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城投“信仰”

疫情似乎堅定了資本市場對城投債的“信仰”。受疫情衝擊,經濟大幅下挫,鑑於“翻番”目標是剛需,政策的對沖力度將會是空前的。在這個宏觀政治經濟背景下,市場預期作為政策抓手的城投公司必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博主一直認為,城投債投資中從來沒有“信仰”。“信仰”是什麼?“信仰不是讓人去移山,而是讓人看不到有山要移”;如果城投債投資真有“信仰”,投資人就不該有一絲擔憂,而應該閉著眼睛隨便投,虔誠地相信黨和政府就是。

資本市場青睞城投有紮實的理性基礎,而非“信仰”。在我國的“中央財政貨幣體系”下,城投背後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背後則是中央政府。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再偏遠山區的城投,享受的都是中央政府的信用輸送,城投公司的信用等級,更像是其行政層級的確認。因此城投債投資一度是系統性邏輯,個券選擇,直接按照收益率挑即可。

既如此,市場為何會擔心城投違約?

城投的風險不在於能力的惡化,而來源於關係的破裂。企業之所以能享受政府信用,核心原因是其履行政府職能,與地方政府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但如果這種關係不復存在了呢?所以,城投公司的盈利能力弱化、償債能力惡化,市場不擔心;地方經濟發展放緩、財政實力弱化,市場也沒那麼擔心;甚至國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赤字擴大,宏觀槓桿率飆升,市場更不擔心。市場真正擔心的,是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城投被地方政府拋棄。

城投信用風險的核心源頭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係調整。調整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職能會有所變化,這會影響城投的業務範圍;調整過程中,地方政府的支出及舉債權會有所變化,這會影響地方政府對城投公司的支持能力和意願;調整過程中,一旦地方政府與城投公司的信用關聯被強行切斷,會嚴重惡化城投公司的外部融資環境。在中央約束地方政府行為的過程中,違約,一度是對金融機構——帶壞地主家傻兒子的壞小子——的懲罰。《2020年債市預測之“城投違約”》的核心邏輯,正是在中央收權背景下,對城投公司在2020年違約可能性的邏輯推演。

疫情會改變上述邏輯嗎?

會,也不會。

首先,城投債違約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疫情當前,中央硬性切割地方政府與城投信用關聯的緊要性弱化,短期內城投面臨的壓力確實在減小;但中長期來看,中央加強對地方的財政約束趨勢維持不變,受疫情衝擊反而會提速。部分層級地方政府的支出必要性減弱,相應城投的業務會逐漸萎縮。因此,即使政策對沖思路成立,也不是全面惠及所有城投,分化依然是大邏輯,系統性行情不會再現。

其次,城投轉型會嵌入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這次疫情暴露出各地方公共基礎設施、公共醫療衛生系統、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差異及提升的迫切性。未來在公共醫療服務等社會基礎設施方面,城投或將扮演更為重要的作用。

最後,必須再次強調,行政化發行積累的債務,最終還是要靠市場化的方式償還。熱情褪去,還是忘掉“信仰”,關注邏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