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尹氏分佈情況,有這樣一份調查可參考

源自:尹文英的博客

近日,受河北省尹氏宗親會委託,對河北境內的尹姓支系分佈情況進行了調查考證。經查,因河北省特殊的地理區域以及歷史原因,造成尹氏分佈情況比較複雜。按民族劃分,有漢姓尹、回族尹、滿族尹;按照遷移年代分,有唐代遷移來的支系和元明清遷移來的支系;按照遷移地域分,有山西、安徽遷往河北尹姓,有長白山遷往河北的滿族尹姓,有南京遷往遷往河北的回族尹姓,有山東遷往河北的唐山的“闖關東”尹姓。

經過篩選,較大的尹姓支系主要有七支:

饒陽尹氏直公支系:該支系由始祖尹直,祖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山下尹家莊,為明拔貢生。明永樂年間特授直隸真定府晉州饒陽縣教諭。後定居衡水饒陽縣,後世主要分佈於衡水、保定、滄州等地。

南皮尹氏健公支系:該支系衛明軍籍,始祖衛尹健,襲封天津右衛軍指揮使,駐軍南皮境內,現健公後人主要居住在南皮、孟村等滄州南部以及天津等地,總人口1萬人以上 。

石家莊井陘尹姓支系:元朝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因山西老家鬧災荒,尹伯通、尹青通兄弟二人流浪到井陘縣東窯嶺村附近“碗窯”打工維生,並定居於此,600多年來,已傳至二十二代孫。明清兩代族人遷移盛行,如今井陘縣柿莊村、尹西河、南張井及山西平定縣神子山等村落的尹姓均系同祖同宗,總人口3000左右。

邯鄲肥鄉天台山鎮南謝堡村尹氏友良支系

:始祖尹友良, 明洪武十三年,尹友良從山西汶水縣五澇村,遷移至肥鄉縣南謝堡村與孟氏結婚,生二子,衍九孫,目前,已記載的尹氏家族成員中僅男丁就有600餘人,佔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新中國成立後,尹氏族人中有遷出者,現在的肥鄉縣北關村、西馬固村、西劉家寨村、焦營村,四個村的尹姓皆源於此。

廊坊文安尹氏發公支系:灘裡尹姓譜記載,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尹發率兒孫從廬州府金斗縣(今安徽省合肥市)經山西洪桐大槐樹下移民聚集點,遷至文安縣灘裡鎮。明朝初年,此地水域廣闊,有漁夫打魚,故得名晾網灘。到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年號)這裡形成三個居住點,逐步發展成村。以此地勢特徵起名灘裡。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期間,本村由靜海縣開闢管轄,1950年歸屬文安。

北京、密雲、承德、薊縣滿族尹姓支系:據承德地區滿族尹氏流考作者經過多方調研,走訪調查了北京、密雲、、豐寧、鷹手營子等多個地區。找到了保存完整的第一手文獻----家譜。各個地區都表明祖籍發源地為長白山。目前天津薊縣盤山、隆福寺行宮、北京市區、北京密雲、鷹手營子地區、承德地區、內蒙古多倫縣、豐寧、興隆縣、隆化縣尹姓宗親均為較近同源。

滄州回族尹姓支系:據《遼寧回族家譜選編.尹氏族譜》載,家族原籍直隸新集,是清順治八年(1651年)隨清朝向奉天(今瀋陽)撥民出關到東北的。又據河北滄州《尹氏門譜三戴宗親.再立尹氏門普(譜)序》載:“始祖原籍南京應天府,磨盤街雙槐樹底下居住二龍崗。自明永樂年間遷發(撥)直隸天津府,青縣西馬家橋村任地入籍,安居於斯,至今三百餘年。”回族尹姓為回民十大姓之一,全國回民尹姓基本都是從青縣遷出。

