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文 | 廖湛兮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疫情期間為響應相關號召,很多朋友都已經“閉關”10多天了,由於不能隨意外出,所以不少人都高呼感覺自己馬上就要憋出心病了。

那麼,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到底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更好的幫助自己緩解負面情緒問題呢?

我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巧用心理學中的【<strong>合理情緒療法】進行自治:

什麼是“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簡稱RET),也稱“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該理論認為<strong>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和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解決情緒問題不是要致力於改變外界的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自己的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也就是說,面對現在因為疫情不能隨意外出而產生的情緒問題,我們的注意力不應該放在負面情緒本身或者是引發情緒事件——疫情之上,而是應該放在如果改變自己對因疫情而暫時不能隨意外出的認知之上,通過改變自己對此事的態度、看法和評價進而緩解、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問題。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那麼,具體該如何改變自己的認知呢?

1、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明白現在不隨意外出的必要性

我國醫史學家範行準在《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一書中曾指出:

歷史告訴我們,傳染病足可亡國,羅馬亡於瘧疾,埃及亡於血吸蟲病,中國也有金、明兩個朝代亡於鼠疫。

乍一聽,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危言聳聽,一個朝代的滅亡怎麼能歸咎到傳染疾病上去呢?

我認為,此話也不是說朝代的滅亡完全是傳染病導致的,而是想說,因為傳染病的蔓延和治理無方所以進一步促使了朝代的衰亡。

細一想也不無道理,古時候醫療設施和技術本來就相對比較落後,很多時候如果國家不能及時發現傳染病,在事發之初也沒有任何隔離病患、斷絕傳染源的意識的話,自然就會很容易致使傳染疾病以極快的速度向全國蔓延,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可能“中招”。大家可以試想一下,當一個國家大部分人員都被對身體健康破壞性強、足以致死的傳染病感染時,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那時人人病危,各行業癱瘓、軍隊喪失戰鬥力、國家領導層無法有效的實施管理策略,家不成家國不成國,逐漸走向滅亡當然也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人們常說“以史為鑑”,以歷史上曾發生過的事情為鑑。既然世界歷史上都曾有過傳染病毀壞國民健康、促使國家進一步衰敗的真實事件,那麼我們就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千萬不要覺得傳染性疾病不算事,嚴控不準隨意出入是多餘之舉。

要意識到無論是己還是利國,此時的我們都應該積極配合各地的防疫工作,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同時不要覺得自己不能隨意外出就是在“遭罪”,要知道真正受苦的其實是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夜以繼日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各行業先鋒們。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2、學會運用“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

大家要明白疫情不會因我們的主觀意願而立刻消散,現在不能隨意外出就是一個既定的事實,我們只有不抗拒且不反感的、平靜的去接受這個事實,才不會誘發負面情緒。

與此同時,建議大家不要過多的去關注疫情的負面消息,以免讓自己沉浸在焦慮和恐慌之中。我們要明白以下3點:

①有些不好的網絡消息本身真假難辨,因此,非“官宣”的消息不要過於在意和緊張。

②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是一種全新的傳染病,我們此前沒有任何相關的治療經驗可以借鑑,一切都在摸索之中,需要花費些時日是情理之中的事。

③國家已經投入了足夠的專項經費和專業人員正在全力控制疫情、研發相關藥物,我們每天也可以從官方公佈的數據中看到數以千計的患者病癒,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疫情必定會最終得到扼制,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靜待、不要“添亂”,即不亂髮不實言論、不肆意亂竄、不瞞報、謊報行蹤。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3、利用“閉關時間”做些有益於身心的事情

不少朋友覺得在家度日如年,我認為大概率是沒有充分把時間利用起來。如果我們每天都給安排自己一些有益於身心的事項,相信心裡的憋悶也會隨之減輕。

我的建議如下:

第一、每天和自己來一場“心靈對話”,讓自己多瞭解自己一點,同時增強自我情緒調節的能力

古人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但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別說瞭解別人,很多人連自己都不甚瞭解,所以才會經常覺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時常感到心煩意亂,遇到疫情這種突發性壓力事件,內心的負面情緒就更容易“爆棚”。

究其緣由就是因為現在愛熱鬧的人太多,人們普遍拒絕甚至害怕獨處。而和自己獨處的時間越少,其實大家洞察“內心真實自己”的機會也就會越少。

建議大家在疫情期間,可以藉機養成一個每天在清晨或臨睡前和自己心靈進行一場30分鐘對話的習慣,讓自己每天瞭解自己心中所想所需多一些,這樣無論對於疫情期間緩解內心壓力,還是對於今後長期的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來講都是有一定好處的。

我們可以將之稱為【心靈冥想】,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 找一個舒適的地方盤坐;
  • 全身放鬆,閉上眼睛,保持均勻的呼吸;
  • 集中注意力在自己身上,不要去想其他的事情,如果習慣性分神,可以先從凝神感受自己的肢體開始,儘量讓自己“靜下來、定下來”;
  • 問自己一個關於自己的問題,比如,“這次疫情擾亂了平靜的生活,等疫情結束後,我到底想過怎樣的生活、怎樣才能過上想過的生活;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需要哪些能力和努力;想定居在哪裡、擁有怎樣的居住環境;想找怎樣的伴侶;以後是想認識更多的朋友還是保持小範圍高質量的交往等等”;
  • 每一次在心中默默回答自己1到2個問題,越詳細越好;

這樣做的好處是:大家和自己“心靈的對話”越深入、越細節,就越能幫你瞭解你自己,以及你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價值取向和偏好是什麼樣的。而這種瞭解會讓你變得“心中有底”,最終會幫你做出真正有益於自己的選擇和決定,不但能避免讓你陷入莫名的恐慌之中、輕易被煽動情緒,也能增強你的抗壓能力、不會讓自己輕易的變得沮喪和頹廢。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第二、每天讀一點書或學一點新技能,讓自己將來有能“創收”的一技之長

疫情期間,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停工後基本沒有收入或者收入大量減少,房貸、車貸、花唄、家庭花銷等都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其實,從另一角度來想,這次疫情迫使一部分人無法按時返工,導致收入嚴重受影響也是在提醒我們,個人收入結構不能太單一。

換句話說,不能太依賴於在實體公司的那份工資,要用業餘時間拓展自己其他的經濟來源。尤其是要考慮在幾乎不能出門的時候,有哪些渠道還能來錢?

