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到底能到哪:雲計算告訴你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有人在思考自己頭上的一片天,人類都在向宇宙追問自己的最終歸宿。那時候,沒有天文望遠鏡、衛星等精密的高科技儀器設備,但他們進行天文觀測的依據遠不止日升日落,天圓地方也不是老祖宗對太空僅有的瞭解。

實際上,古代中國在天文學上已經很超前了。早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最古老的天文儀器——圭表,它可以根據太陽照射的影子方向和長度讀出時間,堪稱人類史上最早的時鐘。

到如今,從眼見為實的哈勃望遠鏡,到中國的射電望遠鏡---天眼,都在不斷的對太空進行著探索,今年來,這一追尋之路更是高潮迭起。

先是《流浪地球》爆火,人類對地球愛得如此深沉,即使宇宙要毀滅,也要帶著地球逃亡。

緊接著,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傳回了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流浪地球到底能到哪:雲計算告訴你

天文數據存儲難題

數據源源不斷地湧入,科學家們每天都在和數據賽跑。例如,哈勃太空望遠鏡自1990年開始運行,已經完成了130多萬次觀測,每週傳輸大約20 GB的原始數據,要知道最初用作信息存儲的磁帶,一卷只可以存儲幾MB的數據(如今達到TB級),這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流浪地球到底能到哪:雲計算告訴你

但是,許多天文現象(例如伽馬射線暴,持續時間不到1分鐘)稍縱即逝,離線處理的速度顯然跟不上。

直到2010年後,雲計算進入了大眾視野,科學家開始把存放在硬盤裡的數據變“活”了——在雲上進行實時的大數據存儲和分析。

雲計算與天文的相遇相知

2017年1月22日,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展開合作,將數據實時存儲到雲端,然後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雲上進行分析。目前,中國虛擬天文臺主節點已成功遷移到阿里雲,包括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在內,涉及10億個天體數據,都已通過這個虛擬天文臺向全球開放。

流浪地球到底能到哪:雲計算告訴你


2018年阿里雲還為中國“天眼”FAST提供端到端的計算、存儲、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耶魯天文學家也同阿里雲工程師一起,研究39.13光年外的一個恆星系統,也許能發現適宜生命居住的“第二星球”。


2018年9月,智利宣佈計劃將該國的望遠鏡數據,彙集存儲到雲端的虛擬天文臺中。

當然雲的價值不僅僅如此,雲作為前沿科技的集大成者,除了可以提供便利的計算、存儲基礎設施之外,還可以提供豐富的數據智能能力,通過已知的數據來挖掘未知的深層信息。

例如通過阿里雲的大數據計算平臺MaxCompute可以幫助科學家進行海量數據的處理,通過機器學習PAI可以輕鬆調用各種算法模型,來確定天體類型,甚至分析溫度、空氣成分等信息。正如《星際穿越》中人工智能TARS一樣,擁有對外界環境超強的認知能力。

流浪地球到底能到哪:雲計算告訴你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問題,能不能“流浪地球”?未來雲計算其實可以將全世界的計算機連成一臺計算機,那“地球去哪兒的問題”也不是什麼棘手的事:先通過複雜精密的大數據分析,精準算出地球流浪的路徑,通過實時預測各種可能突發的情況來改變發動機的推力,讓地球在宇宙中自動駕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