以上七支支系,基本涵蓋河北全境,均有有據可查的家譜記載,建議河北尹氏宗親會根據實際情況走訪聯絡,作為宗親會重要組成骨幹。

附:《河北省尹姓宗親各支系情況簡介》

河北省尹姓宗親各支系情況簡介

衡水饒陽尹氏直公支系

   尹直,字鯁言,為尹般122世孫。祖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山下尹家莊,為明拔貢生。明永樂年間特授直隸真定府晉州饒陽縣教諭。任期屆滿後,正值明朝大規模從山西洪洞縣移民,洪洞縣居民來饒陽縣定居者最多。始祖尹直於是沒有回原籍,而定居饒陽小尹村。立下祖訓為“習文練武,忠義報國,崇尚仁孝,光宗耀祖”。尹直生有三子,分別為士文、士武、士忠,均為邑癢生(秀才)。明永樂四年(1406年),三子士忠遷移至肅寧縣北白寺村居住,娶妻曹氏,生五子,分別為仲寬、仲名、仲信、官寶、春。

現在,直公後裔已經傳至23世,主要居住於衡水、保定、滄州等市,在饒陽、河間、任丘、高陽、蠡縣、安平賈屯村等縣市有聚居村落。總人口預計1-2萬人。

保定博野:堯舜公支系

博野東章村尹姓於永樂二年從山西洪洞縣小興周村遷來。世祖為堯舜兩兄弟,雍正2年,該支系尹會一中進士,後累官至禮部侍郎、河南巡撫,其子尹嘉銓為大理寺卿,因上書乾隆為其父請諡號獲罪絞死。

尹會一生三子,分別為長子嘉銓、次子永銓、三子啟銓。啟銓共有七子,分別為含淳,遷深澤縣,現有人數未調查;增淳,後裔遷河北任丘市;葆淳,後裔遷河北安國市,現有約300多人;英淳,貢生,後裔遷河北清苑縣,現在約300人;敬淳,後裔遷河北河間市,約有200人;蘭淳,後裔遷德州,現有人數未調查。

尹會一(1691-1748),清臣、學者。字元孚,號健餘,博野(屬河北)人。雍正進士。官兩淮鹽政。遷河南巡撫,倡力田植樹,定賑恤條規,民多受益。《清吏稿》載其“家居設義倉、置上田、興義學”。忠厚謹慎。治學嚴謹,“校文詳慎,士林悅服”。終官工部侍郎兼江蘇學政。有《健餘先生文集》等。

滄州:南皮尹氏健公支系

尹氏家族因為軍事功勳,承襲職務,成為江南望族,居住在江蘇淮安府的山陽縣。後來跟從燕王朱棣北遷京城河北一帶。《明史》說,洪武十三年(1380),燕王在北京就任王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北征蒙古。尹氏北遷,就在這個時候。永樂(朱棣奪位後年號,1403--1424)初,賜給功臣官田,尹氏得到田產成為世襲的俸祿。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被任命為天津右衛軍,駐軍南皮境內。

南皮縣誌載:尹吉甫將軍墓就在南邑,因此尹氏被任命為南邑的官吏,居住在這裡為家,是對尹氏的勉勵和期許。六傳至尹剛公,他從軍出征,屢立戰功,最後戰死沙場。朝廷聽聞事蹟後,下詔追贈他的爵位,子孫仍然世襲指揮使,與大明朝廷休慼相關。因為尹剛公沒有子嗣,其弟尹健公襲封軍職,這就是南皮尹氏始祖。始祖說南邑尹氏共祖,即即北遷始祖。《起野公墓誌》雲,尹氏以世襲軍職,北遷戴傳至公,已經十一世,實際上是說北遷的始祖是今天所稱的尹健公,至起野公五世,則是同族分作四支。(尹健)公被授予天津右衛指揮使,鎮守衛所,敕封千戶,長子尹熊,承襲軍職,居住在天津;次子尹豹,尹龍、尹虎都去南皮城東尹官屯居住,即尹樂堯屯,因避諱祖諱改名,距離六里路。長支七傳至祖父尹茂。國(清)朝初年,再次遷到南皮。尹氏的舊譜,由長支收藏,世代保守族譜,後來丟失。

現健公後人主要居住在南皮、孟村等滄州南部已經天津等地,總人口1萬人以上。

  

