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四合院、故鄉的竹籬笆。】

中華文化精神

作者/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袁行霈

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人類發展到今天,已經能夠從太空俯瞰地球了。在這渾然的星體上,在亞洲的東部,有一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家。

從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的巨大跨度上,分佈著大大小小几千條江河,長江、黃河宛如兩條主動脈流貫中華大地。偉大的中華民族,背靠世界屋脊,自西向東,俯視著浩瀚的太平洋。

中華文化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發祥的。

文化,就其廣義而言,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華文化雖歷經劫難,卻經久不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四合院、故鄉的竹籬笆。還有那端午的龍舟、中秋的月餅、重陽的登高、陰曆年大門上貼的紅紙黑字的春聯。所有這一切都喚起了遊子們濃郁的中華情!

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是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中。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往往更大、更深遠。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

當我們喊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當我們開始學會稱呼自己姓名的時候,當我們第一次拿起筷子吃飯的時候,我們就參與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為,並以自己的言論和行為顯示著這個文化的特點。

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那麼,從總體看來,中華文化的特點有哪些呢?

中華文化包含著強烈的人文精神。“人文”這個詞起源很早,《周易·賁卦·彖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將人文與天文置於對等的地位,可見對人文的重視程度。概括地說,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並列,稱之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孝經》記載孔子的話:“天地之性,人為貴。”(《聖治》)認為人在天地所生的萬物之中最為尊貴。

《左傳》裡有這樣的話:“夫民,神之主也。”並說應該先辦好人的事,然後再致力於神的事(桓公六年)。《左傳》裡又有這樣的話:“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襄公三十一年)連上天也要順從人的願望。

中國雖然也有宗教和神學,但宗教和神學沒有取得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沒有國教,沒有教皇,更沒有宗教裁判所。

中華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非凡貢獻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馬遷等,都有祭祀他們的廟宇。

所以,中華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以人為主體的文化、以人倫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關係,遠比人和神的關係重要。

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人文精神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重視人的節操和修養,注重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那些道德素質,進而追求人格的完美。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又說“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說:“捨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上》)孟子還有一段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聖賢。

例如孔子被稱為聖人;他的三千弟子當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稱為賢人。中華文化以人為中心,在眾人之中又以聖賢為中心,只要認真修養,“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這是中華文化中十分可貴的內容。

中華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國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禮記》中所說的“天下為公”(《禮運》),已經成為至理名言。

至於公和私的關係,應以公為先;人和已的關係,應以人為先,正如孔子所說:“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坊記》)范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也體現了這種精神。

中國有句古話:“敬業樂群。”(《禮記·學記》)“樂群”這兩個字很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特點。荀子闡發孟子的人倫說,提出“群居和一”之道(《荀子·榮辱》),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準則。

他認為人能從事有秩序的倫理生活,所以才能駕馭自然物,個體也就得以生存和發展,因而維繫群體利益就成為一種美德。

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中華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義就是聲音相應,也就是聲音的和,引申為和諧、和平、和暢、中和、融合、祥和等意義。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四十二章)《中庸》以“致中和”為修養的最高境界。孔子說做人要兼顧文和質兩方面的和諧,“文質彬彬”,才稱得上君子(《論語·雍也》)。“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國古代哲學家講“天人合一”,包含著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思。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飛的鳥、水裡遊的魚,都是人類生存的夥伴。

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但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奪者。不僅如此,還應當在心靈上和大自然相通,從大自然中體悟人生的真諦,進而達到內心的和諧。

“和”的文化精神,滲透到人和人的關係中,便是注重和諧相處,以達到人際關係的平衡。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本身就是多個民族和諧相處的大家庭。

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在今天這樣的競爭時代,應該怎樣理解“和”的精神呢?

“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動聽的音樂、美味的菜餚,都是多樣性的統一。

“和”並不是善惡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簡單地混同。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競爭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進行,通過競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以達到“和”的境地。

中華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重整體思維。《周易·繫辭下》提出“三材之道”,視天地人為一整體,認為宇宙中各類事物都存在普遍聯繫,彼此相互影響。

人們應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性質、事物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規律。中國古代的科學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剋的整體思維,考察自然現象的性能及其變化過程,從而在天文學、氣象學、醫學、化學、地理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領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例如,中醫就是把人的身體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雖然是局部的病症,卻往往要著眼於全身進行治療。中國的文藝創作、文藝鑑賞也是注重整體的把握,所謂“氣象”“神韻”“格調”等等,都是文藝作品給予欣賞者的總體感受。

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發展起來。分析的方法要求把事物分割成儘可能小的部分,分別加以考察。分析方法的發展以及學科分工的細密,曾經促使科學長足發展,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進步。但分工過細,以致互相割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未必能發現事物的普通規律,有時候倒需要從總體上把握,這樣才更準確。

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邊緣科學、交叉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西方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也越來越感受到整體思維的重要。

中國科技史權威、英國學者李約瑟推崇中國古代哲學所使用的“通體相關的”思維方法,特別讚揚莊子、周敦頤、朱熹等人的貢獻,他說:“也許,最現代化的‘歐洲’的自然科學理論基礎應該歸功於莊周、周敦頤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認識到的更多。”(《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他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中華文化是自強不息而又開放兼容的文化。中國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運行的一條重要規律,並由此引申出人生的準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剛建的,君子效法天道,也應以剛健立身,自強不息。

中華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然而,自強不息並不是自我封閉。《老子》說“容乃公”(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稱得上是公,唯公才能久,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化的品格。

中華民族敢幹、樂幹,也善於吸取外來的文化,吸取其中的營養,使他們變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佛學傳入中國以後,與中國固有的文化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禪學,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唐朝的都城長安是當時最大的國際都會,在八世紀前半葉,人口已經達到百萬之多,居住著不少任職於唐朝的外國人、留學生、學問僧、求法僧、外國的藝術家以及大量外來的商賈。大食、天竺、真臘、獅子國、新羅、日本等許多國家的使臣絡繹不絕。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蘭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傳播。唐朝的長安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開放兼容的特點。

今天,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民族的文化,好像走進一座巨大無比的寶庫。我們要認真清理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精神,吸取那些至今仍然有助於社會前進的東西,以增進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

中華兒女不能斷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乳汁!

然而,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傳統文化是在古代創造出來的,不可避免地帶有侷限性。清理遺產,包括剔除糟粕這個艱鉅的任務,抱殘守缺、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民族虛無主義一樣,都是沒有前途的。

中華文化既有光輝的歷史,也有燦爛的未來。我們只要堅持吸取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同時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不斷開拓創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永葆青春。具有幾千年歷史而從未中斷過的中華文化,必將再現自己的輝煌,並對全人類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選自《中華文明之光》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到底是什麼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聯結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