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作品中認識蕭紅


作品中認識蕭紅

談起蕭紅眾口不一,有貶低其人格,有談資其愛情糾葛的,有稱讚其作品的。對蕭紅的認識從讀《呼蘭河傳》開始。讀著讀著被引入呼蘭河縣城人們的生離死別之中,正在感嘆唏噓之餘,看到了《火燒雲》,於是朗朗上口的背誦了幾句。不禁讚歎,筆落之有勁,才華之橫溢。想引用作家方方的一句話來評價她。“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便是一座山。”

蕭紅生於呼蘭城一個地主家庭,但8歲時失去了母親,沒有母愛的關懷與知心。父親對她冷淡 批評 指責。只有祖父一直關心照顧她。但祖父的愛是停留在吃飽穿暖上的寵愛。因為祖父眼中對於那個時代一個女孩子家吃飽穿暖就是莫大的幸福。這樣的家庭環境,使蕭紅的性格耿直 任性 。她的生理機體是溫飽的甚至是小康的。但心理需求始終空白。這也是導致她愛情悲劇,慘淡人生的重要原因。

有人說,蕭紅的故事既有時代的悲劇又有性格的原因。這也算是客觀的評價了。當讀完她寫於1933年《王阿嫂的死》那篇短文時,通過王阿嫂的描述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只不過是階級下的囚犯,生的背景決定死的狀況。人不過是財產的一部分,兒女也是維繫家庭門面的工具了。蕭紅最終被許配為人妻。她的家庭又怎麼會看重她的心思與想法。她的反抗又有什麼意義呢?最終只是增加了她的倔強和叛逆而已。這種情況不只在她的婚姻之事中展現出來。在平日父親的打罵中,也許早已埋上倔強的種子。但是,婚姻大事的權威與專斷帶給她的是一生的不回頭。在她的《生死場》中,對於金枝的描寫,反映出一個女人對自由的追逐。金枝嚮往自由,可是命運卻一再捉弄她,更可怕的是金枝不知道怎樣正確的反抗命運。不會處理自身的感情,不會解決自身與外界的關係,這也反映出時代帶給人的愚昧。金枝的掙扎過程,紙背間透露出她的精疲力盡。小金枝的慘死,出現了哀莫大於心死的慘淡。支撐她掙扎活下去的,是有機體的本能。當金枝到都市裡去謀生。有一段描寫,我想也許有蕭紅的真實感受。“金枝在河邊喝水,她回頭望回家鄉,家鄉遙遠而不見。“她對於家鄉的山是那般難捨,心臟在心中起飛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拋向何處。”這些對金枝的描寫。讓人想到,蕭紅被家人拋棄被街坊四鄰嘲笑,可謂眾叛親離的狀況。對於一個那樣深愛自己家鄉的人,對於一個那樣渴望迴歸童年天真的人,對於那樣一個渴望被尊重與認可的人。她的心一定也是被摘掉不知拋向何處。

這些眾叛親離與不被認同不被尊重,加重了她的任性和倔強。但,傷害永不會消失。她在感情上見不得對她好的人,對她好的人,尤其是男性,她立即感到自己生命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這樣她就可以去感受愛,體驗生活,開始生命旅程。可是,那樣天真不諳世事的女孩啊!她的愛太緊了,太真了,太盡力了,讓同情與愛上她的人,逃之夭夭。在愛情中,她像個無頭蒼蠅亂撞,只因她在生活中太疲憊,急於想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有居住定所 有家人 有熱湯熱飯 。在她臨終時,她也說出了,她所經歷的一切掙扎,不過是想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在她經歷的幾段感情中,無論是蕭軍的互補型還是端木的平凡夫妻追求。這個過程也暴露出她天真 幼稚又具有北方女人那種甘願付出但又渴求回報對等的愛。在極力追求愛的過程中,伴隨著生育的風險與責任。但她只感受到了風險沒來及承擔責任。這也是後世的人,譴責她的原因。蕭紅臨終前,也曾講過,“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是女兒身。”

時代的灰塵是愚昧無知,落到人間,一個個靈魂就要遭受痛苦與折磨。時代沒有給那個時代女性自由,也未曾有婚姻自由的觀念。追求自由的倔強不得不承擔眾人的冷眼。正是蕭紅的遭遇,讓她洞察封建制度等級制的社會,給人造成的摧殘,她在《生死場》中寫到,“村子裡的人,忙著生,忙著死。”生是本能,是無法選擇的事情,而死在這裡是無奈,是死了才得到安生與休息。”

引用蕭紅在《呼蘭河傳》中一段對小城人的描寫,“哪個鄉 哪個縣 哪個村 都有些個不幸者,瘸子啦 瞎子啦 瘋子或傻子。呼蘭河這城裡,就有許多這一類的人。人們關於他們都似乎聽得多 看得多 也就不以為奇了。偶爾在廟臺上或大門洞裡不幸遇到了一個,剛想多少加一點惻隱之心在那人身上。但轉念一想,人間這樣的人多著哩!“賣豆芽菜的王寡婦,雖然她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還到廟臺上去哭一場。但是哭完了,扔是回家去吃飯 睡覺 賣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靜靜地活著。”小城人的麻木也讓我們體會到封建時代,底層人民生活困苦,出現的人間冷漠與無奈。這一切源於時代和環境造就的人性。

人啊!身軀上是有機體,精神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總和。蕭紅對人性的揭露與認識是深刻的。但她未曾很好地去審視自我的感情。如若她能對自己內心的感情多一些認知。也許,她會過上她追求的平凡的人生。

願世間記住她的美好與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