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直播精華摘編」外資加速流入,是“挑戰”還是“機會”?

去年11月,A股納入 MSCI(明晟)指數經過三步走實現20%的階段目標後,暫時按下“暫停鍵”。市場有疑問,北上資金流入是否同時暫停?尤其是疫情當下,外資會不會跑路?

數據給出了答案:截至2月14日,北上資金已經累計淨流入728.22億左右,春節後更是按了“快進鍵”:

節後首個交易日(2.3),市場大跌近8%,北上資金卻大幅淨買入182億元,創歷史第二大單日淨買入;

截至昨天(2.14),北上資金累計淨流入金額達344.30億元,佔今年以來近五成。

此後市場展開了快速反彈,創業板重回2000點,近9個工作日滬指錄得七連陽,漲幅超過6%,外資再次展現“聰明資金”之魅力。

疫情衝擊不改外資長期流入態勢,根本原因有三:

外資是長期性的資金,此次疫情對於市場更多是一次性衝擊,所以不改外資長期流入的態勢;而其背後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外資認可中國的投資環境。

首先是因為中國近幾年的監管政策越來越穩定,使得外資投資A固定信心大大增強。比如開通陸港通,並不斷提高陸港通的額度;取消QFII和R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取消資金匯出限制與本金鎖定期要求,同時允許QFII與RQFII開展外匯套期保值;逐步放開外資對中國金融機構(券商、銀行、基金等)股比限制。

尤其是本次疫情期間,監管層不顧延緩開市的爭議,堅持按時在2月3日開市,表明中國政府堅決維護市場的決心與自信,也說明中國金融市場正在走向成熟。

其次,中國經濟體健康,風險可控,優質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的經濟結構在持續優化,高槓杆問題也大為緩解,目前已經湧現出不少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公司在A股上市了。

第三,與美股、港股比,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A股的估值底,投資性價比高。與美股、港股主要指數相比,A股主要指數除創業板指市盈率處於歷史中位數以上,其他指數市盈率均處於歷史較低水平,遠低於美股的歷史分位,與港股歷史分位相近。

外資入局影響之一:中國資本市場更加成熟完善

近些年,隨著外資的加速流入,外資已經成為當下市場不可忽視的主力資金,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底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的股票資產(即外資持有A股市值)為2.10萬億元,同期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2.43萬億元,兩者相差僅3300億元。

那麼外資的持續流入對於A股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呢?

首先是投資者結構的變化。如今,外資在A股佔比正在不斷提升 ,隨著未來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地進一步提升,外資的佔比有望進一步提升。參考我國臺灣地區和韓國對外開放的經驗,我國臺灣地區從1996年開始放開海外直接投資,從1999年-2008年間海外機構成交量佔全市場的比重從3%左右上升到最高26%;而韓國從1992年開始放開外資直接投資,外資佔韓國估值總市值的比重從1992年的4.1%上升至目前的16%左右。

其次是帶來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理念。隨著外資佔比進一步提升,這一理念會更加深入人心,比如以我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為例,2003年外資佔比快速提升以後,臺灣地區股市換手率進一步緩慢下降,換手率從2003年的月均15%逐步下降至2019年以來的月均6%。1993年韓國股票市場月度換手率為15.6%,而隨著外資佔比的持續上升,月度換手率也逐步下降至1996年的8.1%。

第三,外資可能會使得中國股市的機制更加完善,比如進一步完善做空機制

國外做空機制比較完善,可以直接做空個股,也可以藉助期權、股指期貨、信用違約互換等產品;而A股目前沒有明確的做空機制,股指期貨和融券業務這兩種做空機制的門檻較高,品種也不豐富,因此外資的持續流入未來有望使得中國股市的做空機制更加完善。

外資入局影響之二:金融機構VS外來“入局者”

外資入局除了對資本市場帶來諸多變化外,與資本市場密不可分的各類金融機構,也在面臨著對外開放帶來的“外來者”。作為基金行業近20年的“老兵”,我們深刻感受到外資入局帶來的變化,因此和大家談談外資進入對於各類金融機構的影響。

先說下銀行。中國銀行業長期以來受到保護,缺乏來自境外同行的業務競爭。可以回想下,10年前外資銀行在國內是十分“高冷”和受追捧的,10年過去了,目前國內幾大銀行已經牢牢地佔據了銀行業務的主要陣地,但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外來競爭。

如今,政策上放開了外資進入銀行業的條件,取消銀行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等,我們有望看到將來國內銀行與國際銀行展開競爭,從而刺激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成本,進而提高整個銀行體系的效率。

證券:原來的政策限制了外資證券在華髮展的積極性,如今,2020年12月1日起,中國證監會將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2019年3月和12月,已先後有兩家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獲批成立;野村、大摩已經批了,還有12家在排隊審批。

保險:幾乎每一次大疫情過後,都會出現投保率增加的現象。2003年“非典”推動健康險為代表的保險業保費收入快速增長,5至8月健康險單月保費同比增速高達309%、265%、158%、131%。

同時,也要看到,內地的保險費用相對而言並不便宜,在相同條件下,內地保險的保費比香港要貴2-3成,這與外資保險進入內地難度大、進入後生存不易有一定關係。內資保險公司的競爭和監管環境是阻礙外資保險企業實現增長的原因,而且監管機構對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分支機構的營業執照審批速度過慢,合資壽險公司每年發放不到 2個新執照。

不過這一格局也在發生改變。2019年11月,銀保監會批准首家外資獨資保險——德國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開業。隨著外資保險的入局,內地保險行業也將迎來改變。

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這一領域的對外開放也在積極推進,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以及資管公司的政策不斷出臺,如今,首家外資絕對控股基金公司已經產生,首家外資控股的理財公司已獲批成立,3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已經獲批開業。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於公開渠道的,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