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那些書法家們~第287篇

【原創連載】他曾經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毛奇齡著述豐富,僅《四庫全書》就收錄了他的著錄有52種。他的遺著被編為《西河全集》,共493卷。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毛奇齡四、五歲時,家貧無書,母親以遊戲的方式,向他口授了《大學》。然後從別人那借來《大學》一本,令毛奇齡自讀,他用了十天左右時間,《大學》一書無字不識。自此,毛奇齡算識字了。七歲,就讀了《尚書》,知道了文有今文古文之分。於經史百家,過目成誦。

長到少年,聰穎過人,十歲時參加童子試,即名列第一。主考官陳子龍見他小小年紀,信口說了一句:“黃毛未退,亦來應試?”誰知毛奇齡立即應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眾人皆驚,以為“神童”。

十五歲時,陳子龍因為毛奇齡冠童子軍,多次奪得單評第一,遂提拔他補諸生。他的大哥毛萬齡先在學,而且早有文名,眾人為區兄弟二人,故稱大小毛生。明末,文人時行集社,諸文社爭相邀請他入社。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毛奇齡二十一歲時,逢甲申之變,毛奇齡與同學哭學宮並三吊崇禎,匿城南山中築土室讀書。次年,清軍下江南,一路屠殺,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清鬥爭。山陰秀才鄭遵謙乘間揭竿而起,餘姚熊汝霖、孫嘉績、上虞徐人龍同時起兵。數日之間,寧波、台州、金、處、溫五府鼓眾響應,浙江境內響應者亦眾多。此時,族人保定伯鎮海將軍毛有倫推薦毛奇齡為監軍推官。徐人龍會同方國安、毛有倫稿軍西陵,毛有倫路上碰到了毛奇齡,毛奇齡當著方國安面說:“方國安馬士英為國賊,你怎麼能與他們共事?”方國安聞言大恨,不殺毛奇齡心有不甘。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浙江兵敗,唐王在福州建號隆武,黃道周派人持蠟書招張杉,張杉邀請毛奇齡一起南下,毛奇齡謝卻了,逃亡到山中僧寺,寺僧將毛奇齡落髮著僧衣藏匿幹坑中。清軍破浙江後,只要抓到寺廟中留髮的人,不管什麼衣服,一律全殺。毛奇齡因落髮,免於其難。

毛奇齡一生被評論所誤,他曾經說過:“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毛奇齡往往評判言詞過激,得罪的人多,兔不了會有仇家羅織罪名。順治八年,浙江省舉行第三次鄉試,奇齡還舊籍待試。他在評論會稽王自超時,原意褒獎,因為用筆曲折,被人誤會成中傷,無意中已得罪他人。被王自超怪之,王自超的父親與同邑舉人聯名舉報毛奇齡逆抗命,今又抗試,且以頭陀居士林,罪當死。相關人等為毛奇齡開脫,但是,被褥奪學籍。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毛奇齡又因為詩文創作,被誣告為訕誘他人,幸好沒有因此獲罪。仇家又誣他殺人而將遭捕逮之時,他化名王彥,逃亡他鄉。過禹州時,他的好友姜希轍時在籍為黃門官,將他的情況告訴了中丞蔣君,引起了中丞的重視。在將搞清楚真相時,仇隙之人又借他事重新構陷了他的罪名。於是,他只好再次逃亡,經歷顛簸,四處流奔。直至康熙十四年,他的好友姜希轍、盧函赤出面相助,才解除了與怨家的仇隙,得以返鄉。

毛奇齡一生愛讀書、愛藏書。博覽群籍,蓄書甚富,每日歸來,取書摩挲不忍釋手。毛奇齡初娶同縣陳何,陳何有妒婦之名。毛奇齡對陳何不甚關心,陳何有病,不能生育,而毛奇齡仍然忙於藏書、校勘不輟。有一天,趁毛奇齡外出之時,陳何一氣之下,竟將毛奇齡所藏書籍付之一炬。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而陳何亦有文才,傳說甚是嫉妒丈夫。毛奇齡每寫作詩文,陳書案前,有時候因為思慮成熟,疾書成文,雖用典卻沒有查用資料。陳何對人說:“你們以為毛奇齡博學嗎?他即使寫個七言八句,也是擺了一案子書,獺祭成之。”獺祭,堆砌的意思。陳何有句:

一去已十載,九夏隔千山。

雙珥依然在,如何不得環。

周頤因陳何能詩,對焚書一事,在《續眉廬叢話》中提出疑問:“夫人既能詩,何至為焚琴煮鶴之事?各說部所云,殆未可盡信耶;抑西河不止一夫人,有元妃繼室之殊耶?”或疑毛奇齡他妻所為。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陳何未生育,毛奇齡以無子為由,娶下妻三:初買了一個婢女,說不宜生子,遣她而去;又娶江寧林氏,死於江西;毛奇齡京師為官時,又娶宛平張曼殊,又死;毛奇齡請假歸浙後,又娶杭州馮氏女子。毛奇齡六十七歲時曾生有一子,四歲而夭。

康熙十七年,毛奇齡被薦舉入博學鴻儒科,於次年參加考試,以二等錄取,被授翰林院檢討,充史館纂修官,毛奇齡在史館七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是年,大哥毛萬齡歿,毛奇齡遂援遷葬之例乞假歸。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得痺疾後遂乞病辭職,在不復出,歸隱於杭州竹竿巷兄長毛萬齡家,專心著述。從學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毛奇齡在詩歌創作中是有追求、有創新的諸多大家之一。毛奇齡對女性作家的生平與著述,興趣甚大,還與這些女作家有文字酬唱。毛奇齡編選有專門的閨秀詩文,或是為她們的文集作序跋。袁枚《隨園詩話》載有,毛奇齡選編閨秀詩作時,偏偏獨遺有詩名的王端淑詩作。王端淑對此表示不平,便獻詩云:”王嬙未必無顏色,爭奈毛君筆下何?”自比漢代王昭君,以毛奇齡喻為漢宮畫師毛延壽。故袁枚雲“一藏其名,一切其姓”。“西河展閱此詩,能無顏汗”?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毛奇齡的書法,以行書筆意入魏楷,任筆結體,絲毫沒有夾生感、不造作、不侷促,點畫瀟灑,流暢有序,自然而成,既不無病呻吟,亦不故作多情。其書如詩輕鬆自如,如春風拂衣,似疏林搖曳,更有漸入林塘曲園的幽雅,有清流泛舟、花開見佛的虛靈,更有秦漢大器的風範。意境清淡空靈,觀之靜寂、疏遠。

毛奇齡(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晚晴等,紹興府蕭山縣(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人。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原創連載」他如此評論: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