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流動性差反而更值錢嗎?

私募股權:流動性差反而更值錢嗎?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全球私募股權(PE)的總投資額,達到了4780億美元,比2018年的4600億美元高出3.9%,是2007年以來的新高。

一些大型的養老基金,在公開場合表示要進一步提高對於私募股權投資的配置比例。

比如美國最大的公共養老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 截至2019年底資產管理規模為3726億美元)的首席投資官孟宇,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指出,計劃把基金中私募股權投資的配置比例,從目前的7%提高到10%以上。

養老基金決定提高對私募股權的投資配置,背後有不少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投資回報的壓力。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央行,將基準利率大幅度下調,並且一直到今天還保持在低水平。

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已經出現了負利率。這種情況,對於各國的養老基金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應對未來的退休金債務,一些養老基金不得不提高風險偏好,通過增加股權類投資,減少固定收益類投資來提高回報期望。

私募股权:流动性差反而更值钱吗?

在解釋自己的投資決策時,孟宇提到了投資私募股權的好處。下面這一段值得我們來分析一下:

在一級市場,由於私募股權不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因此這些資產的估值頻率更低。

其估值主要基於金融模型,而非交易價格,有時滯。因此投資私募股權,可以從兩方面降低投資風險:第一是可以通過多元分散降低的阿爾法;第二是市值價格波動帶來的貝塔。

在金融統計中,一項資產的風險,通常用其價格的波動率來表示。波動率越高,風險就越高。要想計算資產的波動率,你需要知道該資產的每日、每週、每月或者每季度的市值。

如果是在二級市場上交易的股票,我們在每個交易日都可以看到她的開盤、收盤和日間交易價,因此計算起來非常透明,幾乎不存在爭議。

但如果是不在二級市場上交易的私募股權投資,其估值就沒那麼簡單,很多時候基於金融專業人士用的模型,或者幾個專家討論得出的主觀估價。

同時,這種估價的頻度可能為每季度,每半年,或者每年一次,遠遠低於二級市場上每天、甚至每分鐘發生的估價頻度,因此一級市場裡的私募股權投資,給人造成波動率更低,風險更低的感覺。

私募股权:流动性差反而更值钱吗?

問題在於,你不去估值,是不是等同於其風險就不存在?這個邏輯聽起來有點“掩耳盜鈴”的感覺:你主動選擇不去聽,是否就意味著沒有聲音?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行為學角度來講,“眼不見為淨”,確實有一定的作用。

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會反覆告誡自己,要保持理性,不要被短期的價格波動所影響。我們經常拿巴菲特的名言和投資習慣激勵自己,那就是忽略股票短期的市場價格,專注於公司長期的內在價值。

但問題在於,人之所以為人,恰恰在於其“感情用事”的本性。如果市場下跌20%,一些大心臟的投資者,可能還可以氣定神閒,泰然處之。

但是如果市場下跌40%,或者50%呢?還有多少人,能夠繼續淡定地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投資計劃?對於大部分機構投資者來說,其投資標的需要按市值計價。而如果市價大跌,則需要在會計上計提損失。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對投資者的心理造成微妙的影響,逼迫他在不該賣的時候賣出。

而私募股權投資,由於其估值的方法和特點,再加上其流動性要比二級市場股票差得多,並不是想賣就能賣,反而讓投資者由於沒有選擇,而不得不耐心持有並等待。在這種時候,安心做一個把頭埋入沙中的鴕鳥,可能反而是更佳的決策。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會得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結果:那就是一項資產的流動性越差,反而越值錢。這個結論和傳統的金融理論背道而馳。

一般來說,任何資產都有一個“流動性溢價”,那就是流動性越強的資產,價格越高,因為它出手更容易。然而私募股權的支持者們,提出了一個“非流動性溢價”,把原本私募股權的缺點,反過來說成優點。

底下主要的邏輯假設,是投資者自己缺乏理性和判斷力,不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買入,什麼時候賣出。

從另一方面來說,本質上講,私募投資和二級市場上的投資,其投資對象都是公司的股權。研究顯示,私募股權投資和二級市場股票投資的關鍵區別,在於私募股權投資的對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市值規模公司,以及帶有高槓杆。

正因如此,私募股權的投資風險以及回報,和二級市場股票投資的風險和回報高度相關。在調整了市值規模和槓桿率的差別後,私募股權投資和二級市場投資的平均回報,所差無幾。

當然,只看平均回報,還不夠完整,因為它沒有體現出樣本中的方差。好的私募股權基金,和差的私募股權基金,其回報相差非常大,年回報的差別在12%以上。凡是投資私募股權的養老基金或者主權基金,他們肯定是衝著最好的回報,也就是“耶魯模式”去的。

私募股权:流动性差反而更值钱吗?

然而,即使是耶魯大學基金會,也未必能通過私募股權有效降低其投資組合的風險。舉例來說,在2008年6月~2009年6月期間,美國大學基金會中位數的回報為負19%。但是耶魯大學基金會回報為負25%,追求類似投資策略的哈佛大學基金會回報為負27%,比同年的標準普爾500指數(-26.2%)還差。

在這一年中,耶魯大學基金會和哈佛大學基金會的市值分別縮水66億美元和109億美元。因此在2009年,耶魯大學被迫將預算砍掉7.5%,全校職位減少500個。

同時,為了度過當時的“流動性危機”,耶魯大學發行了價值8億美元的債券。面臨同樣窘境的哈佛大學發行了價值250億美元的債券。

這些案例表明,私募股權投資,(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在短期內可能可以讓投資者的報表更好看,但它無法減少底層資產真正的投資風險。

它最多隻能延緩風險的暴露,逼迫投資者更加耐心持有。而一旦到了危機來臨的那一天,則可能集中爆發之前累計的風險,反而更加劇烈。

從08年金融危機以來,私募股權投資受到了廣泛關注,其行業規模也得到了長足進步。在涉足私募股權投資前,我們應該充分了解其投資特點和風險,判斷其是否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和目標,然後再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