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網友:等著回家挨批評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在培養孩子時,可能會忽略孩子“美商”的培養。“美商”也就是對美感和美學的理解力。

當然,在生活中,一些父母也可能會出現“美盲”的情況。這一點,在爸爸身上可能會較為突出。

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

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網友:等著回家挨批評

劉先生去年送女兒去幼兒園時,劉先生的妻子囑咐他:帶孩子去幼兒園前,要先去一趟理髮店,因為幼兒園老師不讓孩子留太長的頭髮。

之後,劉爸爸便帶著女兒來到理髮店。但到了理髮店門口,女兒說什麼也不願進理髮店的門。

於是,劉爸爸突發奇想,孩子不願意去理髮店,自己把孩子辮子剪了,不就解決問題了。

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網友:等著回家挨批評

當即,劉爸爸去超市買了把剪刀,在大街上便給孩子剪起了頭髮。但這是劉爸爸是第一次給女兒剪頭髮,實際的操作超出了預想。剛開始,劉爸爸發現女兒後面的頭髮長,先剪掉了女兒的辮子。後來,劉爸爸發現女兒前面的頭髮又長了,再剪掉前面的頭髮。

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網友:等著回家挨批評


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網友:等著回家挨批評

劉爸爸來回折騰幾遍後,女兒的頭髮就變成了現在的模樣。劉爸爸看著自己的“新作品”,內心十分滿意。但是,劉爸爸卻忽略了女兒一臉的委屈。

不僅如此,劉爸爸還把他的得意之作拍下照片,上傳到了網上。網友看過之後紛紛表示:劉爸爸攤上大事了,等著回家挨老婆的教訓吧。

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網友:等著回家挨批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

我們分析,孩子之所以不去理髮店,是不想剪掉自己的頭髮。這是孩子愛美的心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然孩子也不例外。愛美是人的一種本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對美的追求的願望。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偷抹媽媽的化妝品;偷偷穿媽媽衣服和鞋子。這就是孩子對美追求的一種方式。

再比如,父母在鏡子前整理自己時,孩子也會學著父母的模樣整理自己。這是一種模仿,也是一種追求。

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網友:等著回家挨批評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對美的追求

孩子,在他們進入3歲左右時,便會進入自我意識萌發階段。同時,也會進入對審美的敏感階段。

這個階段中,孩子會對美商的認知不斷提高,對美好的事物具備了感知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孩子審美的關鍵期。

1)我們明白,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強,所以,父母平時要注重自我的儀容儀表,提高孩子對審美能力的追求。

2)提高孩子對美的追求,不能僅限於外表。心靈美才是真的美。培養孩子“講規矩”、懂禮貌,提高孩子的內在品行,也是對美商的提高。

3)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拒絕不適當的趣味。平日,父母可以通過多種多樣方式挖掘、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讀書、繪畫、音樂,等等。但是,父母在生活的細節中,拒絕不適當的趣味。比如,父母會開玩笑地教孩子學會“打人”,然後一群人哈哈大笑一番。

爸爸“美盲”剪掉女兒辮子,女兒一臉委屈,網友:等著回家挨批評

最後,從生活中品味“美”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孩子的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愛憎分明。

在平日生活中,先發現孩子的美,再引導孩子對美的品鑑。

父母可以給孩子創設更多的“美”的環境,讓孩子更多地去接觸生活中的美,激發孩子對美的追求。比如:培養孩子閱讀書籍的能力;對大自然欣賞的能力;對藝術氛圍感受的能力,等等。

我是小海豚的奶爸,擅長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每天分享育兒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