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藝復興藝術(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葉,羅馬三傑之達芬奇)

盛期文藝復興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這時藝術走向成熟,新的古典藝術規範確立。佛羅倫薩城在15世紀末的政治動亂後已失去了它作為意大利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教皇所統治的羅馬城和繁榮的北意大利商業城市威尼斯。

16世紀初,教皇為確立羅馬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招募了許多才華敏妙的藝術家前來裝點梵蒂岡宮殿和羅馬城,創造了比15世紀更加宏偉的新藝術。人文主義思想的深入,使人們對自身更加尊重。15世紀的藝術家在很大程度上還被視為工匠,16世紀初已大大改變了這種看法。當時擁有自主權的各城市競相聘請最偉大的藝術家,創作名揚千秋的作品,以增強自己城市的自豪感。這種城市間的相互競爭促進了大師們的相互競爭。藝術家不再滿足於個人技巧和手藝,競爭激勵他們在自然科學和文化藝術各領域中廣泛探索,力爭獲取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藝術家若能應允這些城市或城中王公大人的訂件,他們創作出的作品便成了流芳百世的紀念物。因此藝術家們無須去迎合僱主,可以自由選擇一些自己更喜愛的訂件,他們不再是匠人中的一員,大多以學識淵博的多面手出現,往往被視為不朽的天オ,藝術家的地位大大提高,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在相互激烈的競爭中,產生了一代博學多才的藝術巨匠,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布拉曼特、提香為代表的一系列藝術大師,在前輩藝術家探索的基礎上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使藝術在16世紀初達到了高度成熟完美的境界。不但題材從宗教內容擴大到現實生活,而且對自然景色也開始加以關注。他們塑造的形象更完美,更具有複雜的個性和心理特點。如果說早期文藝復興藝術家主要探索透視、解剖等科學法則,那麼盛期大師在把握了這些法則後不再受其限制,而是更強調視覺效果,探索作品的戲劇性和新的藝術語言。這個時期在美術理論方面也有不少建樹。達・芬奇的繪畫美學思想在他的筆記和言論中充分體現出來。瓦薩里的第一部傳記美術史問世。這些理論著述反映了人們對文藝與現實關係的看法,認為藝術是現實的鏡子,主張藝術模仿自然,強調藝術處理手法上難能可貴的技巧。盛期藝術家追求的美多是一種“絕對美”的概念,他們把“最完美的比例“最美的線條”、“最溫柔典雅的形象”視為普遍永恆的公式,創造了一種古典理想美的輝的篇章。藝術典型。完美、準確、概括的貨實繪畫體系建立起來,盛期文藝復興在美術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1.羅馬及中部意大利藝術

盛世文藝復興藝術(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葉,羅馬三傑之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是盛期大師中第一位巨人,著名的人文主義者,天オ的多面手。他不僅是畫家,而且是集工程、機械、數學、建築於身的巨匠,他的思想和智慧幾乎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方面。他為研究人體解剖結構,親自解剖過30多具屍體。他還設計水道和建築,發明機械和武器。他曾用數年光陰,觀察和分析昆蟲與鳥類的飛行,設計了飛行器。他一生都在不懈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為後世留下了數千頁手稿、筆記、畫稿、書摘和論文。他的成就使今天的人簡直難以置信,一個人怎麼會有那樣旺盛的精力,對所有這些不同的領域作出如此精深的研究,而且在所研究的領域中幾乎全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美術方面,達·芬奇總結了15世紀藝術家的研究成果,在繪畫構圖、明暗、透視、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尤其是他創立的明暗法,完全拋棄了15世紀用呆板的輪廓線勾畫形象的方法,而是用明暗烘托,讓形象從深暗的背景中浮現出來,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感和空間感。他研究大氣與色彩的關係,發明了“薄霧法”(即空氣透視法),讓遠景沐浴在淡藍的空氣中,繪畫的透視關係變得更正確更完善。達・芬奇在美術理論方面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人們從他遺留的大量手稿筆記中整理《繪畫論》,這本書集中體現了他的美學思想。書中提出著名的“鏡子說”,認為繪畫優於其他任何藝術,因為它包容了世間的一切,畫家的心就像鏡子一樣能真實地反映這個世界,把普遍的自然變為第二自然。達·芬奇還是

