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輪班助春耕——貴州磷肥生產基地見聞

新華社貴陽2月13日電(記者胡星、施錢貴)一顆顆米黃色的磷肥,將東北的沃野平原,與西南的崇山峻嶺緊密相連。連日來,20多萬噸高品質磷肥,從位於貴州省開陽縣的一個坑口磷肥生產基地源源不斷運送到國內多地,其中近80%經由鐵路,奔向了東北的春耕備耕一線。

記者日前在貴州磷化集團開磷礦肥有限責任公司看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顆粒狀的磷肥冒著熱氣從傳送帶上飛瀉而下,在寬敞的廠房裡堆積成一座座小山,4條傳送帶,每條每天運輸近2000噸。包裝、裝卸、上車,工人忙碌、機器轟鳴,運轉有序。

“隨著春耕的到來,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工人採取輪班的形式,保證機器二十四小時都在運轉。”公司總經理陳彬說,每天有近300名工人在崗,1月至今,已生產磷肥29.5萬噸,超額完成計劃量。

地上廠房林立,一派火熱生產場景;地下220米,磷礦智能化有序開採。這裡磷礦資源豐富,品位高、雜質少,全國80%的優質磷礦都集中在此,目前已探明儲量超過10億噸。企業“礦化結合”,把化工廠建在坑口,更好地利用資源,節約成本。

與往年不同,今年企業增加了一項重要工作:防控疫情。“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產。”陳彬說,企業員工1000餘人,疫情防控一點都馬虎不得,海外採購口罩、廠區定期消毒、食堂分餐就餐、嚴格進出管理……一系列措施緊鑼密鼓展開。

“我先在家自行隔離,然後體檢、化驗,確定無異常才返崗。”今年46歲的質量員兼安全員黃弼憲說,由於孩子在外地上大學,她按照公司規定隔離後,2月11日才返崗工作。為了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她的很多同事春節期間都在輪班,“即使是輪班休息也不能走遠,隨時待命”。

地上一天都沒停產,地下減少下井人員。磷礦開採是生產磷肥的“第一道工序”,在馬路坪礦,貴州磷化集團開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何忠國告訴記者,目前磷礦基本處於正常開採狀態,每天出礦3000至4000噸。

加大機械化、智能化開採力度,是企業防控疫情的抓手之一。記者在馬路坪礦的控制中心看到,通過對礦山進行數字化建模,每一條巷道、通風道都一目瞭然。兩名工作人員在工作臺上,對著監視器操作井下設備,對巨大的礦石進行分割。

“員工沒有完全復工,但智能化開採設備已完全上馬。”何忠國說,最大限度減少下井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井下空間接觸風險。據陳彬介紹,目前各地春耕備耕加緊進行,對磷肥需求旺盛,企業處於供不應求狀態,“面對疫情挑戰,也要加足馬力生產,助今年春耕一臂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