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你的說教沒有效果?跟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溝通,這是保持人與人之間關係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學會溝通不僅能夠促進關係融洽,還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誤會。良好的溝通同樣適用於孩子與家長的對話之間,我們會發現從小生長在家庭融洽,溝通流暢的孩子,在對外與別人的交流溝通時,也是非常順暢的,而且這種小孩兒往往情商都非常高。那麼想要培養出孩子會溝通的良好習慣,就要從我們家長自身做起,從學會跟孩子好好說話開始。


為啥你的說教沒有效果?跟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朋友小王的孩子,在前不久去醫院被診斷為“驚恐障礙症”,家長知道孩子患了這種症狀也被嚇得不清。原因就是在一次孩子成績沒有考好後,小王非常嚴厲的批評了孩子,甚至還動了手。我的朋友小王以為棍棒底下能出優秀的孩子,以為嚴厲的教育能促進孩子的成功,沒成想,剛批評玩孩子,孩子就突然之間出現手腳發麻,眼前模糊等症狀。等送到醫院,醫生診斷為“驚恐障礙”說是孩子受多了驚嚇,並且孩子一直在默默承受從不表達而導致的心理問題。

自此之後,我的朋友小王,就開始轉變了教育孩子的模式,嘗試與孩子多溝通,孩子做錯事也轉換了應對的措施,儘量溫柔的對待孩子。幾次下來,小王的孩子開始逐漸對父母敞開心扉,出現“驚恐障礙”的症狀也逐漸沒有了。

我們都知道與人溝通的重要性,有時候我們家長在工作時,也因為是工作的原因,會稍加註意溝通的方式。但是在回家面對孩子時,可能就已經拋開了工作的束縛,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產物,所以在溝通時大多也失去了耐心。一次兩次對孩子說話有問題,長期下來孩子也變得對家長閉塞,慢慢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那麼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家長應該怎樣調整呢?可以去學習說話的“我向信息”原則。


為啥你的說教沒有效果?跟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關於“我向信息”原則

這是一種說話的技巧方式,與其之相反的說話原則是“你向信息”原則。同樣意思的一句話,用你向和我向去表達,給人聽話確實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我向信息”原則更注重的是表達出自己的看法,並且不加以批判的語句。“我向信心”是在表達的時候將綜合了行為、感受和影響。舉個例子,假如孩子貪玩的把玩具灑滿一地,並沒有收拾起來,我們家長應該怎樣去說呢?用一般的家長說話方式,可能上來就會責怪孩子,你怎麼不收拾玩具,把地上怎麼弄的這麼髒!趕緊收拾掉!但是如果用“我向信心”原則去說話呢?家長會說:地上鋪滿了你的玩具,媽媽剛剛打掃過地面非常的辛苦,所以我很生氣,因為這會讓我再重新收拾一遍。

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分別跟孩子說,哪一個可能會覺得做的不對去幫家長收拾呢?相信應該是第二個。因為我們在表達時候,加入了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因為才生氣的。而不是隻說,我很生氣你怎麼可以這樣。


為啥你的說教沒有效果?跟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影響孩子與家長的原因有哪些?

林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親人不睦家必敗”。這短小的一句話也強調了家庭和睦相處的重要性。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有哪些原因導致了家長與孩子之間不斷的存在摩擦的狀況呢?

1.命令式說話

這一類主要指向的是強勢型父母。很多家長在家中面對孩子當然是處於一個“強者”的存在,在對孩子說話時,我們很多家長會忽略掉地位平等性,對孩子說話不是斥責,就是命令。讓孩子去刷個碗,會說快去刷碗,對孩子像發佈號令一樣。這種帶有命令的語言,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適。

這種命令的狀況,還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在幼小無反擊能力的時候選擇隱忍,但是一旦長大覺得自己可以獨樹一幟的時候,就跟家長頂嘴,做出肢體和語言上的反擊。所以家長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拒絕用命令式語句去溝通。


為啥你的說教沒有效果?跟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2.不夠尊重孩子

每一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尊嚴,基本上剛開始懂點事的孩子就會有的,而我們大人往往會忽略掉孩子這一部分。比如孩子很看重一件事情,但是家長可能就會選擇性忽略,覺得孩子說話不重要等等,這種不尊重孩子說話的行為,也會抹殺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因為自己的狗走丟了情緒低落,可是家人卻找了一條長得很像的狗去敷衍孩子,這嚴重傷害了孩子,沒有尊重孩子。一切認為孩子還小,沒事糊弄一下就好的這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


為啥你的說教沒有效果?跟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如何在現實中做好“我向信息”的溝通

1.從小與孩子“我向信息”的溝通

孩子的溝通工作,應從小做起,這也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語言系統,這對今後他們的成長、與人交流,是有重大影響的。

很多人會覺得孩子才2、3歲,有必要這麼早嗎?孩子能懂嗎?事實科學證明,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可以從一部分語言和肢體行為方面去理解了。所以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可以多一些肢體語言,一些表情等來向孩子傳達。在孩子能說話比較流暢時,我們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多去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慢慢的可以用語言去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2.家長要隨時注意自己的第一情緒

所謂第一情緒,是我們面對一件事時擁有的第一情緒反應,當然,我們還有第二情緒。一般情況下我們面對事物可能會產生兩種情緒反應。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切莫讓自己的第二情緒去超過自己的第一情緒。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不小心把暖壺的水打翻了。我們家長第一情緒可能是心疼孩子燙傷了,第二情緒可能是怎麼這麼不小心把暖壺打翻。在表達上,如果第二情緒超過了第一情緒,我們就會責怪孩子:你怎麼把暖壺打翻了!怎麼走路不看路!

本來是一片好心和心疼的,表達出來的確實讓聽起來像是責罵。這是不妥的。所以我們在說話時,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第二情緒,儘量去表達自己的第一情緒。


為啥你的說教沒有效果?跟孩子好好說話,父母試試“我向信息”法


“我向信息”是一種良好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它能夠表達我們積極的心態,更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我們在應用的時候,也不要怕麻煩,不要覺得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十分的不好意思,只有我們正確的表達了,孩子才能真正的理解我們的用意。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多多運用“我向信息”,拒絕讓孩子再猜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