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文獻內容梳理:病毒溯源 (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國科訊】

“COVID-19”文獻內容梳理:病毒溯源 (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國科訊】

針對COVID-19,科研人員展開了一場緊張的學術接力,就COVID-19的病原學特點、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徵等發表論文,《NEJM》《LANCET》等頂級期刊也紛紛發表權威述評,本報告對2019年12月份以來,國內外研究人員在 《LANCET》《Science》《Nature》等正式學術期刊以及biorxiv、medRxiv等預印本平臺上公開的發表COVID-19相關研究論文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為疫情防控提供參考借鑑。

截至2月11日發表的針對2019-nCoV的97篇學術論文[1]所屬領域如圖所示,其中,關於流行預測的論文最多,佔38.1%,主要是基於一些病例數據,通過各種數學模型,估計2019-nCoV的傳播特徵,例如,基本再生數、潛伏期、預計感染人數以及防控干預措施的效果。其次是機理研究,佔24.7.%,主要涉及2019-nCoV的潛在受體ACE2以及蛋白酶的研究,另外還有部分涉及病毒基因組表徵和特異性序列分析等,旨在為藥物設計提供靶標和思路。另外有11.3%的論文研究聚焦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以及抗體,主要基於同源建模等方法進行有潛力藥物的篩選,尚未有相關藥物臨床數據披露。此外,關於病毒溯源的文章佔比9.3%。臨床資料類的文章佔比7.2%,病毒檢測和疾病診斷佔比5.2%。

“COVID-19”文献内容梳理:病毒溯源 (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科讯】
“COVID-19”文献内容梳理:病毒溯源 (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科讯】

圖 學術論文所屬研究領域分佈

病毒溯源

1月22日,北京大學等研究團隊基於蛇的RSCU偏差類似,最先提出蛇是最有可能的攜帶2019-nCoV病毒的中間宿主。關於蛇是中間宿主這引起了廣泛熱議。如英國醫學理事會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的生物信息學負責人David L Robertson在病毒學論壇virological在病毒學論壇上發表數據貼文,認為沒有證據表明蛇參與其中。1月28日,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研究蛇類進化的知名專家Todd Castoe在論壇virological上,跟進發表了他們對蛇作為新型冠狀病毒宿主可能性的看法,認為關於將蛇連接到2019-nCoV的密碼子偏倚邏輯可能存在缺陷。

1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預印平臺發表文章,2019-nCoV在整個基因組水平上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另外,nCoV-2019進入細胞的受體與SARS-CoV一樣,已確認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I,ACE2),揭示蝙蝠可能為2019-nCoV宿主。該研究於2月3日在Nature正式發表。

1月24日,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在預印版平臺聯合發表文章,基於深度學習算法開發的VHP(病毒宿主預測)方法,發現蝙蝠冠狀病毒與2019-nCoV具有相似的感染模式,而水貂病毒在宿主的傳染性模式更接近2019-nCoV,揭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

1月25日,復旦大學與同濟醫學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等的預印版文章中,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以及三維結構預測,發現其與蝙蝠冠狀病毒密切相關,甚至其nsp7和E蛋白與Bat-SL-CoVZC45表現出100%的氨基酸相似性,表明其宿主可能是蝙蝠。

1月29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王健偉教授聯合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等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論文,新型冠狀病毒在系統發育上最接近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並且這些病毒具有一個完整的開放閱讀框基因8,作為蝙蝠起源的進一步指示。

2月4日,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預印版文章中,新型冠狀病毒的系統生物學分析發現其與蝙蝠冠狀病毒的蛋白質序列同一性為91.1%。同日,加拿大團隊基於機器學習的基因組分析的預印版文章,使用MLDSP-GUI進行的基於機器學習的無比對分析結果中,希望證實之前蝙蝠起源的假設,並將2019-nCoV歸類為Betacoronavirus內的Sarbecovirus。

2月7日,來自中國廣州華南農業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沈永義和肖立華,稱從動物和感染患者身上提取的冠狀病毒的基因比較發現兩者序列有99%的相似性,確定穿山甲是2019-nCoV的可能來源,但這項工作尚未發表相關論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病毒學家科學家Edward Holmes說,這一基於基因分析的結果似乎是合理的,需要看到更多的數據細節再給出最終結論,但這確實是有意義的,因為現在已有一些其他數據顯示穿山甲攜帶的病毒與2019-nCoV密切相關。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計算病毒學家David Robertson表示,此次中國研究人員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緊密的序列,對證實這一疑問很有價值。仍有更多細節需要公佈和證實。科學家們希望能提供一些細節,包括研究小組在哪裡發現了攜帶類似病毒的穿山甲,在哪些部位發現了這種病毒,這將有助於確定病毒是如何傳遞給人類的,以及今後如何防控這種傳播。

[1] 文獻信息採集難免有遺漏,僅供參考。

免 責

“‘COVID-19’文獻內容梳理”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推出。該項服務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工作團隊保持中立立場,無傾向性意見,所摘譯內容主要用於說明科研論文本身,努力客觀真實反映原文情況,起到供使用者參考的目的。所摘編內容都有具體的文獻來源,請使用者通過文獻來源線索獲取具體的原始文獻,並自行甄別和使用。由於水平所限,所摘編內容不免會有疏漏,還請各位使用者諒解。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