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忘卻的紀念——從歷史中反思未來

紀念場所往往伴隨著一些痛苦的記憶,它們是為逝去的人而建,更是為活著的人而建。在肅穆的氛圍中,我們追憶著逝者的歷史,並從他們的歷史中反思,如何才能走向一個更加幸福、更少傷痛的未來。

此次gooood精選了全部 紀念場所 案例。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閱讀全部 紀念場所 案例

01. 紀念建築:追憶之環

AAPP

詩意大作

這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而建造的環體位於國家墓地旁。在悲傷已經歸於平伏的如今,建築師希望給同胞建立一座藝術與自然的環體,表達對和平與團隊的祝福。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這個巨大的環體以水平之姿恆立在大地上,就像是一個完美的無重力浮體,其與起伏的地形形成巨大的反差,為此,壯觀的懸挑因而出現。環體在坡地上長距離的懸挑也彷彿在提醒人們,和平是脆弱的。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人們相互牽手而圍成一個圈。借意於此,建築師在這個代表團結和永恆的環中安放了參加Nord-Pas-de-Calais大戰的60萬名官兵的名字,讓這些姓名,這些字母形成一個排名不以先後,沒有軍銜和國籍區分的循環。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02. 國家大屠殺紀念碑,加拿大渥太華

Studio Libeskind

紀念過去,警示未來

該紀念碑是為祭奠成千上萬名死於納粹暴行的無辜民眾而建,也是為了最終留居在加拿大的倖存者而建。紀念碑分為兩個包含不同意義的實體:上升的實體指向未來;下降的實體則引導著參觀者們走入發人深省的內部空間。每個三角形空間的牆面上清晰地印著Edward Burtynsky拍攝的巨幅單色照片,照片中是集中營、殺戮場和森林在今天的樣貌。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希望之梯”(Stair of Hope)從中間的集會空間升起,穿透了一面傾斜的牆壁,指向議會大廈所在的方向,喻意了倖存者們為加拿大做出的寶貴貢獻以及他們在加拿大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揭露了種族滅絕者的危險行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03. 世貿雙塔紀念,美國

PWP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森林與遺址空洞共存對話

為了紀念911事件,在雙子塔原有的位置上設立了龐大的瀑布,周邊設置了森林廣場。在紐約的中心,在這座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的城市中心,有這樣一片提供沉思與回憶的地方。雙塔原址做了向下跌落的30英尺的大瀑布,設計師沿建築遺址四邊輪廓佈置了一圈並列的錐形跌落引水渠,這使得從這裡跌落的水流效果更為美麗,同時也更為節能。參觀者在瀑布雷鳴般的聲音中沿著青銅欄杆看受害者的姓名。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04. 戈爾丹萊德勒紀念館,克羅地亞

NFO

破碎的景觀

該紀念館是為了紀念1991年8月10日在此被狙擊手結束生命的戈爾丹萊德勒,其造型為一個純粹的圓環。人們通過一條鋪在草坪上的混凝土石板彎路到達,地面上的每一塊混凝土石板都刻有戈爾丹萊德勒年度紀事,直至最後一塊空空如也——這是戈爾丹萊德勒死去的那一年。圓環中的玻璃被彈孔穿透,這象徵著狙擊手射向戈爾丹萊德勒的子彈。此種表達方式讓人們直面事件的真相。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05. 藏在大山深處的黃陂洞紅軍戰鬥遺址紀念碑,貴州

西線工作室

孤獨聳立在山頭林端的過往時光

黃陂洞紅軍戰鬥遺址紀念場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在山頭最頂部,越過竹林,一組孤寂的建築物陡然聳立在這個寂寞山頭上。遺址由三種不同的圍合空間構成,這三種圍合體按特定的秩序組織成一空曠而沉靜的冥想場所氛圍。類戰壕的U型狹長坡道,斜插進下沉的圓柱空間體內;圓形半封閉的下沉的圓柱空間體,底面一片紅,鋪天蓋地般;紀念碑主體從場地挺拔向上,它是軍旗吶喊的凝固……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Rivesaltes軍營紀念館,06. 法國

Rudy Ricciotti + Passelac & Roques

沉入大地,指向天空

Rivesaltes軍營紀念館被營房遺蹟圍繞。幾十年來,這裡見證了二戰、西班牙革命、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等法國曆史中最黑暗的時候,人員更迭,唯有建築不滅。建築由灰黃色的混凝土建成,埋於地下,彷彿要與大地融為一體;建築的屋頂緩緩從地面抬起,指向天空。冰冷的混凝土牆面和地面滲出的微光引導人們進入展廳,巨大的圖像資料被投影在兩側的混凝土牆面上,無需浮誇的裝飾,空間本身就可以讓人感受歷史的沉重。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07. 昆士蘭警察紀念碑,澳大利亞

UAP

反思、瞻仰、認同和紀念的空間

昆士蘭警察紀念碑位於布里斯班植物園中,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反思、瞻仰、認同和紀念犧牲警察的空間。紀念碑形象參考澳大利亞警隊的方格絲帶,碑上設有刻有名字的銘牌,永久銘記那些為社會服務而犧牲的生命。紀念碑由UAP的布里斯班工作室製造,在植物園中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懷念與沉思氛圍。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Son Yang Won紀念博物館,08. 韓國

