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裡的赤峰:生活用品

淺子(一種盛食物的用具,有縫隙或孔,能控水)、胰子(香皂或肥皂)、甏(beng)子(硬幣)、白果(雞蛋)、橛子(樁子)、溜子(口哨)、電驢子、電蹦子(摩托車)、杌扎子(小凳)、琉璃棒子(玻璃瓶子)、取燈、洋火(火柴)、疙瘩揪兒(髮髻、纂兒)、傢伙什兒(工具或武器)、門插棍兒(門栓兒)、布拉齊(布條)、嘎拉子(圍嘴)、雜碎、下水(動物內臟)、搌布(抹布)、麻穰(碎的亂麻頭)、麻刀(細麻絲、碎麻)、二踢腳(雙響爆竹)、咯咯豆(一種比餄餎短的麵食)、炊帚(zhu)(飯帚,做飯用具)、笊籬(漏勺)、高粱篦子(蒸鍋墊)、蓋屜(蓋鍋或缸的用具,高粱杆製作)、苕帚疙瘩(短掃帚)、茅樓(茅廁)

方言裡的赤峰:生活用品
  • 杌扎子

把棍兒(木棍)、乾飯(米飯)、乾麵子(用小米或黃豆為原料貼在鍋上的餅子)、嘎渣兒(食物燒焦變硬的部分,即鍋巴)、戳子(手章、印章)、鋪襯(舊布塊)、胳派(多層布粘在一起,做鞋或鞋墊用)、護大襟子(遮住前面上身的罩衣)、氈疙瘩(用毛杆制的氈靴)、水吊子(水壺)、酒都魯子(盛酒工具)、鎦子(戒指)撣瓶(裝雞毛撣子的大瓷花瓶)、倒坐子(門窗向北的房子)、山花(房山牆)、房芭兒(房頂)、上崗地(地勢高易旱的田地)、下溼地(低窪易澇的地方)、烙糕(用小米或玉米做的發麵餅狀的主食)、菜合子(菜餡餡餅)、蛤蟆拱(抽著很衝的一種菸葉)、誇鋤(間苗拔苗用的小手鋤)、碗架子(碗櫥)、鞋克朗(鞋子的內部空間)、茓(xue)䇽(zhe)子(用高粱杆或葦子編的粗席子)、洋灰(水泥)、洋油(煤油)、餔拉子(面菜混合拌成散狀後再蒸熟的食品)、褂衩兒(短袖褂子)、花麗棒兒(一晃發出響動的兒童玩具)、講棍(教鞭)、韭花(韭菜花磨成細沫加鹽製成的鹹菜)、風葫蘆(鼓風機)

方言裡的赤峰:生活用品
  • 撣瓶


方言裡的赤峰:生活用品
  • 氈疙瘩

水筆(毛筆)、趿拉板兒(拖鞋)、洋驢子(自行車)、烙鐵(熨斗)、後鞧兒(豬臀部的肉)、卡巴襠(褲襠)、蒜母疙瘩(用布條或線繩編成的狀如小蒜頭似的扣子)、哈拉子(涎水)、散狀(一種蒸食)、被窩(被子)、現嘎(現錢)、驢打滾(用粘米麵加豆麵做成的粘米麵食)、火燒(比燒餅硬的一種麵食)、苦力(用攸麥面加土豆或青菜做的麵食)、炕頭(炕靠灶火的一端)、炕梢兒(火炕離灶火遠的一端)、坎肩(馬甲)、根腳(牆的基礎)、火繩(用艾蒿擰成的繩,點燃驅蚊或引火)、風岔(院內房子山牆與院牆之間的空地)、陽溝(牆底部的排水洞)、嚼裹兒(吃的東西)、嘎巴兒(乾結在衣服器物上的汙物)、二陰地(不易乾旱的地)

方言裡的赤峰:生活用品
  • 趿拉板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