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千餘名黨員幹部下沉226個“三無小區”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三無小區”疫情防控如何夯實?

咸寧市住建局統計,城區675個住宅小區,226個是老舊“三無小區”(無物業管理、無單位管理、無人防物防)。

1月30日,該市從市直機關中招募黨員幹部志願者,組建一支1009人的隊伍,下沉到226個“三無小區”。


管住大路,“掐”住小路


“我已經75歲了,我不怕病毒!放我出去!”

2月9日,咸寧市南昌路社區八一巷散居小區的“路卡”防控點,一位老爹爹不依不饒。

該小區269戶470人,典型的城中村,沒有院牆和大門,以私房為主,租戶多、年紀大的人多。

市人大常委會黨員幹部聯繫該小區。他們和社區商量後,封閉了一個路口,再到僅存的這條大路上,設置“路卡”。一面黨旗、一頂帳篷、一張桌子,是他們24小時值守工作點,再用工地的圍擋將路一攔截,每家每戶每兩天只能一人外出購物買菜,憑工作隊發放的通行證出入。

“您已經出去過了,絕對不可能再放行。”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副秘書長饒曉珊態度堅決。老人十分不高興,但也只有折返。

管住大路,還得“掐”住小路。

為防止大家‘串巷’,小路能堵就堵,能封就封。”饒曉珊介紹,有一條小路,堵了沒幾天,路障被人挪走了,“現在用電焊,焊了鐵柵欄,讓大家看到管控的決心!”

人防也重要,薄弱環節就用人力堆起防控牆。”南昌路社區黨總支書記黃輝說,平時摸清楚每家每戶狀況,關鍵時刻,每幾戶包保到一個人。大家可以在自家院裡曬太陽,但要戴口罩,如果從自家後門串到別人家,一旦被巡邏工作人員發現,就找責任人“麻煩”。

西大街社區,30多個出口封閉後,只留12個出口,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願者“分兵”把守。大家還組建了兩支巡邏隊,加大巡邏密度。“老人多,喜歡看熱鬧,有的悄悄出門就被巡邏隊逮個正著。”西大街社區黨委書記高林昌說:“黨員幹部下沉‘三無小區’,極大充實了我們的力量。”


“守”住原則,溫情關懷


中年男子怒氣衝冠,一股腦將自己的各種獎章,全部摔在饒曉珊面前。

饒曉珊和顏悅色:“您是有崇高境界的人,更應該配合我們工作呀!”

原來,這位男子外出上班,拒不登記、測體溫。饒曉珊要看工作證,對方很生氣,返回去拿了一堆獎章。

好言相勸,男子情緒慢慢平復。

“我們用兩天時間,269戶全部走訪到位,發放出入證。”饒曉珊說,這是工作第一步,不憑證出入,“卡點”很難守。

“確實難!每天大量精力用在勸返!”值守西大街社區西街170號小區的市林業局幹部雷靜有同感:“老舊小區是敞開式的,大家關不住。一會要出去買菜,一會要出去充話費,一會要出去繳納電視費……年紀大的人,覺得沒關係,說出去幾分鐘就回來,就在對面路口。”

雷靜和同事們牢牢守住一個字:嚴!“基本是六親不認,誰求都沒有用,誰恐嚇我們也不怕。

遇到不講道理、脾氣大的人,他們就報警,“一般聽說要報警,也不會繼續為難我們了。”翻開記錄,僅8日這一天,他們就勸返了267人次。

市場監督局59歲的宋木生,和同事們負責老麻紡廠小區值守。一些居民有牴觸情緒,不願意開門,說他們是“毒源”。宋木生和同事們一笑了之,堅持隔著門,反覆做工作要求登記、量體溫。

“剛開始比較困難,時間長了就好了。”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鄭耀英說,該局負責9個“三無小區”值守,每天下午他會去值守點巡查,“幹部的過硬作風有震懾力,當大家感受到是動真格嚴守,會慢慢配合支持。

既講原則“嚴”,也不失關愛。該局負責的老安監小區,志願者程光輝和同事們,每天蒐集居民需求,幫大家買油買菜解決生活所需。

“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有老人很焦慮,程光輝安慰鼓勵:“這取決於我們,大家同心,堅決待在家裡,就能快點看到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