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文 | 樂爸

來源 | 美媽講繪本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一位從事早期教育的朋友給我講了一個她親身經歷的故事:


早晨大約八點左右,在一輛公交車上,一位老人帶著一個揹著書包的小孩子去上幼兒園。在車上,奶奶跟孫子的對話,吸引了朋友的注意。


剛上車,小孫子很快地挑了一個前排最高的位置坐下(因為這個位置是看外邊風景的最佳角度),隨著公交車的緩緩移動,孩子開心地看著窗外的風景。


這時奶奶說話了:“我們到後邊坐吧,一會兒坐車的人多了,後邊下車方便。”小孫子對奶奶的話,沒有回應,還是會心地看著窗外的景色。


奶奶見狀,又大聲說了一遍:“我們到後邊坐吧,一會兒坐車的人就多了,後邊下車方便。”孩子還不作任何回應。奶奶看小孫子沒有回應,就打住了。


僅僅過了兩分鐘,奶奶看著孩子嘴裡吃著東西說:“嘴巴里的東西,趕緊吃下去,別一不小心碰到了。”孩子依然還在自顧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奶奶見狀,親自用手推了推孩子,又重複了一遍:“跟你說了,嘴巴里的東西,趕緊吃下去,別不小心碰到嘴巴了。”


孩子回過神來,立馬就用自己的手去戳嘴巴里的食物,想把食物吃進去。


這回奶奶又說話了:“哎,哎,別用手,不乾淨。你看你同學琪琪,多講究衛生。”為了配合奶奶,小孩子只好無奈地停止了這個動作。


隨後,為了下車方便,孩子被奶奶拉著走向了後排的座位……

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場景,在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僅是故事中的這位奶奶,甚至相當一部分的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之中,基本都會有以上做法。這種做法的後續影響相信大家都能猜出來。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一邊要求孩子聽話,一邊抱怨孩子沒主見

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高到我們成年人都難以做到。


故事中的奶奶,第一句話的要求,就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在考慮問題,完全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


孩子想坐在前邊的高位置上,看外邊的風景,但是奶奶從自己下車方便的出發點要求孩子坐到後邊靠門的位置,根本就沒有給孩子反抗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那個著名的實驗:把一隻小老虎,裝進一個通電的密閉容器中,中間用隔離裝置隔離開來,通電的瞬間老虎開始奮力地跳往另一邊,但是由於有隔離措施,老虎是跳不過來的。


久而久之,即使把中間隔離的裝置拿掉,通電後老虎也不往外跳了。因為它已經習慣了,知道反抗也沒有用,索性放棄了反抗,寧願忍受電擊的痛苦。

多少次我們大人扮演了這張隔離網,當孩子想跳過去尋找自己的方向,我們卻阻擋了孩子,更可怕的是我們毫無意識地阻擋孩子,而且還打著“我這也是為你好的口號”。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孩子太調皮了,我們抱怨孩子不聽話;而當孩子什麼都聽你的,你卻又嫌孩子沒有主見。


尊敬的父母,請問你到底想要孩子怎麼樣?其實你自己內心也不是很清楚。

我們經常會犯一個錯誤:用成年人的思維來取代孩子的思維,用我們成年人的想當然去要求孩子,卻很少站在孩子的位置去思考問題。


久而久之,當孩子們的想法和主張得不到認可,孩子們的決定總是被大人否決,那麼孩子們就會漸漸地習慣這種模式:我思考的,我說的,我做的決定都是錯的。與其這樣,不如不做。


從此孩子不思考了、不積極主動了、遇到事情也不做決定了,你們定什麼樣都行。一個不思考、不積極、不主動、沒主見的孩子就這樣被我們親手打造出來了。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一邊打斷孩子的思考,

一邊抱怨孩子沒有專注力

故事中的奶奶,當孩子在看窗外風景的時候,正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欣賞世界的時候,奶奶卻粗暴地用語言打斷孩子這樣一個專注思考的過程。


更嚴重的是,這位奶奶看到孩子沒有聽自己的提醒,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地直接上手,用手推醒了沉浸在自己思考中的小孫子。


如果這位奶奶知道她的這種行為屬於打斷孩子的專注力,可能影響孩子後期學習的話,我不知道這位奶奶是不是還會這樣做。

很多時候,我們毫無意識地經常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卻是在肆無忌憚地親手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知道打斷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但是當我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時候,卻自動變成了順理成章。


那是因為在我們的心裡,有這樣一個假設:孩子就應該按照我們制定的方案做事情,如果順從了,就是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如果沒有順從,則是一個超級調皮搗蛋的熊孩子。

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自己毫不慚愧地親手毀壞孩子的專注力,然而等到上學後,又花費鉅額的學費讓孩子去上培養“專注力”的課程。


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在做,而且樂此不疲。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一邊培養著自己的孩子,一邊羨慕著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詞彙,在我們這一批父母小的時候,經常聽到。不過這一光榮傳統我們繼承得非常好。


以前我們的父母這樣教育我們,可能有著時代的特徵,為了教育我們要努力也好,為了教育我們不驕傲也罷,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個教育孩子的方法卻是需要再商榷的。

9歲的吳耀傑在《歌聲的翅膀》中,唱出了孩子們的心聲: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女她鋼琴過了十級,老爸戰友的兒子有一口流利的英語,老媽同事的女兒有深厚的舞蹈功底……我知道少壯要努力,可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而現場的評委伊能靜女士聽了小耀傑的歌后,也結合自己的經歷,站在媽媽的角度上,反思了許多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


媽媽帶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初心,是因為媽媽和爸爸的愛,所以我希望你感受到這個愛。


並用暖心話語鼓勵孩子:你不是爸爸媽媽的第一,但是你是爸爸媽媽的唯一。

在孩子成長中,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是啊,我們每一個父母捫心自問一下——既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那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小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


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卻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讓孩子,做自己。讓孩子成為自己本來應有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