石家莊:井陘尹姓支系

日前,石家莊井陘縣天長鎮東窯嶺村尹氏族人歷時3年,編撰完成了《尹氏族譜》,實現了尹氏族人多年的夙願。

尹姓是東窯嶺村三大姓之一,現有1000多口人。建國初期,尹氏族人便提出續修《尹氏族譜》,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經過多年醞釀,2008年尹氏族人正式成立了《尹氏族譜》編撰協會,並推選尹仁杰任主編,負責編撰工作,協會10名會員全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利用農閒時節,跑遍河北、山西等尹氏族人居住的地方進行查訪、諮詢,蒐集到大量的資料。經過反覆篩選、對證,彙編成冊,去年年底《尹氏族譜》正式出版。

綜觀《尹氏族譜》,全冊近百頁,上萬字,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據族譜記載,元朝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因山西老家鬧災荒,尹伯通、尹青通兄弟二人流浪到井陘縣東窯嶺村附近“碗窯”打工維生,並定居於此,600多年來,已傳至二十二代孫。明清兩代族人遷移盛行,如今井陘縣柿莊村、尹西河、南張井及山西平定縣神子山等村落的尹姓均系同祖同宗。

井陘縣蒼巖山鎮柿莊村尹姓支系

柿莊村有近400戶,1500多口人,其中大部分為尹氏。正是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卻因為建國後兩次考古發現,而聞名於世。

  1960年4-9月河北省文物考古隊在柿莊村南面發掘了一宋金時代家族墓葬群,被公認為是河北宋金墓室壁畫中最精美的一幅。

  依該墓區所存石供桌上所刻“井陘縣尹氏祖塋”和和2號墓出土的小瓷碗底部墨書的“尹記”二字,又四號墓南面有一塊立於元至大元年“師氏族譜記”碑(據碑文得知,原姓尹,後避諱改姓師,復改姓尹),認定該墓群為“井陘縣尹氏祖塋”。碑文有“先祖世居威州,宗族之盛,大化鄉里所稱,系本尹氏,時有避忌,遂改師焉”。

  此墓結構簡單,出土器物較少,但墓中墓誌有確切紀年,說明柿莊尹氏古墓群包含唐代墓葬。尹勤惠墓誌為陶製正方形,墓蓋及墓文有別字,且書寫不甚工整,上有紀年為貞元七年,即公元791年。此墓誌證明尹氏是較早定居井陘縣且繁衍至今的大姓,最遲在唐中期已到今井陘縣南障城鎮附近居住,結合1960年發掘的宋金墓葬,可知後有尹氏後裔遷居到其墓地附近也就是柿莊居住並繁衍至今。

墓誌全文於下:

大唐國恆州大都督府井陘縣大化鄉甘桃裡障城村遊擊將軍左羽林軍大將軍員外直(置)同正員上柱國尹懷璨亡考妣墓誌

縣去府九十里,村去縣六十里;西去故關□(四十)裡,東去葦泊嶺卅裡,南去側魚村廿裡,北去村十里。禮葬。擇良時,卜吉辰。望河間。曾祖隋,任秦州司戶參軍;祖唐朝,兵部常選;父勤惠,不士(仕),母河間齊氏。懷璨家傳鐘鼎,代襲珠纓,中(忠)孝□修,芳聲千古,志□(銘):光榮親族,龍天潛護,百靈扶助,遂乃露生五色,地勇□七珍,子□都榮,□超士祿,氣衝霄漢,意逸□□,天曹為之有名,地得回之有祿。中(忠)於內,流化於外;天長地久,此名(銘)不朽;川壞海竭,此石不滅。

墓主是遊擊將軍左羽林軍大將軍員外直(置)同正員上柱國尹懷璨的父母,墓主尹勤惠並沒有做過官,遊擊將軍是唐代從五品下武散官,上柱國是勳官,這種勳官在唐代中後其比較氾濫,很多下級武官都賜有,“員外直同正員”也就是編制之外的人員,可以肯定尹懷璨是一箇中下級武官,這也是其父尹勤惠比較簡陋不豪華的原因。墓主郡望是河間,也就是說柿莊尹氏是河間郡後裔,這也是目前已知的能考證唯一的河間郡尹氏後裔,墓主祖父尹隋做過秦州司戶參軍,父親尹唐朝是兵部常選,二人名字比較奇特,為何以朝代命名,不得而知。

