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 孩子家長如何不瘋魔?心理學家給出了4個建議

“停課不停學”, 孩子家長如何不瘋魔?心理學家給出了4個建議

原本寒假補課由於疫情已經停止,現在開學又被延遲。“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考驗的不光是學校,更是父母!不少家長擔心,假期延長,線上學習,孩子不自覺,成績落下了可怎麼辦?

為什麼父母會如此焦慮?孩子真的會因為延長假期或在線學習而成績下降嗎?父母怎麼做才能在替孩子做好疾病預防的同時,保證孩子的高校學習呢?

根據《園丁與木匠》一書中的教育理論,本文作者,心理學專家葉壯給家長提供了4個建議。

家長為什麼會焦慮?主要原因,在當下教育中常常出現以下的三個重要問題。

父母焦慮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很多教育手段的本質,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這個錯誤的出發點要修正。

很多家長,教孩子跟開公司是一樣的,覺得孩子“不管不行”。

所以你在各大育兒經驗分享平臺上——不管是微信群、答疑網站、經驗分享社區,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管理經驗,有討論怎麼盯著孩子完成作業最高效的,有求助怎麼做才能逼著孩子堅持練鋼琴的,還有諮詢用什麼品牌型號的手機,才能讓孩子玩不成電子遊戲的。

所有這些方法的背後,其實都留存著一種核心觀念:我家孩子光靠他自己,是肯定不行的,如果我不介入部管理不約束,他就會毀掉自己這一輩子。

的確,孩子很脆弱,他需要呵護關懷包容,但是孩子同時也很強大,他們可以靠自己搞定相當多問題與困難,可惜家長往往不這麼認為。非常多的家長在其養育觀念中的核心一條,就是對於孩子不信任,覺得如果不管,孩子就會慘過在水上樂園滑滑梯:不僅加速下滑掉落水中,甚至永世不得翻身。

這種觀點其實非常矛盾,大量的家長都認為孩子有著某種天賦:擅長繪畫、擅長游泳、擅長外語——這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了吧,但他們卻又不認為孩子靠自己能把這種天賦加以表達——歸根結底,還是不信任。

對孩子的天賦盲目自信,對孩子的能力故意自卑。是很多家長真實情況的寫照。

反觀《園丁與木匠》全書的基調,都強調對孩子要足夠的信任。在作者高普尼克看來,“童年”的存在,本身就是進化的產物,人類之所以要預留出“童年”,就是因為具有通過良好利用這段時間達到高效成長的能力——自然、進化和人類本身,都信任孩子,但是孩子的父母,卻往往缺少這份認同。

“停課不停學”, 孩子家長如何不瘋魔?心理學家給出了4個建議

  • 第二個問題:很多教育焦慮的緣由,是出於對“樣板孩”的追求,這個焦慮要消除。
  • 為人父母,很多時候的焦慮,並不來自於自己孩子不夠優秀,而是來自於別人家孩子實在太優秀了。相聲裡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放在育兒上,一定程度上也成立。

    看房子有“樣板房”,養孩子,如今也有“樣板孩”——一定有這樣一個孩子,乖巧懂事、英語流利、鋼琴書法圍棋跆拳道樣樣不拉,可惜偏偏就不是你家孩子。很多家長的焦慮,並不來自於客觀的需求,而來自於外界的裹挾,“因為別人家孩子學了,所以我家孩子必須學”。

    但從《園丁與木匠》這本書看來,養育沒有標準答案,孩子的人生道路更是形態各異,渴求所謂的最優解 ,往往不會讓孩子成為他真正可以成為的模樣,反而很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 第三個問題:很多教育實踐的實施,是來自成人的一廂情願,而沒有從孩子學習的本質屬性出發,這個衝突要規避。
  • 今天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多被迫去掌握的所謂技能,其實都未必真的來自於孩子成長的需求。不管是過早的被要求學會使用餐具;還是強迫一個沒有發展出思維基礎的孩子去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甚至是要求一個孩子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齡表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很多教育的出發點,其實都是成人世界裡的想當然,而非孩子在發展中的真實需求,也不匹配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

    這有點像一個不會說英語的人熱情地給老外指路——你再手舞足蹈聲情並茂,人家也還是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走。

    而《園丁與木匠》這時候起碼可以充當一本互譯的字典,它高度提煉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被尊重的發展規律,以及最值得被重視的、屬於孩子本身的學習模式,有了這本字典,很多養育上的無用功,也就能得到妥善處理了。

    4個核心方法,幫助孩子高效學習

    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完成高效學習呢?高普尼克認為,有四個核心的方法。

    1、邊看邊學:模仿能力

    從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經典研究至今,“孩子通過模仿去學習”已經成為教育心理學領域中不爭的事實。可對於孩子們來說,模仿並不是簡單的有樣學樣。模仿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可以瞭解物體是怎麼工作的;二是可以瞭解到人本身是怎麼工作的。

    要想學著適應熵增的世界,解決以前從沒有人解決過的問題,孩子們必須要學會使用一系列的工具——不管是實體上的,還是認知上的。

    而這些工具的使用都需要因果知識的儲備。你需要了解到,什麼樣的人怎麼做了一件事,就會導致另一件事如何發生。這是對於人類來說,最基礎也最難掌握的知識之一,而模仿就被證明是一種很有效的去學習因果知識的形式。

    出於這個原因,孩子們培養出了一系列非常獨特的模仿傾向,比如他們更傾向於模仿與自己有相似性的人,以及更傾向於模仿會導致有趣結果發生的行為,以及更傾向於模仿權威。比起自己不斷撞南牆去試錯,模仿明顯是個更高效率的解決方案,而聰明的孩子們,也正在這麼做。

    “停課不停學”, 孩子家長如何不瘋魔?心理學家給出了4個建議

    2、邊聽邊學:依戀模式與解釋風格

    靠聽別人傳遞的二手信息來學習,是一個只有人類擁有的技能——所以現在是你我在用這種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兩隻黑猩猩。那既然信息是二手的,就可能有真有假,這又怎麼辦呢?

