神的逼視中,在所謂正義的拷問中,在那些真相的嘲諷中。亞瑟軀體內的靈魂在失去了外界的呼應之後,慢慢的消融,取而代之,是那個癲狂的小丑。

當世界的個體之間,都將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世界裡時,我們都帶著一種固有的眼神和態度與這個世界互動,未免不會漏掉亞瑟這樣被社會遺棄的“精神病患者”。而如果都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裡,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得不到呼應的“精神病患者”呢?最終我們被湮滅的是積極向上的夢想,我們被喚醒的是內心深處已經畸變的靈魂。

邪惡的“小丑”,封閉的“時代”,瘋狂的“靈魂”

邪惡的小丑,來自於被社會遺棄的亞瑟,而亞瑟的夢想僅僅是讓世人會心的一笑。而這其中,僅僅是我們精緻的利己主義在作祟,在一個自我封閉的世界裡,其實我們都是一個個孤獨的“精神病患者”。在傑昆.菲尼克斯充滿張力的肢體語言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邪惡的小丑,一個封閉的時代,一群瘋狂的靈魂。最終讓觀醉心於此的,也許僅僅是悲傷的絃樂,小丑嘶啞的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