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缺氧不僅是引起浮頭那麼簡單,缺氧還有這些危害,您瞭解嗎?

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所養殖的魚經常會出現浮頭的情況發生,正常情況下出現浮頭的原因可能會有很多種,但歸根到底還是水體氧氣不足。

出現這種情況輕則影響魚到魚的健康生長,重則會導致魚缺氧死亡。這足以說明氧氣對於水產品生存的重要性。那麼今天來講解下水體溶氧量對於水產養殖還有哪些影響:

魚塘缺氧不僅是引起浮頭那麼簡單,缺氧還有這些危害,您瞭解嗎?

1、水體中的溶氧量影響到魚對餌料的利用率,和生長速度。

在氧氣充足的水體中魚的攝食量會明增加,同時魚體對飼料的轉化率也相對要高,能有效降低飼料的餌料係數。而在低溶氧的情況下魚的新陳代謝會放緩,吃食量也會受到抑制,因些魚的生長也受到影響。

2、影響水質和魚塘產量。

池塘中充足的氧氣量能加速池塘水體中的有機物質循環,是促進能量流動的重要動力。換句話說,池塘中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主是依靠好氧性生物來完成,這個過程中也會消耗大量氧氣。只有池塘水體的溶氧量越高,這類好氧性微生物才會繁殖的越快,從而對有機質的分解也會越快,這樣才能使養殖水體形成一個良性生態循環。反之則是各類有機質分解變慢,有機質沉積,最後結果是不僅水質變壞(氨、硫化物超標),也會使魚塘的生產力下降。

魚塘缺氧不僅是引起浮頭那麼簡單,缺氧還有這些危害,您瞭解嗎?

3、引發魚病

魚類在水體長期缺氧環境下生活很容易引發一等系列的魚病發生,其主要原因是水體有機質過多,沒有得大及時的分解,從而導致水體有害物質含量增多,使魚處於一個亞健康的緊迫環境之下,如果外源病體或環境(如水溫、天氣變化等)稍稍有改變,魚極易發病,這是氧不足所引發的問題;當然在一定條件下氧溶量高的水體比氧溶量低的水體好,但是當水體中的氧飽和度過高時也會對魚造成不良影響,這一類情況主是魚苗期會引起魚苗出現氣泡病,其表現是魚苗誤食水體中的氧氣泡在消化道內形成氣泡,或是因氧氣過於飽和而滲入魚苗的鰭條末端所引起氣泡病或"燙尾"發生。

魚塘缺氧不僅是引起浮頭那麼簡單,缺氧還有這些危害,您瞭解嗎?

說到了水體中的氧氣對於養殖的影響,那水體中的氧氣含又有什麼樣的變化規律呢?如何來提高水體中的溶氧量呢?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水體中的溶氧變化規律:

1、水平變化

由於風力的作用,下風口處的浮游生物較上風口處要多,浮游植物產生的氧也相對要多,因此在晴天的白天下風口的氧要比上風口高,但晚上因為這些生物的呼吸作用,下風口的深氧又會比上風口的少,這也是為什麼夜間魚浮頭時是從下風口開始的原因。

2、垂直變化

由於光照和浮游植物的分佈,通常是上層水體光照強,浮游生物多,所以上層水體的溶氧會比下層水體高,而下層不僅產生的氧少,而且底層有機質的分解還會消耗大量氧,在夏季高溫天氣其溶氧甚至為零。這個也是踏火之前文章所說的為什麼高溫季節白天中午要開增氧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3、季節變化

這個不難理解,夏季因為水溫高、光照強等原因,水中浮游植物生長快、光合作用強,從而溶氧也高,而冬季的低溫季節則相反。

4、晝夜變化

白天有光照,水體中的浮游植物會產生氧,而一到晚間其不僅不產生氧還因其呼吸需要消耗大量氧,所以同一水體會出現白天溶氧高夜間低的情況,並且是溫度越高、天氣越晴朗的情況下,這種變化越明顯。

魚塘缺氧不僅是引起浮頭那麼簡單,缺氧還有這些危害,您瞭解嗎?

瞭解了這些之後,現來年下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生產者又如何來提高養殖水體中的溶氧呢?我們通常可通過這些措施來提高水體中的溶氧:

1、清塘清汙

這個就是在空塘期間對池塘進行清塘,將塘底過多的汙泥清理掉,從而減少塘中的有機質,這樣會有利於提高水體中的溶氧。

2、合理投餵及換水

這樣可減少殘餌對水體的汙染,而通過換水則可讓水更有活度,保證水中的浮游植物生長平衡,從而提高其造氧能力來提高水體中的溶氧量。

3、減少水體中的雜魚數量

過多的雜魚會與養殖水產品爭氧,通過清除雜魚來減少水體中的耗氧份子。

魚塘缺氧不僅是引起浮頭那麼簡單,缺氧還有這些危害,您瞭解嗎?

4、人工增氧

比如說適時開啟增氧機,這個是最直接和在缺氧情況下短時間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高密度養殖池塘增氧之法寶。

以上就是水體溶氧量對水產養殖的一些主要影響及其變化規律,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留言討論。更多的水產經驗分享,敬請您繼續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