結束語:兩次考古發現,表明井陘縣柿莊尹氏是一支最晚從唐代起就定居井陘縣的氏族並繁衍至今,最少已經有1200年曆史了,從柿莊壁畫墓規模和族譜碑文上看我們可以推斷井陘縣尹氏在北宋末年金代時就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極具規模的家族群落,同時也意味著在中國的北方應該還存在著一些宋代以前定居並繁衍至今的尹氏家族群落。

邯鄲肥鄉天台山鎮南謝堡村尹氏友良支公支系

台山鎮南謝堡村發現一本明洪武十三年老尹氏族譜和萬曆二十二年尹氏後人所立兩塊遷民青石碑,距今分別有635年、421年的歷史。 家譜記載: 尹氏高祖諱友諒原籍山西汶水縣, 明洪武十三年,第一代尹氏家族尹友良從山西汶水縣五澇村,遷移至肥鄉縣南謝堡村與孟氏結婚,生二子,衍九孫,代代相傳,枝繁葉茂,目前,已記載的尹氏家族成員中僅男丁就有600餘人,佔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新中國成立後,尹氏族人中有遷出者,現在的肥鄉縣北關村、西馬固村、西劉家寨村、焦營村,四個村的尹姓皆源於此。

邯鄲武安尹姓大洺遠村支系

   明初年,應戰爭故,中原地區人煙稀少,朝廷下令從山西遷人口充實中原。當時人們集中在山西洪桐,從那裡發往中原各地。其中就有尹氏先人。當時尹氏兄弟三人來到武安。其中一人定居在大洺遠,另一個定居於南柳泉村,還有一人也在武安。這就是武安尹姓的由來。武安所有尹姓皆緣於這三個村。


廊坊: 文安尹氏發公支系

灘裡尹姓譜記載: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祖上從廬州府金斗縣(今安徽省合肥市)經山西洪桐大槐樹下移民聚集點,遷至文安縣灘裡鎮。

文安尹氏碑文記載:明朝初年,此地水域廣闊,有漁夫打魚,故得名晾網灘。永樂年間,戰爭平息,朝廷大舉遷民。於是尹姓由江南瀘州府金斗縣分居山西省洪洞縣不久,隨永樂皇帝朱棣遷移直隸順天府。而後尹姓先祖發率兒孫來此定居。到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年號)這裡形成三個居住點,逐步發展成村。以此地勢特徵起名灘裡。清朝初年劃分為三個村莊,本村居中,故得名中灘裡(俗稱當灘)其餘兩村為東灘裡、西灘裡。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期間,本村由靜海縣開闢管轄,1950年歸屬文安。

北京、密雲、承德、薊縣滿族尹姓支系

據承德地區滿族尹氏流考作者經過多方調研,走訪調查了北京、密雲、、豐寧、鷹手營子等多個地區。找到了保存完整的第一手文獻----家譜。各個地區都表明祖籍發源地為長白山。

據尹永榮先生多年的調研和更多的宗親提供的信息。目前天津薊縣盤山、隆福寺行宮、北京市區、北京密雲、鷹手營子地區、承德地區、內蒙古多倫縣、豐寧、興隆縣、隆化縣尹姓宗親均為較近同源,是章佳氏的其中一個分支。

據尹永榮宗親的《承德地區滿族尹姓鷹手源流考》可以看出章佳氏尹氏也是很多分支,並不是我一開始以為的尹泰、望山公系,另外還有尹正亨承德系。承德系源流和尹泰系源流很多地方不同,對於章佳氏的解釋也不一樣。永榮文章是這樣說的:“滿族尹姓原為女真族, 遼、金時為北女真。明末女真形成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 尹姓屬建州女真。……尹姓原姓章佳氏, 世居長白山俄木和蘇魯, 即今吉林省敦化、馬爾墩、章佳等地, 後遷至遼寧新賓境內。約1540年前後改為漢姓。本姓氏多姓章、尹。”這個和我文章內提及的“章佳氏祖上出自渤海國時期,明朝中期屬建州女真。”基本一致,但永榮宗親的所屬八旗卻是“經多方考證, 尹姓屬鑲黃旗( 上三旗之一),即皇帝直轄旗,族源有清雍正、乾隆、嘉慶等歷代官員,尹太、尹德禧簡歷記載均為鑲黃旗。”

