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因疫情抽貸、停貸!江蘇農擔雪中送炭暖農心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的影響是顯見的,尤其是抗風險能力更為薄弱的中小農戶,無論是生產、加工、流通、銷售,還是資金回籠,都面臨著嚴峻考驗。為了助力江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抗風險、渡難關,作為政策性農業擔保機構,江蘇農擔從上到下,迅速反應,因地制宜制定出一系列優化、便捷的方案及政策,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時,全力保障春耕備耕生產和“菜籃子”穩產保供,處處傳遞著農擔與農民唇齒相依的真情。

第一時間摸排受困農戶

“我承包了100多畝的魚塘。這次疫情讓我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過年期間成魚出塘銷售困難,資金回籠不了。另一方面,節後魚塘再投苗急需貸款資金支持。”就在南通如皋江安鎮的“85後”殘疾創業青年張星星站在魚塘邊一籌莫展之際,江蘇農擔南通分公司電話打來了!

決不因疫情抽貸、停貸!江蘇農擔雪中送炭暖農心

得知張星星的困難之後,南通分公司迅速幫忙聯繫了當地線上生鮮供應商“菜菜網”,按市場原則積極解決成魚銷路問題,同時適當提高貸款擔保額度,幫助他節後順利度過瓶頸期。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江蘇農民來說,影響究竟有多大?貸款到期有償還能力嗎?如何儘快提供服務?春節以來,這些成為江蘇農擔人每日的“靈魂拷問”。

農擔人每天手機都保持著24小時暢通。一邊通過電話、微信、遠程視頻等“不直接見面”形式,對所有存量擔保農企、農戶逐一進行地毯式保後回訪,嚴格疫情防控,堅定農戶信心。另一邊,迅速瞭解農企近期生產經營狀況,掌握其原材料供應、用工復工、資金週轉、產品銷售及後期融資需求等第一手實況,以便能夠量體裁衣式地給予幫助,儘量將疫情帶來的次生影響減到最小。

“每次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江蘇農擔都會伸出援助之手,也許我只是他們工作中的匆匆過客,而他們卻是我人生的轉折!”張星星告訴記者,是江蘇農擔讓他的夢想正逐步成真。

搭建守望相助愛的橋樑

2月1日,江蘇農擔連雲港分公司聯合銀行對存量客戶逐一排查得知,受疫情影響,當地畜禽養殖行業出現飼料短缺、銷售困難等情況。

“再買不到飼料,我們這一窩窩兔子就要餓死了!”灌雲縣博方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延剛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並坦言道,庫存飼料按照最節省方式餵養,這4000多隻兔子最多隻能堅持3天

決不因疫情抽貸、停貸!江蘇農擔雪中送炭暖農心

“我們共有500多戶客戶,其中養殖戶佔比三成左右,我們就考慮能不能搭建信息橋樑,讓客戶間守望相助。”連雲港分公司業務經理張軼告訴記者,他們專門創建了一個微信群,裡面包括所有在保客戶中飼料原料供應商,可經過一遍遍仔細詢問後,回應只有豬、水產等常規飼料,偏偏沒有兔飼料,因為兔飼料市場規模小、廠家及銷售商庫存也極少。

在保客戶沒有,那客戶的客戶有沒有可能呢?連雲港分公司又再次擴大搜索範圍。功夫不負有心人,存量客戶中的翔添農副食品經營部負責人趙化傑傳來好消息——緊挨灌雲縣旁邊的海州區一家農場可以提供兔飼料!

“我這邊長期向飼料廠供應豆粕等原材料,從農擔公司聽說有個養兔的兄弟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趕緊聯繫了幾個客戶,沒想到還真找到了,能幫助其他人,我也高興吶!”趙化傑直言,農擔的客戶都是“兄弟”,兄弟間就應該守望相助。

2月4日,張延剛順利收到了3噸兔糧。“這是救命糧啊,農擔公司雪中送炭的情誼真是暖了我們心!”

決不因疫情抽貸、停貸!江蘇農擔雪中送炭暖農心

為農民兄弟送上政策“及時雨”

疫情下,銷路、資金是廣大農戶的“心頭病”。為解廣大農戶燃眉之急,全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復產、穩定發展和渡過難關,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和價格基本穩定,各地分公司迅速行動,加大精準扶持,制定出多項相關政策,確保決不能因為疫情而抽貸、停貸。

江蘇農擔揚州分公司先後主動聯繫了當地農業農村局、財政局、金融監管局和相關合作金融機構,2月10日,推出特色產品“戰疫助農貸”,擔保費在原有基礎上減半。具體為:授信一年0.5%,授信兩年0.425%/年,授信三年0.35%/年,保費一次性收取,截止日期為2020年6月30日。

“考慮到疫情對農業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短期的,後期更需要逐步恢復生產的支持。”揚州分公司總經理劉春惠告訴記者,為了讓廣大農戶吃下“定心丸”,保障生產無後顧之憂,2月13日,揚州市再次出臺《地方農業政策性融資擔保費補助實施辦法(試行)》,補助時間延長至1年。另外,還對受困農戶實施“一戶一策”精準幫扶。

決不因疫情抽貸、停貸!江蘇農擔雪中送炭暖農心

與此同時,常州、淮安、興化等分公司紛紛也第一時間聯繫合作銀行,對受困農戶做好展期、續貸工作,建立“快速盡調、快速審批、快速核保、快速放款”信貸便捷通道,切實提高業務辦理效率,及時緩解農業經營主體現金流緊張問題。

眼下,江蘇農擔各分公司都在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研究出臺相關農業擔保融資貼息、貼費政策,讓江蘇大地上千千萬萬的農戶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大家攜手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夢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