當然,相信大家都能想到網絡是其中的一個渠道。而我們利用網絡可以做的工作,常見的就是圖文寫作、視頻創作、直播、網絡銷售等。

有人可能會說,自己胸無點墨寫不出來文章、也不懂視頻剪輯等等,所以不適合網絡工作。其實,“人沒有生而知之,都是學而知之”。不學習,不練習自然什麼都不會。

無論大家以後選擇用哪一種方式作為自己的附加收入來源,讀書和學習新的技能都是繞不過去的坎兒。那麼,何不利用這次疫情期的時間讓自己儘快熟悉一門新的知識和技術呢?這樣不僅能讓時間過的更有意義,也能讓自己將來有一技之長能增加收入。

這裡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讀書和學習技能,都不能是盲目的瀏覽知識點,而是要有計劃、分階段、有針對性的練習,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方能真正的有所收穫。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在這裡,我想推薦給大家的學習方法是【刻意練習法】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①打破錯誤觀念,不要認為花的時間多就等於效果好,找對方向永遠比不看路的埋頭苦幹要強。同時,不要用“宿命論”,比如“我沒潛力”等話去扼殺自己的可能性和積極性,要相信但凡是正常健康的人,大部分都會“腦子越用越靈光”。

②做好學習計劃

  • 明確並細分特定目標,比如,你選定了一本名著打算讀懂它,首先你要了解作者本人和這本名著的寫作背景及初衷;其次在閱讀的時候要弄清故事所講的內容、記住主要人物的特點和經歷;然後自己思考其思想主旨,最好能寫下來或者在電腦上打出來,形成讀書筆記;
  • 起初以上的事情要逐步進行,每次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最主要的是要保證在1個小時內集中注意力把書看進去,看懂每一句話講的是什麼意思;
  • 去看專業書評人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進行對比,找自己的問題和差距,重新再思考一次並修改自己之前的讀書筆記。當然能找個老師引導自己更好;
  • 跨出自己的思想舒適區,閱讀可以逐步從自己熟悉、感興趣的領域跨到知識性強,沒接觸過的領域,試著去打破自己的知識壁壘,別讓自己陷入思維定勢,要讓自己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第三、每天堅持鍛鍊身體增強免疫力

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

免疫力是最好的醫生!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關鍵是要做好預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身免疫力。

那麼,我們在家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呢?除了做好衛生防護,毫無疑問就是需要大家堅持身體鍛鍊了。有人可能會說不在健身房、也沒健身器材就沒有狀態,拜託,以前在健身房大家可能用來拍照、聊天的時間比專心健身的時間更長。

現在這個特殊時間段其實就很適合靜下心來鍛鍊,不一定要器材。男生可以練俯臥撐、仰臥起坐,女生可以練練瑜伽、跳下有氧操,這些都是可以自己在家裡進行的健身項目。

建議大家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鍛鍊,在今日頭條上搜索一些健身、瑜伽達人,看看其教學視頻,跟著練。相信一旦養成鍛鍊的習慣,身體素質和免疫力也就會逐漸提高。這樣又能打發時間,也能增強體質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第四、多和家人交流溝通增進感情“汲取精神營養”

木村久一曾說,家庭應該是愛、歡樂和笑的殿堂。

在疫情發生前,有不少年輕人要麼忙於學業、要麼忙於工作,和至親的父母、兒女的交流普遍不多。

在這個特殊時期,與其拿不能隨意外出的負面情緒面對家人、天天“擺臭臉”、鬧情緒,不如好好的和父母、兒女聊聊天,增進下了解,畢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的思想都會有所變化,長期不溝通可能也就無法理解對方的言行了;

同時,建議大家無聊時可以在一起玩玩遊戲,多放鬆一下,哪怕一起合作做一頓飯也是不錯的選擇,要試著去讓家庭氛圍變得更輕鬆愉悅,也讓彼此間多親近一些,關係變得更融洽。

讓自己去享受這一段在家裡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光,充分的去感受愛和溫暖,並把這段美好的記憶印刻在腦海中變成自己以後努力拼搏奮進的精神動力。

心理學:疫情期間不能隨意外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結語

疫情何時來何時走,我們不能左右。

但是我們可以學會運用【合理情緒療法】進行自治,儘量改變自己對疫情本身和因疫情而造成的不能隨意外出所誘發的不良心態和負面情緒的認知,進而讓自己不再受情緒問題的困擾。

同時,充分利用“閉關期”提升對自我的瞭解增強自身情緒調節的能力、學會閱讀或某項技能讓自己將來能有增加收入的一技之長、堅持鍛鍊提升免疫力,並抓住機會和親人增進了解與感情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精神營養和動力。

羅丹曾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我認為,因疫情而“閉關”也並非只能產生痛苦的記憶,只要我們改變自己的態度、看法和評價,調整自己的處理方式,其實也能製造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