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住宅建築的“必然”

未來住宅建築的“必然”

未來住宅建築的“必然”

住在未來

Living in the Future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曾提問:

在未來,住宅的發展趨勢和設計思路可能會是怎樣?

我們思考並作出回答。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strong>歡迎在知乎上關注我們

美國作家 Kevin Kelly 在《必然 (The Inevitable)》中提出了未來科技的 12 個元趨勢: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動(Flowing)、屏讀(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過濾(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動(Interacting)、追蹤(Tracking)、提問(Questioning)以及開始(Beginning)。

作者認為這些趨勢將持續至少三十年,並把這些元趨勢稱為“必然”,因為它們植根於科技的本質,而非社會的本質。科技發展規律是不隨著人類文化或者意志變化而變化的,所以這些元趨勢必然發生。而這些變化的發生對我們人類的未來影響巨大,因此瞭解這些變化至關重要。本文試著解讀這十二個詞語中的一部分,類比住宅建築設計的趨勢,來預測人類的居住環境的變化方向。

1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形成

沒有不適的世界會停滯不前,我們心中的烏托邦也會完美和平至毫無機遇。而在現實世界中,一切都在蠢蠢欲動,試圖升級進化。量變產生質變,這是所有事物形成的過程。因此凱文凱利說,我們的歸宿將不是烏托邦,而是“進託邦”。它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進,也是一種溫柔的進步。進託邦中的 “進”(Pro)來自於“進程”(Process)和“進步”(Progress)。

住宅建築這一基於人們生活發展歷程的建築類型,隨著人們家庭生活的發展與升級,未來的可升級性可能需要突破改造重建這些傳統路徑。可生長材料和模塊化搭建,是兩種可能的答案。

GEOtube Tower | Faulders Studio

不斷生長的結晶鹽大廈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上圖:項目外層血管結構 ©Faulders Studio

下圖:血管結構與開窗關係 ©Faulders Studio

GEOtube 大樓是福爾德斯工作室(Faulders Studio)的設計師為迪拜設計的一個建築概念。它是一個巨型的結構體系,外層是一個白色網狀結構,就像人體血管一樣,利用漂浮式的太陽能板抽取波斯灣的鹽水並且輸送到建築的每一個空間的外層結構,從地下室到頂樓,水分蒸發後剩下的鹽分就會累積形成白的結晶,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鹽層的不斷沉積的同時,建築也會慢慢地長大。當需要對建築進行空間上的增建,可以直接延伸白色網狀血管結構,等待鹽分凝結,形成新的空間。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上圖:立面小樣-鹽結晶示意 ©Faulders Studio

下圖:鹽結晶立面可能形態之一 ©Faulders Studio

The Farmhouse | Studio Precht

基於人類與食物關係的模塊化住宅系統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模塊化的木材和植被構建出一個城市中的垂直農場 ©Precht

Studio Precht 設計的完全模塊化的居住建築系統,“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不僅‘建造’了我們的農田,同時‘種植’了我們的建築。” 居住、種植、社交等行為在這棟大樓裡並行不悖。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上圖:A 字型結構框架單體構成不同的空間 ©Prech

下圖:住宅室外與室內©Prech

項目的模塊化結構系統交叉層壓木板構成,此類木板可以自由造型且易於運輸和安裝。而模塊化建築構件均是場地外預製、場內累疊而起,在需要更改或者增加空間時,可以在較短施工週期內挪動或者增加模塊。這種模塊化的搭建堆疊方式,可以讓建築如同植物繁衍一般生長蔓延,讓未來住宅體量變得靈活且富有繁衍之感。

A 字型結構框架單體生成過程 ©Precht

2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知化

人工智能時代似乎近在咫尺。廉價的並行計算、大量觸手可得的數據、更深層次的算法都讓人工智能研究在近 60 年的累積之後開始被大量應用。而出於對有意識人工智能反叛的恐懼,以及相關倫理的擔憂,當我們宣傳最優質的人工智能時,很可能給它打上“無意識”的標籤。這似乎與建築設計的主觀性是相悖的。然而對於住宅建築,較為客觀恆定的人工工程學(對應的空間及傢俱尺寸)以及普適的理想居住狀態(可量化的日照時長、通風狀況等),讓住宅建築空間設計更容易在無意識人工智能輔助應用方面有所突破。