尹泰祖上為章佳氏,康熙朝出任國子監祭酒、錦州佐領、奉天府尹,以官為姓改為尹,拜奉天將軍、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後因望山公尹繼善聖慰恭安,得雍正榮寵於雍正時拜相(兵部尚書),榮授東閣大學士,正史《清史稿》有傳。永榮宗親文章說尹太的“高祖尹正亨約生於1550年左右……那時已改為漢姓。……其世宗為尹奄、尹虎、尹豹、尹璋、尹朝、尹綱、尹仁、尹豐乙、尹安、尹信。”本人結合岫巖縣宗親描述,尹泰、望山公的高祖名卻叫“穆督巴顏”,而且還是滿姓,其世宗為查克丹巴顏、章庫、輝塞、薩普熙庫、誇拉。後來他們五個世宗分居到了五處,其中長子大太爺“查克丹巴顏”,次子二太爺“章庫”,三子三太爺“輝塞”,家業最大。章佳氏子孫也主要都是這三位太爺的後代。二太爺輝塞生阿爾達哈察汗,阿爾達哈察汗生安都,安都生徠塔,徠塔生伊齊那,伊齊那生伊立布,伊立布生尹泰。尹泰始叫尹,其父伊立布。並不姓尹。其子尹篤善、尹輝善、尹明善、尹立善、尹繼善。

滄州:回族尹姓支系

回族中的尹姓,據《遼寧回族家譜選編.尹氏族譜》載,家族原籍直隸新集,是清順治八年(1651年)隨清朝向奉天(今瀋陽)撥民出關到東北的。又據河北滄州《尹氏門譜三戴宗親.再立尹氏門普(譜)序》載:“始祖原籍南京應天府,磨盤街雙槐樹底下居住二龍崗。自明永樂年間遷發(撥)直隸天津府,青縣西馬家橋村任地入籍,安居於斯,至今三百餘年。”

據海城尹氏(回民)記載:考吾祖,自唐貞觀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受聘中華封為龍袖僑民(因我穆教以土為葬,中華五行缺土,故而),初居廣東一帶,至宋帝太祖居心叵測,釋兵權於杯酒,遷我族於二郎(地名,即二郎崗也),其中,“張、王、李、劉、尹、馬、戴、回”八姓居多,故稱為八大家焉。及其駕崩,已各懷心志,漸有遷至新疆者,沿元明而後,分遷於長江黃流域諸省。唯吾鼻祖以代遠年湮,諱無可考。止知吾高祖以上世居新集(現河北省新集鎮也),吾輩遂以此為原籍雲。

二十字譜曰:

宗 鴻 久 其 繁 成 憲 繼 克 傳

文 選 武 震 廉 慶 爾 學 思 賢

此二十代外又擬二十字譜曰:

厚 立 家 增 起 純 政 佔 世 長

福 祉 裕 廣 泰 維 德 自 興 祥

回族尹姓主要居住在河間、滄州、青縣等地。

衡水故城縣尹李村支系

該村尹姓,系安徽渦陽奎公支系。

安徽渦陽尹氏,家譜記載:明朝洪武二年,來祖奎公有子十一人,其中四公遷於靈璧、刁山,六公隨叔父遷於亳南雙溝、七公遷於穎之東棗莊集,九公遷於江南徽州府,唯有十一公隨父奎公生活在渦陽尹家溝,其餘皆不可考...... 九公遷於江南徽州府,從文獻上記載,徽州府就是歙縣。該支系家譜記載從安徽徽州府遷來。