    孩子們會選擇聽信或者不聽信外界提供的信息,進而修正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成長路徑。高普尼克認為,孩子就像一塊有選擇性的海綿,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學著去判斷他人是否可信可靠。

    隨著他們越來越瞭解這個社會運行的規則,他們也逐漸學會了調整自己相信或者懷疑他人的程度與取向。而這個信任的“度”,很大程度上跟一個孩子的依戀類型相關。

    從瑪麗·安斯沃斯和約翰·鮑爾比開始著手研究嬰幼兒的依戀類型以來,這個話題一直是發展心理學中的長青領域。大體上說,依戀類型分為三類——安全型、焦慮型和迴避型。

    “停課不停學”, 孩子家長如何不瘋魔?心理學家給出了4個建議

  • 安全型的孩子跟家長關係很好,家長如果要離開,他們會焦慮,可一旦家長離開,他們也不會失控,等家長來接,他們就會很高興。
  • 焦慮型的孩子則一直很糾結,跟家長在一起的時候,他怕你走,家長離開後,他焦急地盼著你回來,等你回來了,他又嫌你之前傷害他,會跟你生氣。
  • 迴避型的孩子則會顯得更加“佛系”,跟家長在一起的時候也無所謂,家長走了也無所謂,家長回來,依然無所謂。
  • 在接受外界的“二手信息”時,安全型的孩子有兩個特點:

  • 第一,傾向於聽媽媽的話;
  • 第二,如果媽媽明顯錯了,傾向於聽他人的話。
  • 焦慮型的孩子則非常直接:什麼都聽媽媽的,媽媽說啥就是啥。而回避型的孩子則在另一個極端:因為媽媽的影響力太弱,所以啥都不聽媽媽的,甚至會在媽媽和陌生人之間,優先選擇聽陌生人的。

    關係決定影響力。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為什麼孩子總不聽你的話?那是因為你沒有尊重他“邊聽邊學”的成長規律。

    3、邊玩邊學:社交練習

    在高普尼克這本書出來之前,簡·麥格尼格爾的一系列著作,已經把“遊戲”這件事情,推到了養育探討的前沿,以及學術研究的中心。的確,“玩遊戲”、“自己玩”、“跟夥伴玩”都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核心的作用。

    在高普尼克看來,邊玩之所以能夠邊學,主要在於玩這件事,有三個特質。

    • 第一,是孩子通過與同伴的遊戲打鬧,能夠學會一系列的社交互動;
    • 第二,是孩子通過玩玩具做遊戲,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事物運作與發展的規律;
    • 第三,是像“過家家”以及拿起一個奧特曼給它配音這樣的遊戲,都涉及到“假裝”這種行為。

    而假裝,一來鍛鍊了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二來培養了孩子的創造力,三來促進孩子去更多的想象各種各樣不同的可能性。不管是打鬧,還是玩玩具,都能增加大腦的可塑性,這就給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了基礎。

    玩這件事情,並不是浪費時間,更不是單純的休息與舒壓,當然,也絕對不是家長許諾給孩子的犒賞和獎勵——它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甚至是一種最好的學習。你有沒有發現,沒誰會在飢寒交迫的時候還惦記著去玩的,“玩”本身,就是一種身處於安全環境、擁有富裕資源後的一種奢侈品。

    而進化之所以把我們設定成愛玩的模樣,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多多練習,以免對未來也許就會到來的飢寒交迫。很多企業家與大忙人,不也照樣要每年找個時間放空心靈出門玩玩嗎?張弛有度帶來更好的迴歸狀態。

    4、邊練邊學:學徒式訓練,還是探索式訓練?

    六歲,是高普尼克認為的一個成長節點。在這個階段之前,孩子模仿、探索、玩耍,屬於發現式學習階段,他們最需要掌握的,是因果關係,是運行規律,是周圍的人可能都在想什麼。

    可一旦過了六歲,孩子們就開始有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了,叫做掌控式學習。在這個學習中,孩子逐漸把已經學到的東西變成第二天性。他對一個老問題的解決方案瞭解的非常透徹,以至於碰見了類似的問題都不需要琢磨,直接可以毫不費力的快速解決,高效利用自己的技能。加減乘除運算、漢語的讀寫、碰見爹媽拌嘴的時候上去拉架,都屬於這裡。

    針對於這個階段,“學徒式訓練”就成為了新的最可取的學習模式,有體系、有步驟、有目標地去系統化掌握新技能。雖然在當下的教育體制中,沒法完全照搬學徒制的成長路徑,但有一個核心能力,卻是古往今來都適用於這年齡段的孩子的:那就是專注力。

    高普尼克盛讚了專注力的必要性,其所代表的的那種精益求精的狀態,以及對於自控的要求,都很有助於讓一個孩子在這個階段收穫成長。

    所以,不如趁著這個寒假,試著轉變自己的養育理念,少一些“木匠式”養育,多一些“園丁”的心態。

    “停課不停學”, 孩子家長如何不瘋魔?心理學家給出了4個建議

    作為父母,你要做一個園丁:雖然你可能對花園有期待,但你也清楚,長出什麼樣的花,還是要看種子。

    你要做的,就是給他提供土壤、水分、陽光和關愛,讓花長成它最好的樣子。畢竟,已經長大的我們,誰都不知道我們的孩子將面對怎樣的具體困難,甚至很多我們以為的經驗,有朝一日沒準會變成孩子的拖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