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經典對話、審閱修改,從這三個角度寫故事


人物塑造、經典對話、審閱修改,從這三個角度寫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故事也一樣。1872年的時候,托爾斯泰的鄰居拋棄了情人安娜·皮羅高娃,絕望的安娜臥軌自殺。聽說這件事的托爾斯泰騎馬去查看了殘骸,以其為原型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在書中,絕望的女主角結局也是臥軌自殺。

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安娜·卡列尼娜》是其代表作之一。通過托爾斯泰的著作,再現了俄國乃至整個時代的縮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貧民農奴,各個階層如縮影般出現在故事的各個角度。

寫小說,尤其是新手剛開始入門的時候,需要積累素材,學習名家大師的寫作方法。《像托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就是作者理查德·科恩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而成的合集。書中,作者通過大量的舉例,將小說的各個環節詳細論證與說明,通過這本書,讀者將成為更敏銳的寫作者與鑑賞家。

人物塑造、經典對話、審閱修改,從這三個角度寫故事

理查德·科恩,曾任英國知名出版社哈欽森、霍德與斯托頓的出版發行總監,並創建了理查德·科恩出版公司,經他編輯的作品曾多次榮獲普利策獎、布克獎等。他同時也為《紐約時報》等主流報刊撰稿,著有《追逐太陽》、《用劍說話》等書。

托爾斯泰的作品被數次搬上了電影屏幕,尤其是《安娜·卡列尼娜》有數個版本。一個成功的故事有多個因素,人物的創造、對話的演繹、審閱與修改是三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一、 創造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在一場盛大的舞會上,透過情敵的眼睛去觀察安娜的魅力。身著素雅黑裙的安娜光彩照人,安娜的風采成為了情敵的噩夢,這樣的描述既表現了人物,又對比強化了情節。這樣的描寫讓小說中的人物是飽滿的,甚至就在我們身邊。

人物塑造、經典對話、審閱修改,從這三個角度寫故事

費雯麗版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納博科夫認為,所有偉大的偉大的小說都是偉大的童話。將人物的刻畫視為小說的中心,但又不能絕對化。《像托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中列舉了作者關於創造人物的幾點思考。

1、 小說既需要"圓形"人物,也需要"扁平"人物。

"圓形"人物:人物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驚到讀者",是圓形人物的檢驗標準。圓形人物須適應、成長,並與身邊其他人互動。

"扁平"人物:扁平人物由單一印象或品質構成。

E.M.福斯特公開宣稱,小說既需要"圓形"人物,也需要"扁平"人物,一本小說,除了主要人物以外,次要人物、次次要人物、只有一次出場的小人物,只要能推動故事的發展,都是重要的,但不是每一個人物都需要大篇幅去描寫。

2、每創造一個小說人物,都創造了一個真實的人。

人物的生平、名字,都是做創作者精切構思得來的。作家既可以直接告訴讀者人物是怎樣的,也可以讓讀者自己從人物的想法、言行中推測信息。

3、人物會創造其他人物,似乎是他們自己寫成的。

澳大利亞小說家彼得·凱里被問及是否在寫作中創造了人物,他答道:"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很重要,哪種人會做哪種事——不只是因為是和放在故事裡,或適用於什麼象徵,而是誰真的、真的會那樣做。如果我繼續追問自己,不將就使用簡化的答案,複雜的人物就會誕生。"

人物塑造、經典對話、審閱修改,從這三個角度寫故事

芭蕾舞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復活》中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引誘了姑媽家女僕瑪絲洛娃,後者懷孕後被趕出家門,後淪為妓女。瑪絲洛娃因被指控謀財害命受到審判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出庭,在見到瑪絲洛娃後受到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申冤的過程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這是《復活》的真正意義。聶赫留朵夫在救贖自己的過程中,他的掙扎、不安、愧疚、以及為此所作出的能力,再結合俄國當時的社會背景,整個故事的情節就像有了靈魂一樣,一切都順理成章。

人物塑造、經典對話、審閱修改,從這三個角度寫故事

聶赫留朵夫劇照

二、 對話的藝術和技巧

理查德·科恩認為:對話在小說中至關重要,對話能夠傳遞人物個性、讓時間戲劇化,可以用解釋無法實現的方式傳遞直接感,讓小說更富生活氣息,還能設定場景——將場景視覺化。對話能夠營造風格和氣氛,能夠兩處作者或人物的觀點;能夠終止或推動情節;能夠控制整個故事;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引發讀者的思考。

小說家常常需要判斷人物該說什麼、怎樣說才符合人物的總體意圖。

要想寫出精彩的對話,歸根結底要遵循一條重要的原則;信任你的讀者。寫對話時,你在發出信號,希望讀者或觀眾相信他們聽到的是真實的語言。

人物塑造、經典對話、審閱修改,從這三個角度寫故事

87版紅樓夢的取景地

在《紅樓夢》中第二回中,冷子興和賈雨村說到榮寧二府時的對話是這樣的:

子興嘆道:"如今的這寧榮二門,也都蕭疏了,不比先時的光景。"

雨村道:"……就是後一帶花園子裡面樹木山石,也還都有蓊蔚洇潤之氣,那裡像個衰敗之家?"

冷子興笑道:"虧你是進士出身,原來不通!古人又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人物塑造、經典對話、審閱修改,從這三個角度寫故事

87版紅樓夢的取景地

在生活中,作者的對話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風格。19世紀50年代晚期,伊萬·屠格涅夫曾去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莊園拜訪列夫·托爾斯泰,主人陪他參觀了一個住滿動物的大牲口棚。沒過幾分鐘,屠格涅夫就怒氣衝衝的跑回了主屋,後來,他向一位朋友抱怨托爾斯泰細數每種動物——不管是馬、奶牛還是鴨子,托爾斯泰都要解釋一番其性格、交配、家庭關係。"忍無可忍,他知道我不能像他一樣塑造人物,就跟我用動物展覽顯擺。"此後兩人交惡,多年沒有交談。

三、 審閱與修改

托爾斯泰將中篇小說《克萊採鳴奏曲》修改了9遍,他太太將《戰爭與和平》從頭到尾抄了7遍,而某些部分這位偉人自己至少改了12次。

《像托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中,作者列舉了大量的實例,幾乎可以說所有的作家都會修改自己的作品,不止一次。一本小說的初步完成只能意味著修改的開始。曹雪芹完成《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

詩人賈島為了寫好一首詩,創造了"推敲"這個典故。作家艾薩克·貝什維斯·辛格認為:廢紙簍是作家最好的朋友。

《像托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是作者理查德·科恩在金斯頓大學的講稿,後經不斷擴展內容,成為現在的版本。小說是有魅力的,一部作品歷經時間的洗禮,那些出現在紙面的虛擬人物,最終就像生活中本該存在的人物一樣。創作是個耗時耗力的過程,作者們用構想呈現了一個近乎真實的世界。創造一個人物,就是創造了一個真實的人,他將在故事中沿著自己的軌跡走完人生道路。用對話來推動故事的發展,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中,經典的對話數不勝數。而審閱修改這個環節也是必須得,好的作品,需要經過打磨。《像托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是一本教授如何寫故事的書,也是作者的心得體會,書中所列舉的事例反映了讀書思考的過程。用心體會,堅持寫作,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