衡水隆饒縣尹姓支系

相傳,在西漢時,該村名為“西莊”(也稱竇莊)。當時有位名叫尹之託的義士常在此地為民興善除惡。尹死後,村人在該村北為其修建了“尹公之託墓”和祠堂,以祭之。緣此,村名也更為“尹村”。因縣境西部有東、西二尹村,該又居縣之西南部,故該村也有“南尹村”之稱。相傳,明代前該與明永樂間,部分尹姓民由原尹村西遷於西尹村,因姓氏和方位而致現名。

衡水冀州、棗強尹姓系新說

山東濟陽縣三教(今曲堤鎮)尹家村始遷祖大賢公,祖籍山西平陽洪洞縣鳳凰窩人,故明洪武三年(1370)奉詔自冀州棗強遷徙至山東濟陽縣東北生約十居桑行,因莊南臺,遂起名尹家臺村(今濟南市濟陽縣曲堤鎮尹家村)立基。第二至五世名諱失考,第十九世杭士,配李氏,生三子,守熹、守然、守烈。

 字派(老字派不詳,新字派從十九世為):“士守文傳吉,昭元若東興,祥雲祖仙山,廷安九零夢”,現已傳大賢公23世“吉”字派。

尹福(1840-1909),字德安,號壽鵬,冀州(今冀州市北漳淮鄉北漳淮村)人,清末武術家,人稱“瘦尹”,曾為光緒拳師。其父尹老山,居鄉務農。因屢遭旱澇災害,尹福年少時去北京以賣油條、燒餅為生,被人稱之為【麻花尹】,因極愛武術,從小就學習“彈腿”、“羅漢拳”等,打下了良好的武術功底。八卦掌大師董海川來到北京後,其八卦掌絕技威振京都。尹福慕名拜在董海川門下,開始學習八卦掌。經過數年的苦練,尹福武功出眾,成為董海川的得意大弟子。

因其身材較瘦,面貌清秀似文弱書生,故人稱“瘦尹”。尹福吸取董海川拳藝的精華,又採各拳門所長,創立了以冷掌技擊見長的尹派八卦掌,名振京師。

保定易縣東固城尹姓支系

東固城位於易縣城南25公里,是個半山區小村,距塘湖鎮2公里,全村210戶,800多口人,耕地面積1245畝。近年統計每年人均收入2190元,是一個典型的半山區貧困村。

該村是尹姓聚居村,具體來源不明.

天津:永清縣成福公支系

據家譜記載,成福公原籍濟南府禹城縣,原為大明成祖神武左衛至燕山順天府永清縣蔡家營下屯,.

北京通州尹家河村尹姓支系

尹家河村明代已初步建成,尹姓自福建漳州龍溪72溝村遷至此地,在潩河(今潮白河)西岸定居,依姓和臨河而得名。尹家河村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在北京和河北的交界處,又緊鄰潮白河,曾是一處交通要道。

唐山尹氏國賢支系

唐山遷安尹莊,明初,尹國朝、尹國禮、尹國柱、尹國賢兄弟四人從山東省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大榆樹遷徙至此。後來,老二尹國禮攜帶家譜去了口外大桲欏樹。據村民尹鳳全回憶,老二在口外落戶的地方應是寬城境內。老大、老三無後,今居於朱家河的都是老四的後人。近代推輩,其中間的字依次為“老、仲、文、鳳、桂”。

 

張家口涿鹿尹文屯村尹姓

尹文屯,又名尹堡,位於東小莊鎮西部,西距涿鹿縣城1公里。緊鄰軒轅東路,屬於城郊村。2011年,全村479戶,1556口人。2012年,全村460戶,1545人,其中務農人口為438人,外出務工人員為360人。2012年,全村總面積2384畝,其中耕地面積2014畝,村佔地面積360畝。該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兼有畜牧業和建築業,農民收入以種植蔬菜、外出務工為主。該村是東興社區新民居聯建村之一。2011年新打機井2眼,總數達到19眼。尹文屯,地處河川區,粘質草甸灌淤土土質。據傳,此地原系屯兵之地,遼初有尹姓在此定居,故名尹文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