Dynamic Tower Hotel | David Fisher

聲控 360°旋轉大樓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大樓旋轉而成的幾種形態 ©David Fisher

Dynamic Tower Hotel 位於迪拜,是世界首個風力發電旋轉大廈,由意大利建築師 David Fisher 設計,於 08 年動工,預計在 2020 年完工。每一層樓都能以不同速度 360 度旋轉,並且大廈的旋轉速度能夠被聲控。用戶只要說出“快一點、慢一點、停止、開始、速度 1、速度 2、速度 3”等,就可以控制當層的轉速,其他部分的運動可以隨著時間變化持續旋轉。此外,旋轉大廈還能識別天氣和溫度變化,通過建築表面自動調節室內溫度。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360度可享受不同朝向的風景 ©David Fisher

ArchiGAN | Stanislas Chaillou

公寓建築設計的自動生成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Demo 示意 ©Stanislas Chaillou

哈佛建築碩士 Stanislas Chaillou 利用 GAN(對抗性網絡)實現的公寓建築平面的自動生成,主要採用了 Pix2Pix 圖像轉換技術,Pix2Pix 使用條件生成對抗網絡(cGAN)來學習從輸入圖像到輸出圖像的映射。所以 ArchiGAN 直接從建築平面圖中學習拓撲特徵和空間組織。模型用不同的色塊來表示房間的不同功能,並影射到相對應的傢俱,最終自動生成平面。由於基於客觀的人體工程學,空間及傢俱的合理尺寸與佈局有跡可循,最終形成的平面也較為合理。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模型生成步驟:建築輪廓-佈局-傢俱 ©Stanislas Chaillou

3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流動

世界開始進入了一無始無終的流動狀態,幾乎所有的一切,不管客觀與主觀,有無意識,都可以被解譯為信息流。信息流通過人們的上載下載進行復制、傳遞。3D 打印機的發明,讓建築本身也具有了可被複制、下載、傳播的流體化數字化屬性。 未來,會有很多物品成為可以下載的東西,建築也不例外。

Genesis Model |

Apis Cor、Sunconomy

可持續的 3D 打印混凝土房屋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上圖:住宅外觀 ©Apis Cor & Sunconomy

下圖:住宅功能分佈 ©Apis Cor & Sunconomy

俄羅斯 3D 打印建築公司 Apis Cor 和美國建築公司 Sunconomy 共同開發的單一結構 3D 打印混凝土住宅。Apis Cor 3D 打印混凝土系統最大打印面積為132平方米,可以隨時下載住宅信息進行打印。一個 Genesis Model 將包括三間臥室,兩個為衛生間,獨立車庫,太陽能,風能,備用電池和雨水收集系統的浴室,估計費用為 289,000 美元。另外這一系列房屋將能夠承受高達 220 MPH 的 EF5 級龍捲風(最高等級)以及 8.0 級的地震。

4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使用

未來,使用比擁有更加重要。當你可以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可以借到任何你需要的東西,為何還要佔有它們呢?尤其當為了擁有它需要付出一定代價,且它服務於我們就像我們擁有它一樣而我們只需做很少的事情來維護它的時候。當為了擁有自己的住宅需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擁有它的使用權比實際擁有它將會更有吸引力,就像穿行於複雜環境時不去擁有任何東西的狩獵者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沒有擁有事物所帶來的的負累,才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時刻為即將出現的未知事物做好準備。租賃人可能將是大部分居住者的身份,因此如何打造高質量的租賃空間及服務將會是未來住宅建築一個重要的課題。

租賃住宅大廈 |大東建託、藤本壯介

私有空間最小化提供高質量共享空間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立體庭院與立體交通 ©大東建託&藤本壯介

由大東建託與藤本壯介共同設計的租賃住宅,私有空間被壓縮到最小,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庭院、客廳、廚房和衛浴。相較於傳統租賃公寓中私有空間最大化及公共部分則僅由通道構成,人們可以在寬闊的庭院中沐浴陽光,在近乎奢侈的廚房中烹製飯菜,在寬敞的書房中閱讀書籍...享受高質量的租賃空間,遠比蜷縮在蝸居中要來的自由自在。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上圖:階梯化設計營造高質量立體共享庭院空間 ©大東建託&藤本壯介

