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東麓小城5000年製陶史,多次被外族劫掠,博物館盆盆罐罐說事


興沖沖來到華亭博物館,看到的都是些瓷器陶器,不免有些失望。博物館小而且展品單一,與外觀十分華麗的古樓不甚匹配,覺得文化方面缺乏法生動地表達。整個博物館拍攝用了十來分鐘,可是休息的時候,耐心讀了一段博物館簡介,馬上改變了剛才的看法。原來,對於這座隴山上的小城來說,背後歷史就是一部陶瓷發展史,展櫃裡各個時期的盆盆罐罐正是華亭幾個時期的重要文化風貌表現。於是折回去又仔細地觀察了一番。

平涼管轄的區域內唯有華亭是“市”,這說明在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各方面勝出其他縣區一籌。華亭地處關山東麓,地下有儲量巨大的煤礦,其開採歷史有2000年之久。在古代開採技術和運輸落後,煤炭一般用來在本地燒製陶瓷。煤和高嶺土如孿生兄弟,經常會同時出現,華亭附近的河西、策底、硯峽曾有大量優質高嶺土,於是必然崛起的陶瓷工業成就了華亭的得天獨厚。

華亭陶瓷業的興衰也是隴山經濟的興衰過程。根據1991年在華亭工業園區紀家莊社區徐家灣出土的罐碟鬲等紅陶黑陶產品被鑑定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的考古推測,華亭陶瓷帝國至少有5000歷史。


白瓷

新石器時期只是彩繪陶器,主要是平時的生活用品及陪葬品。到了西周,用於祭祀的禮器也多用土陶製成,同時需求增多,對陶器觀賞性以及質量有了新要求。於是官方將製陶的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組成一個質量穩定的製作團隊。

西周時期就設了“陶正”官銜,秦國虞閼父即是周朝的陶正,管理著陶瓷燒製事務。據明代華亭名人趙時春考證,這一期間華亭瓷土被發現,工匠們可以燒出一種近似陶瓷的古銅色低溫陶器。可是沒過多久,仿銅陶器工藝隨著秦滅亡也消失了。

隨後,接連不斷的戰爭阻礙了華亭陶瓷發展。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隴山第一個被洗劫。接著又發生了東漢對隗囂的戰爭。東漢末年至南北朝,盤踞隴山一帶軍閥不間斷的拉鋸戰爭讓華亭變成修羅道。至隋、唐初,隴山剛得到喘息,又發生了安史之亂,結果吐蕃趁虛而入,佔領隴山百餘年。直至唐末,隴山經濟也無起色。

宋代,陶瓷燒製技術突飛猛進,隴山有煤又有高嶺土,迅速迎合時代,做出了自己的產品。安口楊家溝生產的黑瓷鐵繡花和青瓷曾上貢朝廷,深受歡迎。然而,接著北邊的西夏崛起,與大宋摩擦不斷,兩國國界即在隴山一帶,西夏將隴山的人畜全部擄走,華亭一度變鬼城。

華亭陶瓷再一次起步是在明朝。特別是明憲宗成化年以後,官方以及駐在平涼的藩王合力推動本地陶瓷業發展。華亭是北方為數不多能生產細瓷的地方,今硯峽鄉翠峰山和白馬堡子山中間的山坡被官方低價讓給山民燒製陶瓷。


由於土質上乘,陶瓷質量很高,以至於來這裡開窯的人越來越多。嘉靖十八年,硯峽建了一座陶神廟。嘉靖八大才子之一的趙時春撰寫了《陶神廟碑記》。

有了火神、陶神的關照,“隴上窯”的品質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一度登上全國陶業的龍虎榜。可是好景沒持續多久,硯峽瓷土枯竭,隴上窯的細瓷之路走到盡頭。

為了維持生計,開始生產粗瓷民用產品,卻壞了名聲,以至於清代景德鎮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描述隴上窯時給了“粗胎,白釉泛黃,質粗工拙”差評。

然而低迷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到了清代,“安口隴上窯”再度崛起。安口在華亭市東郊,地勢開闊精通便利,物資豐沛,繼承了硯峽資源、經驗。“安口隴上窯”這個品牌就像華為手機裡的“榮耀系列”。一樣的製作工藝、原材料,不一樣的製作風格和市場定位。

安口、安口,安家立口。隨著清代不斷暴增的人口,民用陶瓷的需求量節節攀升。古代交通很不方便,陶瓷易碎,不易在沒有水路的地方運輸,陶瓷產品流通使用按就近原則。安口陶瓷僅面對西安市場也夠忙活好一陣子了。於是,安口一度像開發區一般,吸引了周邊的勞動力,引進人才,學習耀州窯技術。天時、地利、人和,開啟了隴上窯又一段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