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烏逕古道

韶關烏逕古道域內所居者,均為客家。客家人很注重家族觀念,不同姓氏的家族,為了與其他姓氏家族爭奪土地或其他利益,往往不是通過和平協商去解決,而是通過姓氏家族之間的械鬥,一決輸贏強弱,於是有了“誰強大,誰說了算”這一不成文的規定。

經常發生的矛盾和衝突,更造成了客家人對血緣姓氏家族關係的依賴和重視,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和家族組織是最強的。客家土樓(無論是圓樓還是方樓)居住上百人,且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無鉅細均由同宗(同姓)幫忙解決,這就體現了家族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

清末時期在烏逕古道域內發生的族群械鬥事件有:李姓與葉姓之間、沈姓與何姓之間因田土糾紛所引發的大械鬥;賴姓與嚴姓之間因山林糾紛而引發的大械鬥,致使當時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出動兵力進行壓制,才避免了更大的流血衝突。可以說在舊時的客家族群間因爭田爭地爭林而發生的械鬥事件時有發生。

據傳,梅州梅縣的客家人在清朝時期的家族械鬥更加厲害,被打敗的一方,往往會被勝利的一方五花大綁地賣到南洋或者西方當苦力。或許這是梅縣較多客家人海外橋胞的緣故。

烏逕古道域內各姓為了團結姓氏成員、凝聚和壯大家族力量、維護家族的利益、預防和抵禦其他姓氏宗族的侵犯(或者欺負、吞佔別姓之利益),便出現了這樣一個宗族成員之間相互團結、相互鼓舞的節日。

無論如何,自秦朝開代,歷朝遷往韶關南雄的氏族約有千族。唐宋兩朝,因避亂而由中原遷來的仕宦氏族,他們多駐足於珠璣巷及大庾嶺南麓。宋末至明代、清初,由閩西、贛南遷來的客家氏族,其遷徙路線,有的由閩西、贛南直接遷來,有的則由閩西、贛南遷始興而後再遷南雄。他們中有很多人在烏逕古道域內定居,成為一支具有頑強開拓精神的主力軍,為創造烏逕古道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韶關烏逕古道


韶關烏逕古道


韶關烏逕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