位崇尚古典藝術的人文主義者,在觀察自然的前提下努力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準確地再現自然,科學性和理想化是他創作的最高宗旨,以上所有一切構成了他的藝術基礎。因此,在他的畫筆下產生了代表盛期文藝復興時代精神和審美理想的名作“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出生在離佛羅倫薩城不遠的一個小鎮。父親是鎮上的公證人,母親是一位酒店侍女,達・芬奇是他們的非婚生子。後來全家遷到佛羅倫薩城。當他14歲時,達・芬奇的父親發現了他的繪畫才能,把他送到著名畫家委羅基奧的作坊學習繪畫。當時委羅基奧的作坊是佛羅倫薩的藝術中心之一,這兒盛行與繪畫有關的科學實驗和研究,達・芬奇在這裡獲得了許多知識並接受了繪畫的基礎訓練。他在學徒期間同老師合作了“基督受洗”畫,畫中的小天使出自達・芬奇之手,其技巧已超過了老師所畫的基督形象達・芬奇結束了六年的學徒生活,開始在佛羅倫薩獨立工作。當時正值波提切利等人紅極一時。年輕的達・芬奇在這兒得不到人們的理解和賞識,佛羅倫薩的環境也不適合他的發展,達·芬奇在30歲時便離開佛羅倫薩到北邊的米蘭去,為米蘭公爵服務。在米蘭,他創作了大型木板油畫“三王朝聖圖”,可惜這幅油畫沒有完成。接著他於1485年又創作了木板油畫“巖間聖母”,1498年完成了壁畫“最後的晚餐”,同時還作了一些雕塑。從1482年至1499年逗留米蘭期間,達・芬奇在藝術、水利工程、城市建築和機械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驚人的成就。1500年他回到佛羅倫薩後,完成了不朽油畫名作“蒙娜・麗莎”,還製作了“安加利之戰”的壁畫手稿。1506年達・芬奇再次去米蘭,在那裡繪製了“麗達與天鵝”、“施洗約翰”(1513-1516年)、“聖母子與聖安娜”(1510年)等作品。

達·芬奇的整個晚年是在遷徙和漂泊中度過的。1513年他離開米蘭,經佛羅倫薩到了羅馬。這時正是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人在羅馬發揮其才幹的時期。達・芬奇在此得不到重大藝術品的委託訂件,受到冷落。於是在法國國王的邀請下,他於1516年離開祖國前去法國,在那裡同弟子梅爾茲主要從事科學研究,並留下了一幅素描自畫像。1519年,他在法國與世長辭。

盛世文藝復興藝術(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葉,羅馬三傑之達芬奇)

巖間聖母(1485年,198×123釐米,木板油畫)

這幅畫是達・芬奇繪畫藝術走向成熟的標誌。作品內容取自聖經故事,描繪聖母子在約旦河邊遇到施洗約翰的場面。處於畫幅三角形構圖中心的是聖母,她把左邊的聖約輸介紹給聖子耶穌,耶旁邊是一位美麗的天使。四個人物由不同的動態和手勢暗示出相互間的關係,表現了保護、指示、祝福等涵義。耶穌和施洗約輸處理成幼兒形象,這是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這幅畫最獨特的是畫家成功地運用了薄霧法來表現空氣透視和人物形象,在昏暗的岩石背景中,人物似乎被一層霧樣的潮溼空氣包圍著,他們從深色背景中浮現出來。整個畫面洋溢著一種幽靜而溫馨的詩意。

盛世文藝復興藝術(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葉,羅馬三傑之達芬奇)

最後的晩餐(1495~1498年,420×910釐米,壁畫)(圖3-4)

達・·芬奇從1482年到米蘭起,在那兒生活了17年。這時他的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都進入了成熟時期。1495年他接受了米蘭聖馬利亞·德·格拉齊修道院的訂件,在教堂餐廳繪製了“最後的晚餐”這幅大壁畫。要讓13個人坐在一張桌邊,而且要讓叛徒猶大一望便知,真可謂構圖的難題,達・芬奇圓滿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幅畫取自聖經故事,猶大為30塊金幣出賣老師耶穌的當晚,基督平靜地對12個門徒說:“你們中有人出賣了我。”此話在眾人中引起了各種不同的反響:有人驚異,有人懷疑,有人失望,也有人憤慨。達·芬奇選取了這個情節對13個人物進行了富有戲劇性心理特徵的刻畫,併成功地運用透視法則突出了該畫的主體,表現了空間深度,使這幅畫遠遠超過了其他人創作的同一題材作品,成為流芳百世的佳作。

