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今天在逛知乎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應該鼓勵孩子吃得苦中苦做一個不平凡的人,還是鼓勵孩子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不吃得苦中苦,哪有資格做快樂的普通人

先不評斷這兩種教育方式正確與否,或許我們可以在電影《天才少女》中找到答案,老師在一次課堂上發現了瑪麗驚人的數學天賦,沒想到因為這事引起了舅舅和外婆爭奪撫她的養權。

瑪麗的外婆作為一位資深的數學家,在得知了孫女的天賦之後,迫切的想讓瑪麗去更好的學習,接受更好的教育,充分發揮天賦優勢,成為耀眼的數學天才。

而舅舅則與外婆相反,他希望瑪麗能像普通孩子一樣接受普通的教育,甚至讓瑪麗學習成為一個普通的孩子,迫切的想要瑪麗開心就好,但是又擔心自己會毀了瑪麗的一生。


《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成為“人上人”還是“普通人”都不如先成為自己

舅舅和外婆的反應剛好對應了文章開頭問題中的兩種教育態度,外婆這類人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吃得苦中苦”成為“人上人”

而舅舅這類人則相對平和,只希望孩子快樂就好,其他的有沒有都無所謂,做個快樂的普通人也無妨。

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價這兩種態度哪個對哪個錯,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瑪麗的母親也曾擁有過人的數學天賦,外婆一心將女兒培養成一位頂級的數學家,為人類的發展作貢獻,卻未曾過問女兒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棒打鴛鴦,將女兒美好的初戀扼殺在搖籃中;強迫女兒專心投入到數學研究中,卻從未讓女兒感受到平凡的小快樂。

最後瑪麗的母親在外婆的高壓之下身患抑鬱症,在解出了數學難題之後將瑪麗交付給舅舅撫養,並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外婆沒有因為女兒的離開而反思自己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是否不妥,而是想要將繼續以這種方式和態度對外孫女瑪麗。

對於瑪麗來講舅舅強迫自己做一個普通人,接受在自己看來很弱智的教育方式,兩個都是最愛她的親人,她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好在最後舅舅與外婆達成和解,尊重瑪麗本人的意願,一邊在普通教育中學習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如何與周圍人相處,一邊去高等學府學習自己喜歡的數學知識,電影中的結局是圓滿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還是在為孩子該成為“人上人”還是“普通人”而煩惱,事實上不管孩子成為哪一種人,一定是先成為自己。

《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成為“自己”之前先了解自己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都是一個自我認知,自我定義的過程。他們不僅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而且對自己也常常感慨不已,時常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傻笑。在孩子成長的最初階段,父母就要成為孩子的一面幫助其學會自我審視的“魔鏡”,讓孩子從人生的起步階段就會正確的認識自己,從而使孩子快樂的成長。如果父母的教導出了問題,就會導致孩子長大之後有自卑或者自負的傾向。自卑和自負都是一種性格缺陷,這種性格缺陷的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

馬伊琍曾說不會帶女兒參加真人秀,她說她拒絕了所有讓女兒出鏡的邀約。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她堅定地認為孩子在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樣的事。

她說:“我希望孩子是在一個普通的環境下長大,她覺得有優越感,有特殊的特權。因為孩子遲早要褪去父母給他們帶上的光環,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自己,那時孩子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啊。與其先甜後苦,倒不如先苦後甜。我覺得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正常的環境,認為自己是一個普通人,這對孩子很重要。”

但是電影中瑪麗的外婆和舅舅並不明白這一點,外婆不管是自己的女兒還是對瑪麗完全是基於數學天賦上的造夢教育計劃,而忽略了被教育者內心的真正需求。

而瑪麗舅舅的主張則是基於姐姐戴安自殺我得出來的結論,根據自身的經驗而得出瑪麗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而不是完全聽從瑪麗的內心需求。

所以在電影的前半部分瑪麗並不開心,因為她做什麼都是在滿足舅舅和外婆的安排,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後面瑪麗找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後,臉上開始露出了笑臉。

