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點擊‘關注’,讓我用最走心的文字,帶你看人間百態、世事無常!

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01

除湖北以外的很多地方都已陸續復工。

據某招聘網站發佈的復工大數據報告稱,全國有近五成的企業在10號復工。

大家要麼在家辦公,要麼戴著口罩全副武裝去工廠或者寫字樓上班。

一手是生活,一手是健康。雖然是個無奈的選擇,但為了生活也得拼盡全力。

前幾天,微博上就有個很火的話題。

復工的網友們紛紛曬出在單位食堂吃飯的照片。


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食堂開始實行分餐制與分時制,坐下吃飯的最後一刻才能取下口罩,就餐時需間隔一米以上,避免面對面就餐、避免就餐說話等。

這讓不少網友在留言裡直呼:單位食堂吃出了高考的感覺。

還有網友為了安全上班,自制礦泉水桶面罩。

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但除了少部分企業要求員工實地辦公外,更多企業採取了在家辦公的方式。

據復工大數據報告稱,在採取延時復工的企業中,55%的企業採取在家辦公方式。

也就是說,至少有上億人在同一天開啟了遠程辦公模式。

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知乎上就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遠程復工的第一天,你有怎樣的感觸?

其中一個高讚的回答是這樣說的:

雖然打卡用的釘釘,開會用的飛書,因為我們只用“最新最酷的產品”。

唯一不同的是,遠程辦公有很多渾水摸魚(偷懶)的機會。

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帖子下面還有網友曬出了自己遠程辦公第一天做的拿手菜,並配文說:

這麼長時間的遠程辦公,以及深居簡出的作息,我已點開了很多技能點,其中一項就是做飯。不是我吹牛,我現在做的菜,基本已經和快餐店一個味道了。

平時工作的時候,洗菜、做菜要一個小時,吃飯只要二十分鐘,是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現在好了,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精進廚藝。

這是在上班嗎?還是在拿著工資學習生活技能?

其中一個網友道出了本質:從來沒有哪個時刻,像現在這樣,讓我感覺過得太敷衍。

深表贊同。

遠程辦公是公司的無奈之舉,但在疫情這個放大鏡下,卻照出了人與人的差距。

很多人利用在家辦公的時間,做著與工作無關的事情。

也有人利用疫情獨處的時間,過著自律而節制的生活。

在武漢新建成不久的“方艙醫院”裡,流出了一張火遍全網的照片。

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在照片中,一位身穿藍色上衣、戴著口罩的男子,半躺在病床上,聚精會神地翻看著手裡的書。

這一幕與旁邊不停刷手機與竊竊私語的人格格不入。

細心的網友還發現,他手中的書是《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原來這位被網友們稱為“清流哥”的男子,是位留美博士後,今年39歲。

因為過年回武漢探親,不幸與家人都被感染。

但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依然從容不迫,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 讓評論區裡的不少網友嘖嘖稱奇。

其中一位網友評論得特別好:

他看的不只是一本書,他看到的是另一種生活狀態,另一種心情,另一個世界。

我們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現在都被手機綁架了,是常態,是工作需要,是打發時間,是無奈……

能靜下心閱讀,是一種幸運和幸福。

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02

羅曼羅蘭曾說過:“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在這20多天的居家隔離中,很多人的日子被按下了暫停鍵。

前不久有個熱門話題:“在家的你,有多少天沒洗頭了?”被頂上了熱搜。

網友們紛紛曬出了自己宅在家的照片。

那些平時光鮮亮麗的女生們,已經把睡衣穿得皺皺巴巴,因為頻繁熬夜黑眼圈疊了一層又一層,頭髮更是根根分明油得可以炒菜。

當我們擁有了大把時間後,我們做出某個選擇的必要性就被大大削弱。

上班時,我們還能堅持7點起床,12點睡覺。一日三餐,營養與規律。

但自從過年放假後,天天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玩。手機不離手,分不清星期三還是星期四。

我們因為惰性而變得散漫,因為有大把的空餘時間而變得不懂珍惜與剋制。

無聊,順其自然就成了這段時間無數年輕人在家的常態。

他們可以變得多無聊?