畫幅描繪的是一個室內餐廳,長條形餐桌後12個門徒和主耶穌一字排開。耶穌位於畫面正中,兩旁的門徒分為三人一組,表現出聽到耶穌那句話後的不同動態和表情。耶穌左邊第一人是善良的約輸,他痛苦得垂下了頭。緊靠著約輸勃然大怒的人是彼得,他左手放在約輸肩上,右手操起一把餐刀,似乎要立即去找出賣老師的叛徒算賬。坐在彼得前面身體後仰的人就是猶大,他一隻手還抓著出賣老師而得到的一袋金幣,做賊心虛,慌亂中手肘碰翻了桌上的鹽盒。這三人構成了既生動又對比強烈的一組。其他門徒有的在咒罵該死的叛徒,有的在表白自己的忠誠,也有的正在探究和追問。餐桌前出現一片不安的騷動,唯有耶穌安詳冷靜的動態和表情,同其他人形成明顯的對比。每個人物的動作、情緒和心理,作者都經過了仔細的推敲,人物組合、形體結構、明暗關係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動和諧。作者還巧妙地運用天頂、餐桌、兩側牆面的透視線,將它們集中到耶穌頭上一點,再以明亮的窗戶襯托耶穌的頭,使耶穌在畫幅中佔有突出的支配地位。儘管畫家描繪了眾多的形象,畫面卻絲毫不顯混亂。整個畫面在變化中有統一的條理,統一中又富於變化。

這幅壁畫在構圖、戲劇性情節的處理、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畫、明暗和透視的運用等方面都達到了當時的頂峰,被公認為第一幅理想的古典繪畫作品,從此被譽為不朽的世界名作。

在達・芬奇之前的卡斯坦諾、基爾蘭達約等畫家都曾描繪過這個題材。他們的作品不是將猶大單獨置於餐桌邊就是把耶穌另放一旁,人物間缺乏感情的交流和戲劇性的衝突,也缺少心理的描寫。達・芬奇則賦予傳統的宗教題材以現實的情感和意義,歌頌了集於基督一體的善和美,揭露了猶大所代表的醜與惡。

達·芬奇在繪製這幅壁畫時沒有采用傳統的溼壁畫方法,而用了新的不為人知的改進方法。誰知這種新方法並不成功,作品完成後不到幾十年便開始退色。後人不斷對這幅作品進行加工修補,結果使它面目全非。20世紀下半葉,人們開始採用科學的手段,除去所有加補的顏料,用新的科學方法一點一點地恢復此面的原貌。這項工作至今還在進行中。

盛世文藝復興藝術(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葉,羅馬三傑之達芬奇)

蒙娜・麗莎(1505年,77×53釐米,木板油畫)

達·芬奇的另一幅傑作“蒙娜・麗莎”完成於佛羅倫薩城。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對正義的歌頌,那麼“蒙娜·麗莎”則是對美的讚歎。16世紀的美術史家瓦薩里在他的書

中寫道:“芬奇創作這幅畫的動機,是由於蒙娜・麗莎長得非常漂亮。為了在畫中充分表現出來,他做了周密的準備之後才著手創作……無論誰看到芬奇這幅畫的時候都會發現種永恆的微笑呈現在夫人的臉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類之手,而是上帝創造的真正藝術。所以這幅畫被公認為勝過以前所有肖像畫的世界傑作,也絕非偶然。”

蒙娜・麗莎是當時佛羅倫薩一位商人佐貢達的妻子。畫家在創作時為了使模特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甚至請了樂師為她演奏助興。畫家是這樣來處理這幅肖像的:在呈三角形的構圖中蒙娜・麗莎的頭和雙手既優美又突出。她似乎坐在露臺上,遠遠望去,背景上有一片起伏的山密和河流,空曠而深遠。柔和的光線籠罩著整個畫面,蒙娜·麗莎的形影自然交融,輪廓線常常消失在若有若無之間,同早期文藝復興畫法已大不相同。長久以來人們討論最多的還是蒙娜·麗莎的笑容。在她那張極為生動的臉上,一雙明澈的眼睛默默地注視著觀眾,她似乎若有所思,嘴角透露出一絲淡淡的微笑,這微笑中又依稀露出哀愁。正是這若隱若現的微笑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所以人們稱之為“神秘的微笑”、“永恆的微笑”。人們認為這一微笑之所以神秘,是由於達・芬奇在這個個性非常具體的人物身上,創造出理想化的美的典型,要讓瞬間即逝的表情成為一種水恆的象徵,這種矛盾的結合便產生了出神入畫的奇特效果。畫家對人物心理和情感恰如其分的描寫,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達·芬奇在運用明暗法和“薄霧法”處理畫面有許多獨到之處。蒙娜・·麗莎的眼角鼻下、嘴角和雙手都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明暗,形體顯得結實而有立體感。頭和雙手不但造型優美,而且解剖結構準確,刻畫細緻入微。畫面背景的處理也十分奇特,兩邊遠景並不在同一視平線上,左邊視平線顯得較高,而右邊視平線則比較低,這樣的處理更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

達·芬奇通過仔細的觀察和精心的製作,刻畫出一位普通意大利婦女的真實形象。“蒙娜・麗莎”既表達了作者對人的歌頌和讚美,又集中體現了盛期文藝復興人們的審美理想和藝術成就,因此,它成為一幅名揚天下的藝術傑作。

極典畫室 美術培訓一線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