Lee Eunseok + KOMA

盤旋而上的通廊重現聖人曾經的腳步

該建築是為了紀念韓國近代一位新教徒聖人:牧師孫良源(Son Yang Won)。他在日本殖民時代為虔誠的信仰基督教教義,併為此獻出了生命。該項目本身就是一座具有象徵意義的“空間紀念碑”。空間中的三個主題,“抵抗”、“犧牲”和“和解”共同構成的展覽空間的構想。通向建築內部狹窄的通廊讓遊客簡潔體驗了孫良源一生中必須忍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這個通道旨在反映聖人曾經的腳步,他的虔誠和堅持一直支持他向前邁進。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09. 於特島慘案紀念之環,挪威

3rw

大自然中一個清晰的斑點

於特島慘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挪威境內發生的最為嚴重的暴力襲擊事件。建築師在幾棵大松樹之間的開放空間裡吊起一個大圓環。設計師在紀念點附近精心佈置了植物,吸引了島上眾多生物,包括蝴蝶。大金屬環相當沉重,亡者的姓名被鏤空銘刻在環上。遊客可以繞環圓環或轉動身體把名字讀完。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10. Mount Herzl 紀念堂,耶路撒冷,以色列

Kimmel Eshkolot Architects

不朽之名

Mount Herzl紀念堂是一個獨特的紀念場所。整個空間孤隱而靜謐,主體空間通過挖掘山體而形成,成為了個人和集體紀念活動的親密空間。一個用磚製成的好似波動著的漏斗形的開口將挖掘而成的紀念堂的頂部打開,指向天際。刻在石磚上的名字形成了“名之牆”,包裹著漏斗形的光筒。跟隨著螺旋形的坡道而上,名之牆由23000塊石頭磚砌成,每塊磚上刻著陣亡士兵的名字,他的死亡日期,並放置著蠟燭燈,每年在士兵的死亡之日點亮。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11.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唐山

NAN

紀念性人文景觀

唐山地震遺址公園是唐山市最重要的地震紀念場所和唐山人的精神寄託之所。紀念牆西側巨大的水面表現出與天空的關係,具有很強的反射面,與天空及中間的人造空間形成一個強烈的主題,即大地、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水面的設計可以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表達出逝者與生者之間的距離。水下鋪滿的黑色卵石使得淺淺的水池產生深不可測的效果,而水面上散落的石頭則令人想到個體生命處於生死之間的命運,並與紀念牆上的逝者名字形成對照。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12. 墓園裡的紀念堂,威尼斯

Alberto Campo Baeza

天堂之門

這是一個被陰影填滿的混凝土立方體,從角落開鑿出的窗洞使不斷移動的陽光強烈地照射進來,受到精確控制的光線將它轉變成了一個發光的優美空間。空間中央懸浮著一個體積更小的白色大理石體量,它像羅馬式的骨灰甕一般,用於存放逝者的骨灰。光線投射在其純白的表面,使它擁有了一種飛翔的姿態,而非像被吊起的體塊那樣漂浮。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13. 戴安娜王妃紀念泉,倫敦

Gustafson Porter

倫敦海德公園內的戴安娜王妃紀念泉

戴安娜王妃紀念泉位於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內,其設計理念基於戴安娜王妃生前的愛好與事蹟,以 ‘Reaching Out – Letting In’ . “敞開雙臂–懷抱”為概念,創造了一個順應場地坡度的、在樹林中落腳的淺色景觀閉環流泉。整個景觀水路經歷跌水,小瀑布,渦流,靜止等等多種狀態,反映了戴安娜起伏的一生。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14. 9女孩紀念館M9,智利

Gonzalo Mardones Viviani

引入天空,與神對話

這是一個為過早離開人世的9位女孩建造的紀念空間。訪客將跟隨大自然的召喚,沿著緩緩下降的斜坡進入一個神聖之地。最遠端是塑像,中部向著天空開出了一個大型的洞口。錐形的洞口表面設有9個光源,象徵著9個女孩。內部空間的頂部和地面均嵌入暖色的光源,營造出安詳和寧靜的感覺。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15. 胡慧姍紀念館,四川大邑安仁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

為了所有的普通生命

胡慧姍紀念館位於安仁建川博物館聚落“512地震館”旁的一片小樹林中,是為在512地震中死難的都江堰聚源中學女生胡慧姍而建。紀念館採用救災帳篷為原型,面積,體量,形態均近似於帳篷,外部紅磚鋪地,牆面採用民間最常用的抹灰砂漿,內部為女孩生前喜歡的粉紅色,牆面佈滿女孩短促一生的遺物。從一個圓形天窗撒進光線,使這個小小空間純潔而嬌豔——這個紀念館,是為了一個普通的女孩, 也是為了所有的普通生命而建。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16. 葡萄牙戰士紀念碑

Bruno Lucas Dias and Luís Ventura

高低錯落的石塊和與之相對應的缺失,彷彿呼應著從戰爭中歸來的軍人身上或深或淺的傷痛

這座紀念碑沒有使用任何刻板的象徵主義手法,完全顛覆了人們對紀念性設計的傳統認知。石頭本身的灰白原色讓整個紀念碑看起來潔淨異常,渲染出一種非真實的虛無氛圍。高低錯落的石塊和與之相對應的缺失,彷彿呼應著一支從戰爭中歸來的軍隊軍人身上,或深或淺的傷痛。而方形體量中缺失的一角,則象徵著被無情戰火奪去生命,無法歸來與家人團聚的軍人。設計所用的石材皆產自這些軍人的故鄉,材料的選擇也加深了紀念碑與其所紀念之人的羈絆,渲染出更為沉重的氛圍。

(點擊圖片跳轉項目案例)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历史中反思未来 | 纪念场所合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