有人數出了一顆草莓上有178粒籽;

有人開始挑戰把掃把立在地板上;

有人開始在自家水缸裡釣金魚;

有人在圖片裡開始數綿羊……

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有人說,疫情是面鏡子,照出了人性醜惡,也照出了人與人的差距。

普通人每天在渾渾噩噩中度日如年,優秀的人卻在獨處的時光裡不斷前行。

越是特殊時期,越能檢驗一個人的本性。

在這段不能出門的時間裡,知乎網友紫羅蘭就公開了每天自己的計劃表:

每天堅持早上六點起床,跑步或其他身體鍛鍊,增強免疫力;

堅持學習,主動尋找更多樂趣;

回顧並梳理自己過去一年在個人成長路上值得改進的環節;

閱讀之前精選及購買的多篇經典文章;

珍惜與家人的共聚時間,與家人有更深度的溝通與連接;

學會感恩,認真拜年致謝;

每天認真聽一個小時以上的音樂,假期在家認真看幾部有意義的經典電影。

網友月亮之子,也分享了自己每天的讀書日記。

她在留言裡說道:自己每天會挑選1本十萬字左右的書,然後邊讀邊摘抄。讀完後,還會寫讀後感。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說,肉體是時光的河流,我們不過是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而在孤獨中,懂得剋制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年輕時的陳道明,還有些輕狂。

因為拍攝《圍城》,他去錢鍾書家裡請教。

一到錢老家,陳道明就發現,家裡沒有錄像機、電視機,也沒有電話,除了一整牆一整牆的書,唯一的電器就是一個煎藥的小鍋子。

錢老的太太楊絳整坐在一旁認真看書。

這副畫面深深的刻在了陳道明心裡,對他觸動很大,覺得自己丑陋至極。

從那以後,陳道明變得謙遜低調。在他老家的書房裡,沒有什麼娛樂設備,就是一堆一堆的書,每天他就睡在書裡。

畢淑敏在《靈魂的居所》裡寫過這樣一句話:

星空教給我最重要的知識,是人類的渺小。當面對星空的時候,你會覺得人是多麼微不足道的淺薄存在,短暫到不可言說。

孤獨裡的剋制,才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疫情下的復工,上億人“失蹤”: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


03

在“禁足”的這20多天裡,我們突然發現,好像99%的社交都是無用的。

以前天天在外請客應酬,我們藉口為了工作;

以前沒時間回家看父母,我們藉口事情太多;

以前凌晨三點才睡,我們藉口整天加班……

突然,全世界都變得安靜下來,我們才發現,原來生活還在繼續,它們對你的影響微乎其微。

不久前,北京一網友,在網上分享了一段自己在“禁足”期裡的親身經歷。

他是北京一家知名企業的大客戶經理。

以往過年期間,他的手機就不敢離身,不是挨個給客戶發拜年短信,就是不停回覆客戶的拜年短信。

一個都不敢漏,一個都不敢差。

每年在家過完初三,他還要挨個提著禮物去大客戶家拜年。

今年恰巧遇上疫情,疫情爆發時,他正在老家的大山裡走親戚,道路被封,困在裡面出不來。

山裡信號不好,讓他過年的頭幾天很煩躁。想著拜年短信發不了,客戶的短信也來不及回,明年的銷售任務又比今年高了不少。

但著急也沒用,出不去就是出不去。索性,一氣之下他把手機關了,跟著妻子學做菜,跟著叔叔學農活,跟著舅舅學茶藝……

每天日子過得無比充實,還解鎖了很多新技能。

信號好的時候,他也不願再回微信了,只在朋友圈發了條動態:不要迷戀深夜的酒,一定要喝清晨的粥。

是啊,意外和第二天不知道誰會先來,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不留遺憾。

深夜的酒,喧囂熱鬧,物慾橫流,讓人紙醉金迷。

但清晨的粥,才是家的味道,才是媽媽的味道。

縱觀歷史長河裡,在孤獨中把生命過得通透的人,才能成就傳奇:

牛頓是現代力學的奠基人,萬有引力的發現者,分析過白色光的組成,與萊布尼茲同步發現了微積分。

他的一生,幾乎沒有親近女色的紀錄,他孤獨的走完了偉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尋找慰藉。

有人這樣稱讚他:因為有了牛頓,全世界所有的獨身者,都將不再孤單。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個固執的小老頭,因為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畝三分地裡,寫出了《純粹理性批判》,然後全世界的哲學家都開始仔細研讀。他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沒有妻子,沒有兒女,直到生命的花兒萎謝。

還有丹麥作家安徒生。他一輩子煢煢孑立,經歷了醜小鴨似的一生,留下了《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一系列美好的童話,卻把孤獨留給了自己。

在《百年孤獨》裡寫著這樣一句話: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

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孤獨不孤單,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