下圖:立體庭院提供多樣化的共享使用空間 ©大東建託&藤本壯介

5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過濾

面對過剩的信息,過濾成為了數字化世界中的基本生存需求,新的世界秩序將在過濾中產生。過濾是個人化的,基本問題集中解決,給用戶留下極大的個性化空間,是建築“過濾”的方式之一。

一體化自由住宅 | LIXIL、坂茂

排水系統一體化解放房間大小與格局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上圖:大框玻璃門可以完全打開,將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 © LIXIL&坂茂

下圖:玻璃窗可以根據用戶喜好調整可見性,保證隱私 © LIXIL&坂茂

這個住宅由 LIXIL與坂茂合作設計而成。將浴室、衛生間、廚房、洗漱臺集中為一體,排水設於其上方,最小化住宅設備佔據的空間,同時利用滑動收納的裝置,幫助用戶根據需要自行改變房間的大小和格局,保證用戶可以最大個性化地安排和利用住宅空間。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室內用水設備一體化,佔據空間較小 © LIXIL&坂茂

6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互動

如果住宅像人體一樣具有大腦、感受神經,與自主動作反應,可以聰明地感受到人的需要察覺周圍環境的變化,根據環境氣候的條件,做主動的回應與改變。建築物將成為具有感覺,會思考,是一個可調試的生命體,並即時與環境改變做互動。

Bubbles | Foxlin Architects

根據來訪者行為改變空間形態的裝置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左圖:尼龍氣囊掛在相互連接的透明管道上 ©Foxlin Architects

右圖:人在空間中的尺度 ©Foxlin Architects

氣泡(Bubbles)是由一個大型充氣體系組成的,由 Foxlin Architects 設計。巨大的尼龍氣囊掛在相互連接的透明管道上,這一體系可以根據來訪者的行為進行收縮和膨脹。如果場地上沒有訪問者活動,整個場地空間會逐漸被這些泡泡填滿,創造出一個半透明的,由泡泡填充形成的空間形態。來訪者所感受的不是一個固定的空間立面而是一種體積可變的建築系統。當來訪者觸碰一個泡泡時,泡泡會收縮,從而在裝置內部提供出空間,活動越多空間就越開放,通透。從一開始,這一裝置的目的就在於創造出一個可感知的建築環境,這一環境可以根據不同的外界條件進行變化。

7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提問

數字世界的發展仍然遵循著摩爾定律飛速發展,這是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答案將帶來兩個新的問題,結果是,答案越多,問題越多。我們進入了一個有機會發現更多問題,並把我們引導到終極問題上的正反饋循環。而對於最本質屬性為庇護的住宅建築,有一個問題首當其衝:萬一未來極端環境無法避免,住宅如何幫助人類生存?

MARSHA | AI Space Factory

就地取材的火星居住體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人與居住體的尺度關係 ©AI Space Factory

位於紐約的設計事務所 AI Space Factory,利用 3D 打印的技術,直接以火星上的石頭為材料,設計了一系列火星上的房子。他們採用玄武岩纖維的複合材料以模擬火星上的材料 ,並通過 3D 打印技術在火星上建造居住群。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左圖:玄武岩纖維的複合材料 ©AI Space Factory

右圖:3D 打印30小時內可打印一個居住體 ©AI Space Factory

Ocean Spiral | 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

自給自足的螺旋海底城市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海底部分為螺旋結構 ©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

此方案由日本的清水公司(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設計,原計劃 2030 建成。高強度樹脂混凝土網殼結構周圍,設置有漂浮的海堤和減震控制器,保證其平穩。類似潛水艇城市可以通過螺旋結構漂浮在海面或沉入海底。利用海水溫差發電法(OTEC)發電以及深海強壓反滲透過濾技術提取純淨水,大型水下牧場提供實物資源,借用海底的微生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燃料,實現自給自足。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上圖:球中中心塔為主要的居住空間 ©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

下圖:室內空間效果圖 ©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關注卷宗Wallpaper*官方知乎賬號

歡迎為我們提出設計類問題,我們幫你解決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玫瑰之名

The Name of the Roses

重訪“瓷屋”

Porcelain Room Revisi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