《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認識自己之後,需要讓孩子學會與平凡共處

張銳鋒曾在《被時間決定的講述》中說過“平凡比非凡更可能有價值,或者說,平凡乃是非凡的極限。可還是有多少人厭惡平凡。”

如果一個孩子不能接受平凡的自己,不能和平凡共處,那麼同樣他也不能容忍別人的平凡,從而導致其可能天生會帶有一中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在長大之後是致命的。正如孟非說的:“所有的優越感都不是來自容貌、身材、知識、家族、財富、地位、成就和權力,它只來自缺見識和缺悲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句話是肯定的。總會有些人,無法讓你找到優越感,這個時候,不能與平凡共處的孩子們就會陷入一種自我懷疑的黑洞。這個黑洞可能吸取的是孩子的一生。

由此可見,家長在幼時引導孩子學會與平凡共處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每個人生來都會有一些過於常人的地方,這可能成為孩子驕傲的旗幟。但過於常人不代表過於所有人,身為父母的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你很優秀,所以你應該接受別人有可能比你優秀。

《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引導孩子認識自己呢?

第一、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敢於自我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最容易缺乏的就是自信感。有的孩子生來大膽敢表現,通常很容易就變成人群中的焦點;而有的孩子剛好相反,不愛說話也不願表現。其實,孩子都是喜歡展示自己的,只是有一些孩子比較害羞,而如果父母不能及時加以引導的話很有可能這種害羞就會演變成一中自我否定,這樣孩子可能就很難擁有自信,在長大以後做事情會畏首畏尾,總是因為擔心自己不行,否定自己的能力而錯失很多人生重要的機會。


《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第二、讓孩子學會自省和自謙

自信是好事,但如果孩子自信過了度,那麼就可能演變成一種自負,也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很多不好的影響。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懷有慈愛、包容的態度。但嚴厲一點有時是必須的,尤其是當涉及到安全、品行這些原則性問題時,一定要及時糾正。讓孩子學會反省自己做的不好不對的地方,也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認知觀念。在孩子過於自滿的時候,父母也應當提點一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凡事如果滿了,就不好了。自謙是一個人美好的品格,父母勢必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眼高於頂的人,就應該從小開始注意這些小的方面,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而給孩子人生造成難以消除的影響。


《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第三、把握好與孩子溝通的機會

前面講了方法,任何方法都離不開與孩子的溝通,培養孩子對自身情緒及能力的認知。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們不僅對自己的身體茫然不知,對自身的情緒以及自己的能力也無法知曉。即使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們對自身的一些潛力也不瞭解,這不僅需要孩子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去探索,也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培養自我認知的能力,因此孩子的成長與和父母的良好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但現在很多的父母,要麼沒有辦法正確與孩子溝通,要麼直接放棄了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很多父母是認為自己替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是最好的,至於孩子想要的是什麼都不在意。這種錯誤是很明顯卻很難發現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具有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而很多父母則是選擇矇蔽孩子的雙眼,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踐行。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沒有辦法認識到自己,人生路上很多需要自己做選擇的地方也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培養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人生是孩子們自己的,怎麼樣讓自己認清自己,才是孩子們最應該學會的功課。

《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第四、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

許多家長經常說孩子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能有自己的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去嘗試他自己拿主意。

孩子如果無法獨立生活,或者不願自己付出,或習慣性的希望大人能幫忙完成任務。這都是孩子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的能力的結果。

讓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觸碰失敗,敢於失敗,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孩子的成長大人應給孩子展示自己力量的機會,培養孩子自己去選擇的能力。

其實嘗試的結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好的。在自我參與的過程中,他可以看到“我”的存在,可以看到自己的作用,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比言語的教導來的有用的多。

《天才少女》:與其讓娃顯擺身份,不如教會孩子與平凡的自己共處


人生是一本書,我們給予孩子他們自己的書,更應該負責教會他們如何去讀自己的那本書。只有敢於翻開自己的書,才能讀懂別人的書、世界的書。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平凡也好,非凡也罷,都是孩子的選擇。而無論選擇站上人生巔峰,還是就沉醉於平凡的人間煙火,孩子都應該做到的是一視同仁,坦然接受。看清生活的真相後,尊重每一份平凡和不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